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探讨了收入不平等、政策偏向与最优财政再分配之间的关系。模型显示:政策偏向是收入不平等与财政再分配恶性循环的决定因素。当政策偏向于穷人时,最优财政再分配系统的选择是提高税率,扩大对穷人的转移支付;当政策偏向于富人时,最优财政再分配系统的选择是降低税率,减少对穷人的转移支付。依据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1)中国收入不平等不断恶化,针对恶化的不平等而采取的财政再分配政策效果差,没能扭转不平等恶化趋势,政策偏向严重。(2)税收再分配政策偏向富人,使富人税负相对轻于穷人,居民收入不平等加剧;偏向于穷人的转移支付多为消费券(物),导致越扶越贫。为此,需要从调整所得税和转移支付政策等方面采取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数据,从居民再分配偏好角度研究基本养老保险的再分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基本养老保险提高了居民的再分配偏好水平,从主观方面验证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作用;较低的基础养老金发放水平,是导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对收入分配产生逆向调节的重要原因;在年轻群体和拥有农业户口的群体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再分配偏好的逆向调节作用更加明显。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社保基金改革,尽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3.
市场因素和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是决定一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CHIP)住户数据,计算出我国居民市场收入基尼系数与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并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借此探讨目前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是由市场力量造成的,还是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力度不足的结果。研究发现,从市场收入基尼系数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由此认为,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效果不明显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较发达国家严重的主要原因。加大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政策力度是缓解和改善目前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一般均衡分析框架,通过构建“统账结合”制基本养老保险的异质性跨期交叠一般均衡动态模型,引入国发〔2005〕38号文的主要内容,利用政策仿真、参数估值和敏感性检验等方法,重点研究了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扩展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效应,并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证测算。结果发现:(1)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具有明显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效应,且再分配效应是累进的,发生了从城镇企业职工为代表的高收入者向以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代表的低收入者的收入转移;(2)个人账户发挥了平滑作用,有利于改善不同类型劳动者终生的收入分配,但不利于收入再分配的改善;(3)社会统筹账户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有利于改善不同类型劳动者的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参数敏感性检验表明结论是稳健的。因此,进一步优化社会统筹账户有利于减小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公共转移支付可以显著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缓解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民生性转移支付,生产性转移支付显著缓解了家庭消费相对剥夺;公共转移支付对贫困县和高抚养比家庭的消费相对剥夺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公共转移支付主要通过降低家庭收入相对剥夺、改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社会信任水平来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本研究为缓解个体消费相对剥夺、改善居民福利水平,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李扬  殷剑峰 《经济研究》2007,42(6):14-26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为基础,从收入分配和部门储蓄倾向等两个方面对居民、企业和政府等国内三个部门的储蓄率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最高,但是,自1992年以来,它实际上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居民部门获得的劳动报酬、财产收入和再分配收入均有所下降;企业储蓄率呈现缓缓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在于其主要支出——对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支出和利息支出长期被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政府储蓄率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的低位徘徊之后,于2000年以后急剧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同时政府部门的储蓄倾向也在不断提高。本文的政策建议是:为了实现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的经济运行应全面转向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为重点的轨道上。为达此目的,加速财政政策向公共财政转型,增加公共支出和对居民的福利支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支付水平,应成为今后我国宏观调控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居民收入分配和要素收入分配两个视角系统梳理了税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税收为纽带构建了居民与要素收入分配的关系,并以此呈现税收影响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进一步对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定位的研究发现,税收不仅仅是再分配的调节手段,而是贯穿于国民收入三次分配的各个阶段;税收仅是收入分配的调节手段之一,须与转移支付和财政支出协调配合;税收与收入分配存在双向互动关系。最后,对税收影响收入分配的进一步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山东省和全国的住户调查数据看,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表现为分段线性,并非呈倒U型分布.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前景理论构建了分段的消费支出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当收入低于损失规避参考点时,边际消费倾向在统计意义上接近于1;当收入高于参考点时,边际消费倾向远小于1.从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看,通过转移支付直接补贴低收入阶层的政策效果优于平均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效果,因此应不断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以实现消费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文章引入收入分配边界概念,结合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均衡模型,研究外来劳动力对某一地区收入分配水平的影响.分析表明,如果流入者是某一地区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净受赠者,那么,劳动力流入使得该地区的收入分配边界收缩,至少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如果此时给予流出地劳动力转移支付,将使流入劳动力的数量减少到一个合理水平,劳动力流入地区的所有居民都会获益.此结论不仅对发达地区政府针对外来劳动力流入采取的限制政策提供了一个合理解释,也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进行财政合作,利用收入再分配手段合理配置劳动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定综合社会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三期迭代模型,文章对社会老龄化、养老保险和居民储蓄率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表明,社会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均会导致居民的总体储蓄水平下降.进一步把收入用途划分为消费和储蓄后发现,养老保险的不同账户形式对居民收入分配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异,即公共账户方式下的养老保险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占消费,而个人养老金账户方式下的养老保险则会完全替代储蓄.文章的研究结论能够为完善中国的灵活退休政策,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带来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1.
财政转移支付是调节初次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重要工具。以辽宁省为个案的研究表明,近年来财政转移支付数额不断增加,但居民收入差距并未因此而缩小,财政转移支付甚至出现逆向调节现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城市指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理念和制度设计偏差、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是造成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宗旨与实际效果偏离的主要原因。因此,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除应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外,还要在转移支付的分配设计、分配结构、分配效率上进一步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2.
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希明  周慧  徐静 《经济研究》2021,56(9):4-20
本文从方法论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探讨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在缩小收入差距上的效率表现.方法论部分,出于可分解性和具有经济学含义的考虑,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再分配非效率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排序改变和累进性偏离两项.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利用卢森堡微观收入数据库(LIS)及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对44个国家的估计结果显示,样本国家再分配非效率的均值为0.5493(即54.93%),且国别差异较大,其中0.2658来自排序改变,0.2835来自累进性偏离.一方面,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再分配效率的实际表现仅为最优水平的45.07%;另一方面,在导致再分配效率不足的两个源泉中,排序改变和累进性偏离同等重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各国再分配非效率程度和累进性偏离与人均GDP对数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排序改变项与人均GDP对数值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通过调整结构促使再分配效率不断向最优水平接近,资金分配要在进一步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排序的改变.作为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本文强调探讨各国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并提醒研究者注意累进性与收入再分配效应和再分配效率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养老保险统筹收入再分配集中体现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缩小收入差距和有利于流动人口养老金异地接转两大主要功能。本文从收入再分配入手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合理性及实现路径,构建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统筹收入再分配系数总模型和分系数模型,提出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两类型"和"五方案",并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统筹给付水平、收入再分配系数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通过生存公平和劳动公平检验确定了替代率10%的中央统筹模式为现阶段农民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起步最优方案,进而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养老保险统筹收入再分配集中体现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缩小收入差距和有利于流动人口养老金异地接转两大主要功能。本文从收入再分配入手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合理性及实现路径,构建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统筹收入再分配系数总模型和分系数模型,提出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两类型”和“五方案”, 并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统筹给付水平、收入再分配系数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通过生存公平和劳动公平检验确定了替代率10%的中央统筹模式为现阶段农民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起步最优方案,进而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区差距、要素流动与财政分权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张晏  龚六堂 《经济研究》2004,39(7):59-69
本文在财政分权框架下引入不完全人口流动和内生劳动供给选择 ,针对两个不对称的地方经济 ,研究了政府的最优税收、最优公共支出和最优转移支付政策。我们发现了零中央政府收入税和逆向财政缺口 ,在有限政策工具的约束下 ,对应性转移支付也具有缩小区域差距的功能。不同级别政府间的服务竞争和税收竞争极大地影响了个人和政府的最优决策 ,拥挤效应和实际禀赋效应放大了通常意义上的收入效应水平。人口流动和财政分权提高了低生产力地区的福利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高生产力、高禀赋地区对低生产力、低禀赋地区存在隐性的区域间收入再分配 ,中央政府的干预措施一般具有协调区域发展、补贴低生产力低禀赋地区的性质。结合我国东西部的经济现实 ,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应该打破已有的利益分配格局 ,优化转移支付资金的结构 ,提高财政政策效率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分配效应与改革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老社会保险本质上是为满足社会老年成员基本生活需要、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收入再分配。其基本功能在于弥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市场失效,以维持社会公平,并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不能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差别和刺激消费,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这种差别,并抑制了居民的当期消费。在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以分配效应为基本取向,着力于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稳定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预期。  相似文献   

17.
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分配的财政支出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内部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就财政支出政策方面研究,财政在均衡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存在功能"缺失"。所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的手段,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基本公务服务均等化,以达到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1.调整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将目前实行的重点扶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逐步调整为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以逐渐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为更快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创造条件;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切实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收入转移支付政策,既要重视调节高收入者,又要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通过提高就业率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2.进一步深化分配…  相似文献   

19.
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政府,在再分配领域,政府通过运用有效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达到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目的。当前,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20.
沈燕  扈文秀  张钰  杨沁 《生产力研究》2023,(1):7-11+39+161
通过考察数字金融对中国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不仅会促进更多居民进行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而且会提升已进行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家庭的投资比重。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效应主要存在于城市家庭、高收入家庭以及东部地区家庭。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家庭收入刺激家庭参与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高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进行数字金融创新、提升居民金融素养增加数字金融产品的使用、引导农村地区和低收入家庭适度参与风险金融资产投资,提升家庭财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