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纵向转移支付是调节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核心制度与重要工具,对微观层面的公共治理具有内在影响逻辑。基于转移支付与企业创新同趋变动的典型事实提出基本猜想,围绕外部性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采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与省市两级数据的匹配数据,通过工具变量估计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转移支付对企业创新存在稳健的“非中性”影响,显著激励了创新投入、改善了创新结果、延展了创新能力。所有制类型、区位分布、创新阶段会引致差异化的制度外部性表现。机制检验表明,转移支付增强了省市两级政府创新偏好,塑造了创新友好型外部环境、激发了企业创新偏好、助推了创新同群效应;改变了政府税收努力度,降低了企业税费负担、缓解了融资约束、释放了创新要素。不同机制间存在相互加强或弱化的交互作用。文章对构建激励相容的转移支付体系、引导公共资金锚定创新领域、注重政策外部性与协同性等制度设计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系统阐述均衡性转移支付、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三者之间的多重作用机制。其次立足"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对经济增长质量展开测度,本文发现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虽然在整体上呈缓慢上升态势,但其绝对水平相对偏低,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最后本文通过构建动态面板联立方程模型与采取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正相关,但均衡性转移支付与经济增长质量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标准化回归结果显示均衡性转移支付能够通过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对地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间接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3.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因其测算方式采用了透明规范的“因素法”,并作为无条件拨付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比较受推崇.此类转移性支付相当于给地方政府增加了一笔收入,所以有学者认为这种转移支付只有收入效应,然而“粘蝇纸效应”的存在说明一般性转移支付也存在替代效应.信息不对称、政府官员预算最大化等原因导致了这一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下,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转移支付体制的分析,结合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提出我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应措施建议,说明了建立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缓解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过大的矛盾,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中国2002—2012年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一步系统广义矩(sysGMM)回归方法,建立转移支付预期实证模型,对转移支付是否诱发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行为及其外溢范围以及其与税收竞争和财政竞争的综合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转移支付预算软约束问题并非发生于个别省份,争夺转移支付的连锁反应促使各地区共同参与从而形成策略互补性质的竞争。其不仅对地方政府自主筹资产生了负面激励,同时在控制了自有财力下降的潜在影响和转移支付的"粘蝇纸效应"后,仍能够发现预算软约束对财政支出的扩张效应。这种支出扩张中体现了转移支付预算软约束与财政竞争之间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7.
面临地方财政纵向失衡的现实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构建财力协调的央地财政关系与转移支付制度将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文章立足于中国财政分权体制,在理论上对财政纵向失衡与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财政纵向失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纵向失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负向直接影响,但能通过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产生间接正向促进作用,两者的总效应为负;财政纵向失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在不同政府竞争强度及不同财力水平下呈现出显著差异性;财政纵向失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研究结论为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改变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发展困境以及促进社会基本公共品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分税制改革加强了中央财权,在支出高度分权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利用大规模转移支付平衡地区财力,尤其是提高落后地区的福利性支出。这样的分权模式在制度设计上既注重效率也兼顾公平。然而数据描述却显示各地区福利性公共物品的差距并没有随着财力均等化而逐渐消失。为了解释该现象,本文利用1998-2006年地市级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显示,随着专项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加,地方福利性支出效率下降,而税收返还和支出效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这符合经典财政分权理论,即由缺少信息优势的中央政府安排支出会降低效率。此外,“粘蝇纸效应”也是造成地方福利性支出效率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这些结论为未来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11.
解垩 《经济学(季刊)》2013,(4):28-36,10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公共转移支付和私人转移支付之间的联系,检验中国农村公共转移支付对私人转移支付的非线性挤出效应。采用两阶段heckman方法,第一阶段因变量为收到私人转移支付的可能性,第二阶段的因变量为收到私人转移支付的数量。私人转移支付发出方的动机是交换动机,公共转移支付只是增加了私人转移支付的可能性,但公共转移支付并没有影响私人转移支付数量;私人转移支付动机并不是非线性的;把公共转移支付分为生产性和生活性后,两类公共转移支付对净私人转移支付数量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韩良良 《经济经纬》2022,(5):151-160
基于2008—2018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负向影响,税收返还对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正向影响。(2)分区域来看,财政转移支付对较高经济水平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负向影响,而对经济水平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正向影响;具体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对较高经济水平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负向影响,而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负向影响在中部地区更明显。因此,不断完善与财政转移支付相关的现代化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与科学测算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将有利于新时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供给的外部性和需求的风险出发,寻找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供给不足和需求不旺"产生的深层原因,认为只要培训过程所涉及到的任何一个主体承担了培训费用,均会对其他主体产生正的外部性。因而,投资主体的最优策略是等待他人投资,外在表现就是培训的"供给不足";从需求角度来说,因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与回流的决策存在不确定性以及投资培训存在成本大于收益的风险而导致了"需求不旺"。文章从补贴、签订合约以及完善信息等角度讨论了相关政策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均衡了地区间的财力差距,保障了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但总体看,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仍然存在着过渡性和非规范性特征,突出体现在转移支付的运行效果、结构组成、分配方式、法律体系和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基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当务之急,而转移支付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财政政策.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只有完善了转移支付制度,才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品服务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7.
班倩 《经济研究导刊》2013,(21):147-148
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弥补财政纵向失衡、横向失衡和弥补外部性的功能。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自1994年建立经过二十多年的调整,为实现其政策目标不断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形式。对其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发现,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对财力分配的纵向均衡效果明显,转移支付在实现财力分配的横向平衡这一目标则上任重道远。可从优化制度结构、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完善立法等方面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分权化财政体制的组成部分,政府间转移支付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产生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自上而下的财政分权强调更多的是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保证中央政府取得足够的财政资源,因此转移支付在很大程度上被用于弥补地方财政缺口,成为中央政府实现纵向控制的重要手段。改进中国转移支付体系的策略应当是进一步完善以公式为基础的分配标准,并在政治上可行的情况下促进均等化。  相似文献   

19.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保障,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转移支付方式和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效果,当前,我们应弱化、取消非规范性、非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形式,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20.
需求方的网络外部性和异质性这两个特质对支付工具形态演变的收敛具有相反的作用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通过用户基础的拓展和与法币体系的互联互通,缩小了新型电子支付工具与传统支付工具在网络效应上的差距,另一方面,通过支付媒介之外的各种附加功能的创造,使前者更好地契合了多样化的支付需求。电子支付创新丰富了可选择的支付工具种类,但不会威胁到法币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