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企业化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更不是农技推广部门走出困境的唯一选择。  当前,如何消除农技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瓶颈”作用?农技推广部门今后应采取何种发展模式?这些问题的解决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为此,有人提出了“以现代企业理念重构农技推广模式”,“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沿着企业化方向发展”的思路。笔者认为这一模式的适用性值得商榷。就农技推广部门适不适合搞企业化,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农技推广体系主体的性质  农技推广体系的主体——农技…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最大的制约。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提出“一个衔接,两个覆盖”三项政策,并制定了加大投入等具体措施。几年前。安徽蒙城、宁夏银川以“强化公益性”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以及浙江湖州以“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创立农技推广联盟”为主要内容的农技创新与推广体系的制度建设实践,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媒体应用为生物农药技术的推广提供可行路径。[方法]文章基于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理论和双向沟通理论,利用湖北省和河南省789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概率模型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实证检验信息化背景下农技推广方式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结果](1)接受传统农技推广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比例为37.77%,接受新媒体农技推广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比例为28.77%;(2)“线上”或“线下”农技推广方式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均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从平均处理效应来看,传统农技推广方式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行为促进效果最好,新媒体农技推广方式次之,二者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行为具有叠加效应和互补效应;(3)针对小规模农户生物农药推广应该以传统农技推广方式为主,而对大规模农户则应采用传统和新媒体农技推广结合方式。[结论]因此应拓宽生物农药技术推广渠道,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创新农技推广形式,促进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同时实行差异化精准化推广。  相似文献   

4.
基层农技推广如何走出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蹲点调查,总结出基层农技推广处境维艰的两种情况:一是“机构撤并,人散网破;二是经费严重短缺,不少机构实际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要走出困境,思路之一是彻底改变农技推广的现有体制和运行机制;思路之二是大力扶持农民自办科技服务组织,双向强化基层农技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以来,宝鸡市依托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项目,以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能力为目的,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采取“理论+实践”“授课+参与”的培训方式,打造精品小班,分级分类开展培训。着力解决实际生产、技术推广、科技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培养了一支能干、能讲、能写的“三能型”基层农技人员队伍。截至目前,共培训基层农技人员3620人次。  相似文献   

6.
基层农技推广如何走出困境(一)基层农技推广处境维艰。目前,我国县、乡两级,特别是乡级农技推广工作面临巨大困难。概括起来,主要困难有两个:一是“机构撤并,人散网破”。据农业部96个县的调查,1993年县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比1992年减少16个,乡镇“五...  相似文献   

7.
辽宁财政支持农技推广成绩斐然财政部农业司赵鸣骥,刘洁近几年来,不少地区农技推广事业出现“滑坡”,而辽宁省的农技推广事业却呈蓬勃之势。目前,全省有农业、农机、畜牧、水产、林业、水利等行业的省级推广站5个,市级推广站(中心)77个,县级推广站(中心)29...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薄弱的成因 虽然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政策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总体来说,当前农技推广服务还存在“供给不足、需求不旺、结合不紧”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实现科技兴农的组织保证。但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转轨,一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已名存实亡。为此,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委员在政协大会发言时呼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必不可少!如何在改革中巩固和健全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陈耀邦委员建议: 一、正确进行分类指导,防止“一刀切”。农技推广体系按公益性和经营性机构进行分  相似文献   

10.
《致富之友》2004,(11):28-28
北京市科委,市农委在昌平小汤山联合举办科技支农活动。主题为“发展各类农技服务组织,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当涂县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振兴升级需要,牢固树立农业基础意识,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县农技部门积极推广“水稻+龙虾种养模式”。以前农民单纯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不高,部分农民种植粮食生产积极性下降,为了笃定“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念,县农技部门积极探索推广“水稻+龙虾种养模式”,发展水稻+龙虾种养既是促进乡村振兴、富裕农民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还能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技推广作为“科教兴农”战略的关键环节,在推动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摆脱其被动的、滞后的局面,一直成为“科教兴农”工作的“卡脖子”工程。本文着重就其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制约当前农技推广的主要障碍因素l.农技推广体制不活。这是制约农技推广深入开展的最为突出的因素。长期以来,我们推广农业科技项目靠的主要是两条线,一条线是科委列项目,业务部门的农业科技人员抓推广;另一条线是农业部门自定项目,从上至下派任务。这两种方式实际上都是以计划为中心,以行政命令为主导…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河北省武强县在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过程中,公开农技人员分管项目和家庭电话号码,以便帮助农民迅速、及时地解决技术难题。凡在育种、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新技术推广、农田水利设施等方面存在疑问,都可以拨打热线电话,有关部门及时给予解决。或是农技人员下乡“问诊”,当面解决。“农技110”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一开通就大受农民欢迎,为新形势下政府部门转变职能树立了榜样。武强有个“农技110”@童话$福建省永定县信用社  相似文献   

14.
一、我省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省农技推广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改革使处于“线断、网破、人散”局面的我省推广体系和队伍得到了恢复、完善、提高和发展。目前,省级设农技推广总站,负责全省农技推广体系管理和新试验示范推广工作;4个市都设有推广站,其中4个市建立中心;74个县(市、区)除14个小郊区外都成立了综合性农技推广中心;全省1248个乡镇,实现了乡乡建站,其中独立建站1010个,达到“一院四室一库一门市”标准的近700个;全省1.6万个行政村配备专兼职农民技…  相似文献   

15.
推广体制不健全,缺资金和物资,推广工作缺乏科学化,推广项目单一,与扶贫结合不紧,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应健全和完善农技推广机构,加强科研、教学和农技部门的协作联系,加强农技推广的立法工作,切实解决推广资金和物资配套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承包制,并大力发展多层次各种形式的农业教育。  相似文献   

16.
“农林科大模式”在推广载体、推广目标和推广机制等方面具有较强创新性.它着眼产业发展,创新农技推广载体;面向农户需求,提高推广效率;整合多方资源,增强推广能力;改革管理机制,保障农技推广力量.它对于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提升基层农业推广能力有启示价值.在健全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进程中,“农林科大模式”的活力和吸引力还在于它具有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17.
陕西积极实践探索,总结推广了以基层农技服务“平利模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商洛模式”为代表的一批成功的经验做法。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有效提升了基层农技服务和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8.
周芙蓉 《农家之友》2006,(7S):63-63
基层农技干部反映,当前农技推广有“五难”: 一是农业适用新技术推广难。农村男劳力外出务工、经商的人逐年增多,加之农业税取消,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留在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弱妇孺,这个群体文化素质较低,科技意识不强。  相似文献   

19.
农业推广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农技推广工作一是从观念上要转变为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二是扩大推广服务领域,三是与有关部门联合协作。要加强科技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及加快民间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就有“劝农”、“课桑”、“教稼”之说,表明一些传统农业增产措施的推广与应用,从古到今已延续数千年。今天,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省农技推广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二十年来,农技推广越来越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辽宁农技推广二十年改革与发展历程 辽宁省农技推广改革二十年来,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改革初期到“六五”计划时期 (1978- 1985)。 1979年 7月,农业部在全国进行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试点,辽宁省的海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