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地勘行业的现状、企业化经营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发挥地勘行业优势,促进陕西经济发展,抓好地勘单位自身改革与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地勘会计制度》自1996年颁布实施以来确实推动了地勘经济的发展,但已不完全适应当前地勘行业改革和地勘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亟需改革创新。地勘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必须体现地勘行业改革的现实特点以及地勘产业的特点,并与国家会计改革的目标互相协调、与地勘经济改革开放相适应;必须与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接轨,重点解决好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会计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十九大报告对于指导地勘行业服务与管理工作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结合十九大报告精神,从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经济发展方式新常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四个角度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地勘行业面临着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方式不科学,转型升级需强化、改革发展待完善等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发展意见,助力地勘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倡议书     
今天,在地矿部、冶金部地质总局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来自7个部门的21名同仁共同发起的中国地质经济学会地勘企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了。这是地勘行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件。它的成立对于探索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勘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方法体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煤炭地勘行业产品的质量特性,论述了煤炭地勘行业的一般工作流程及过程控制的方法,提出了煤炭地勘行业贯彻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需关注的问题,从“识别过程,特别要注意每个过程之间接口关系”、“审核文件的有效性”、“关注物资采购的合法性”、“关注项目部的审核”等方面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地质勘查行业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先行性行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为宣传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新成果,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与服务工作,及时反映地勘行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科学研判地勘行业发展形势,群策群力谋划地质勘查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推动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将持续开展“地勘专栏(专辑)征文”活动,希望广大研究者、管理者和地勘从业人员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收集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监管服务平台2016—2021年辽宁省行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选择反映地勘行业发展状况的5个指标,对辽宁省自地勘事业单位改制以来的地勘行业整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地勘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减少,尤其是中高级技术人员,体现了行业整体下行的趋势;地勘行业总收入有所上升,主要体现在工程勘察施工方面,反映了国家层面推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地勘行业人员平均工资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从业人员减少为代价;地勘行业总资产呈下降趋势,总负债呈上升趋势,资产负债率增加,显示出地勘行业有所衰退。建议: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降低找矿勘查风险,畅通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加强地勘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并留住人才;加强政策引导,提升国有企业作为找矿勘查主力军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8.
努力实现“四个”转变推动地勘经济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前产业发展情况和今后改革要求来看,宁夏地矿局依然存在着主业不强、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层次较低、后劲不足、积累很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因此,必须下决心转变地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地勘经济发展的结构上,由单纯追求数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向追求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转变;在地勘经济发展方式上,由只从事勘查的“打工”经济模式向探采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在地勘经济管理上,由粗放式、以包代管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模式转变;在推动地勘经济发展的思维方式上,由按部就班、自我封闭的传统思维定势向与时俱进、善于变革、勇于开拓创新的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地勘经济是独立的行业经济 ,目前地勘行业面临着与市场经济接轨、属地化管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制运行的现实。因此 ,修订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工作必然要列入议事日程。文章分析了地勘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现状 ,对地勘单位会计制度的去向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修订地勘会计制度的四点建议。主张尽快出台并实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地质勘查会计制度 ,规范地勘会计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地勘经济增长的概念入手 ,介绍了地勘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提出了提高地勘经济增长质量就必须提高地勘单位的整体素质的观点 ,并对如何提高地勘经济增长质量及地勘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方法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地勘行业人才状况浅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重大责任 ,地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文章通过对安徽地勘行业人才状况调查和行业办的职业院校与行业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的多种优势的分析 ,阐述地勘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如“订单式”培养、函授教育等。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是我国酒类消费第一大省,酒类产业是广东食品产业的新兴经济增长点。为主动适应区域内酒类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本文以广东省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为例,分析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动态机制的构建路径,为广东省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与酒类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户收入增加的影响关系,依据2009年陕西省养殖农户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考察基本变量对农户参与养殖的行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状况是决定养殖户获得养殖收益的关键因素,个体特征对于农户收益的影响有限。在接受教育程度、有过接受培训经历及技能水平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农户,其养殖收益比较高。尤其是获得过职业技术培训,取得一定技能的养殖农户,在收益提高方面成效明显。年龄偏大的农户,其获得收入的渠道与数量稳定性相对较好,年龄与其收入水平之间呈现出一种持续上升的关系。健康状况指标与农户收入指标之间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对应关系,这可能与参与调查的农户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有关。基于此,提出通过文化教育促进农户综合素质提升;改进政府服务功能,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农业职业教育长效机制,促使农业职业教育落到实处;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类型,着重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产教结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初步探索构建适合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期为高职园林专业产教结合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康巴什新区城市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中国众多城市为谋求更大发展空间而建设城市新区,而西部地区城市产业与其经济发展实际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康巴什新区为例,分析其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引导中西部城市健康发展寻找合理对策。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数据案例分析、ArcGIS制图等。研究结果:康巴什新区存在第二产业竞争力弱、产业集聚效益较低、房地产业发展不平衡、城市吸引人口能力弱等问题。研究结论:康巴什新区应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为核心,以产城融合为方向,吸引和培育新型产业,因地制宜完善产业结构,推进物流园区、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增加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与产学研结合;加强与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间产业衔接,发挥系统协调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疆阿克苏地区485家特色林果种植贫困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户收入状况和创收能力两方面,实证分析特色林果业的扶贫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林果耕地面积、农户对特色林果业减贫效果的预期、政府扶持情况等因素对贫困农户收入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性别、受教育程度、农户对特色林果业减贫效果的预期等因素对贫困农户创收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农户收入和创收能力处于稳健上升状态,特色林果业的扶贫效果较好。因此,应加快健全特色林果业扶贫利益联结的机制,拓宽特色林果业扶贫的方式,增强农户受教育程度及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绿色食品产业是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从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绿色金融支撑等方面分析国外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前四川秦巴山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困难和挑战,探讨如何在四川秦巴山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结构与林业产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介绍中国林业产业与林业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偏离度指标对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结构与林业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协调性对中国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结构与林业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的好坏对中国林业经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involved with balancing food security at local and global levels whilst mitigat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historically productivist agri-food system. This work will address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the South Australian agricultural sector as a tool to maximise beneficial outcomes. The results of a blended method research project, which involved farmers and governance stakeholders in South Australia, are presented as empirical evidence highlighting the positive roles that formal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university education, have in regard to increasing sustainability. It was found that higher levels of formal education contributed to farmers being more likely to prioritise the socio-environmental outcomes of their agricultural land use. There was also a dramatic reduction in farmer concerns with government support mechanisms as education levels went from secondary or less, through to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nd finally university degrees. Interviews with agricultural governance stakeholders emphasise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building the adaptive capacity of farmers, and the subsequent positive outcom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Australia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urther education provides farmers with the capacity to compete effectively in a liberalised economy.  相似文献   

20.
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是用来衡量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一项指标。通过对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进行研究,寻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对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文章以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7年相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值指数测算法,分别从聚集综合得分、农业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层面对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差异所在。[结果](1)因各省拥有不同的区域特征、经济水平和农业资源导致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山东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水平最高,依次是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2)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对各省贡献程度不同,对各自省份的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值的带动效应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所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而其共性特征便是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均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不断朝向更高的聚集程度、更大的产业规模化前进。[结论]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尚存在区域性差异性,为实现其产业的集聚度提高和可持续高效发展,建议加强相关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指导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