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土地资源配置不当与劳动生产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7,(5):117-130
中国农村土地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按人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这忽略了农户在农业生产效率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其生产效率间的错配,造成土地资源配置不当。本文在标准的两部门模型中,引入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安排,从理论上说明了土地资源配置不当对中国加总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跟踪观察点(2004—2013年)详实的微观数据评价了土地资源误配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若土地能够有效配置,平均而言样本期间中国农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将提高1.36倍,农业劳动力占比将下降16.42%,加总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1.88倍。  相似文献   

2.
刘新争 《经济学家》2023,(11):37-47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克服“生产率悖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基于2010—2021年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水平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初期存在“生产率悖论”。机制检验表明,创新策略选择和要素配置效率是导致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U型关系的内生性根源,转型初期,数字化会降低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导致“生产率悖论”。拓展分析表明,较高的专业化和内部控制质量可以帮助企业及早摆脱“生产率悖论”区间,而当资本密集度过高或过低时,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递减性更加显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创新策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强化专业化分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克服数字化转型中的“生产率悖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要素市场扭曲会导致农户个体对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配置扭曲,最终降低农业的总量全要素生产率(TFP)。本文运用2003-2007年全国农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农户家庭生产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及其与总量TFP的关系,发现不同地区农户要素配置的扭曲存在显著的差异:从扭曲水平和发散程度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扭曲较为严重,中部、东北地区的配置效率较高。即使不考虑技术因素,如果有效消除资本和劳动配置的扭曲,农户的农业TFP有望再增长20%以上,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改进空间超过30%。要素配置的扭曲程度主要取决于农村非农就业机会、金融市场和土地规模。促进社会转型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忽视。为深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基于2000—2020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首先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度各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然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参考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农地流转在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从样本期看,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超过5%,其中东部地区的均值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影响效果看,人口老龄化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作用较显著;从中介效应看,人口老龄化显著地促进农地流转,且农地流转的中介作用为44.9%。据此从鼓励采纳农业绿色技术、完善农业生产退出保障、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人们科学认识乡村人口老龄化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CIRS2016年数据,通过构建一个面向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农户决策分析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土地流转可以显著提高农户的劳动生产率。(2)农村土地流转发生后,流入农村土地的农户因为规模经营,使用先进农业机械设备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流出农村土地的农户劳动生产率因为从事非农务工活动提升劳动效率而提高。(4)未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农户的劳动生产率维持原有水平不变。  相似文献   

6.
家庭承包责任制经营农地已不能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需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制度和农地经营模式。在已观察到的农村实践中,农地规模经营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出路,故国家希望通过明确土地权利来促进土地流转,最终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而现实中,农民最关心的是农地耕作是否方便、收入是否提高,反而对农地确权的关注度不高;土地流转实际情况也不如预期,一些案例中,土地确权后甚至增加了农民生产的不便,反而不利于农地流转和农地规模经营的实现。比较4种主要的农地规模经营模式后发现,与其他3种农地规模经营模式相比,农地集体规模经营模式不需明确土地权利,从而避免明确土地权利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可与土地整治相互促进,改善耕作条件。建议在农地规模经营方式的选择上优先考虑集体规模经营方式,以稳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问题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但其具体的实现路径还有待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检验。我国农业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 基于土地流转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它仅仅是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而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适度规模经营才是农业生产效提升的充要条件。 为此, 新时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重心应从推进土地流转向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转变, 这对丰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 把握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新形势和完善农业实现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体系等具有重大意义。 而系统梳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特征及相关政策演化可以发现, 已有研究尚不能满足有效指导农业改革发展实践的需要, 但为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创造了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
基于北京市郊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及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农业劳动力占比,打工、创业机会以及市场政策因素对农户种植选择行为影响显著;农业劳动力占比、家庭农业收入占比以及当前农作物价格对农户土地投入行为影响显著;住宅距耕地距离,打工、创业机会,对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土地流转行为影响显著。(2)对农户综合行为影响最显著的是土地收益因子,其次是政策制度因子和农户特征因子。为了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民增收,建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户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户土地投入积极性;完善农业保护制度,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户农业生产收益稳定;健全农村集体土地市场,促进集体土地合理流转,因地制宜有效引导农户参与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9.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优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曾令秋 《财经科学》2021,(2):121-132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实现农业优先发展的根本出路.由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和利益驱动下农民自觉的技术购买和使用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但技术无效率的扩大却减缓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这主要是由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引起的.其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单向性是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恶化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优先发展必须从"人的因素"开始着力,这需要以教育变革为抓手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以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为先导、以土地制度创新为依托扩大农民收益空间,进而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0.
宋珂  刘卫柏  魏逊  钟士宇 《经济地理》2022,42(3):133-140
土地流转租金的市场化是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发育的重要特征,当前农村土地市场中流转租金的形成机制并不健全。土地流转租金居高不下甚至快速上涨对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产生较大的影响,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给出了阐释,但鲜有从农业经营外包影响农村土地流转视角的阐释。使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基于湖南、吉林和重庆3省(市)2014—2020年实地跟踪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农业经营外包对农村土地流转租金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经营外包明显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租金的上升,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经营外包显著提升了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增大了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需求,打破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供求平衡关系,出现流转市场中农村土地供不应求的情形。但是,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农业经营外包会对小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此外,农业经营外包在丘陵地区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租金快速上升的作用不明显。文章提出转变小农户的传统观念,引导小农户参与农业经营外包,全面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20个人均土地资源较少的国家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个新大陆国家1961-2005年间的农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实证结果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来,即使同样在人均土地资源较少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仍然快于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四十多年里,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同土地以及劳动等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有紧密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业土地要素存在过量投入的情况,这或许与中国土地制度没有完全市场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基本思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农户外部入手,不触动农户的承包经营权,通过社会化服务、区域化种植等办法,扩大农户的外部经营规模。另一条是从农户内部入手,在那些条件具备(最根本的一条是二、三产业比较发达,6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稳定转入非农产业,60%以上的农户收入稳定来自非农产业)的地方,通过“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促使土地使用权商品化和流转集中,进而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集中必须本着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土…  相似文献   

13.
王素素 《时代经贸》2012,(10):148-149
基于数据分析基础之上对农业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对于预测农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长安区农地经营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效用最大化原理,构造农户投入产出模型,结合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该地区劳动、资金、土地三个生产要素对于该区农地总产量的影响程度,印三个要素的产出弹性。发现三个要素中,对农地产出影响最大的是土地,其次是资金投入,而劳动对产出的影响不明显。针对此,本文提出以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合理化建议:1、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实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2、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对转型期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间演变和省区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三部分。结论表明,转型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为显著,各省区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较大,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这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农业前沿技术进步贡献,技术效率状况改善的贡献很有限。此外,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也是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数据分析基础之上对农业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对于预测农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长安区农地经营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效用最大化原理,构造农户投入产出模型,结合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该地区劳动、资金、土地三个生产要素对于该区农地总产量的影响程度,即三个要素的产出弹性.发现三个要素中,对农地产出影响最大的是土地,其次是资金投入,而劳动对产出的影响不明显.针对此,本文提出以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合理化建议:1、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实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2、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流转是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农村土地流转缓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制约农村土地流转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生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依靠要素驱动农业发展的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新时代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本文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绿色兴农""质量兴农"要求,利用清单分析法核算农业排污量,将环境污染看做非合意产出并纳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框架中.同时,考虑农产品质量提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将非径向非角度方向性距离函数引入DEA模型,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高质量发展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再测算,并进一步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传统情景相比,高质量发展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所下降;技术进步是驱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技术效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抑制作用.城市化水平的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农业税负的减免、农业受灾状况的缓解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两大平原"为研究区,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和多元回归方法实证研究土地流转对玉米和水稻土地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原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土地流转能显著提高玉米的土地生产率,但会显著降低水稻的土地生产率。2土地流转通过改变农户经营的土地生产要素进而改变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影响土地生产率。土地流转后化肥投入的增加是玉米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土地流转后经营规模和集中连片程度增加的同时,化肥和灌溉投入减少是水稻土地生产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胡东宁  赵增力 《技术经济》2023,42(9):171-183
使用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结合全国范围内分省份实施的新一轮农地确权颁证政策,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农 地确权颁证政策如何改变农户家庭的要素配置,进而影响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研究发现:领取农地确权证书后,家庭的收入 相对剥夺指数显著下降,说明农地确权颁证政策能够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农地确权颁证政策的效果 受到农地资源禀赋的影响,对平原地区和土地破碎化较为严重的农户家庭而言,农地确权颁证政策的作用更加明显。机制分 析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政策主要通过促进低收入农户家庭流转土地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增加土地租金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实 现农村内部相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扩展性分析也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政策对收入相对剥夺指数的降低作用会受到农户家庭社 会保障状况和地区要素市场发育水平的调节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以制度改革释放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生产活力,推动 低收入农户家庭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是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用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农用地不具有流动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农用地流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用地的流转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农用地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的有效途径。分析农用地流转模式与机制,规范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科学合理地配置农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