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如何科学地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即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的文化遗产,是近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大课题。从“损益古今,权衡中外”的态度,地理环境、古代文明、宗法制度、审美精神等方面对中西文化的成因与起源进行综合比较,将微观与宏观相统一,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历史和未来相连接,使读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此消彼长、此起彼落的复杂原因,以达到扬己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苏沪浙鲁粤五省市“十五”期间及其前后外贸运行情况及各自特征的比较分析,旨在了解江苏对外贸易的优劣势,汲取先进省份有益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促进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54页)在生产和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今天,客观上要求各个国家进行经济的和技术的交流与协作,吸取别国之长,补己之短,互相促进。闭关自守、与世隔绝是不能前进的。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和技术基础都比较薄弱的国家,要加速“四化”进程,除  相似文献   

4.
吴昭宇  周冰靓 《时代经贸》2011,(22):112-113
政府干预型招商引资机制和市场调节型招商引资机制皆有利有弊,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观点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建立以政府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克服政府干预之短的“政府市场相辅型”的招商引资机制的设想,以利于促进招商引资机制更加健康、有效、有序,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研究未来澳门经济定位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自设框框.要跳出框框客观地选择澳门的发展道路,选择的标准就是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澳门的体现,就是要有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顺利实现,有利于提高澳门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提高澳门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澳门整体的经济实力.澳门发展目标的选择要立足于适应性,适应环境,适应自身,为人之所不为,为人之所不易为,以己之长,补人之所短,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书法运行的方向,为众多书家所关注,有关此问题的讨论也都各执一词,其中有人认为“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并因而提出宁丑勿媚的认识和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是有害的。中国书法应遵循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其运行要努力使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趋于完美,同时致力于书法笔力的锻造,不为传统思想所囿,自觉融入时代的发展,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相似文献   

7.
现在,各地求发展的劲头很大,注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蔚然成风。今天参观考察这里,明天学习借鉴那里,欲与发达地区对接、互动。回来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将人家的东西大胆拿来,指望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起初蛮奏效,日久才感到许多经验在本地推行真如“蜀道难”。看来:别人的东西未必全都适合自己。温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 ,粮食流通体制曾经“几收几放”。收和放就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博弈的结果。不管是收 ,还是放 ,都有一点矫枉过正 ,以致经常出现“一收就死 ,一放就乱”的局面。这也说明收和放都缺乏一定的理性 ,缺少经验 ,其实质是粮食流通体制在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的分工上 ,还不十分明确和具体。特别是目前对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还存在着主张完全市场化和完全政府主导的两种极端思路。其实 ,对于粮食问题 ,市场不能完全解决 ,政府也不能最有效率的解决。最好的方式就是交替运用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 ,取对方之长 ,补己之短 ,求双方搏弈的均…  相似文献   

9.
利用外资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重要途径。尽管利用外资可以有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政府贷款、吸收存款、直接投资、补偿贸易、外商提供的出口信用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也各有利弊。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趋协,尤其是由于筹资主体主动,等资对象广泛,筹资用途灵活,筹集的资金使用期限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两大理论体系,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除了研究范武和理论基础不同外,多有相通之处。遗憾的是,现在的宏观经济分析多以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为框架,而马克思国民收入理论却越来越被边缘化。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两种国民收入理论各有优劣,现代宏观经济分析如果能够做到“扬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无疑将会更加有益。  相似文献   

11.
刘士民 《经济论坛》1999,(22):28-29
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他的自身素质和思想观念维系着企业的命运。因此,企业经营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全面衡量和估价自己的能力,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勤于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工作能力,树立和强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全新思想观念。我认为,企业各级领导应该在提高“三种能力”和强化“六种观念”上下功夫。一、提高三种能力是企业经营者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也将会起到重要影响1-提高控制能力。这里包含着两层含意:一方面是控…  相似文献   

12.
永年县商业局以市场建设促企业发展□赵振喜李书升孙勇永年县商业局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紧紧围绕搞活企业增效益这个中心,创造性地对企业实施“脱胎换骨”的改革,避库区闲置之短,扬地理优势之长,打开围墙建市场,先后建成了工业品批发市场、干鲜果品市场、五交化电子...  相似文献   

13.
微型论坛     
一位厂长谈到治理企业的秘诀时,提出要善于用人之“短”:让“吹毛求疵”的人当质量监督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当安全员,让“斤斤计较”的人当财务监督员……每个人都有缺点和短处,而这个“短”是与“长”相对而言的,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认识它,怎样去利用它,有些人的“短”用在特定的场合上却可能成为“长”。善于用人之“短”,并不是—个人的什么短处都可以利用,这个“短”,是经过诱导;可以变为积极因素的“短”。企业面临着市场激烈的竞争,作为一个企业家,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不仅要善于用人之“长”,而且也要善于用人之“短…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是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世界。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皆采取敞开门户,积极开展对外科技合作,求人之长,避己之短,加强本国科技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国策。  相似文献   

15.
蒋义 《经济师》1994,(9):17-18
创立中国式的管理模式是经济师的历史使命蒋义台湾“中钢”对我们搞活国有企业的启发用政治挂帅代替企业管理,使我国蒙受了极大损失。以“血腥剥削”对资本家一言以敝之,而使我们不愿学习他人之长,结果落后了尚不自知。该是我们摒弃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时候了。放眼世...  相似文献   

16.
孟耀 《财经问题研究》2006,(7):F0003-F0003
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保持了平均9%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一例。在目前情况下,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各国和很多大的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中国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所谓“中国模式”。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文明大国再次走上兴盛和发展之途,其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传奇色彩: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中国如此的奇迹?要对此作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释,不仅在学术理论上是一个前进,而且在政策实践上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满凡 《新经济》2005,(9):22-27
7月底开始在广东出现的罕见“油荒”,给广东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油荒”一度有在全国蔓延之势。“油荒”的出现向我们提出了种种拷问。其一是,我国现存的石油体制是否合理?据采访调查,这一场“事故”,有人为制造的迹象。在本国石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有人为了牟取暴利,罔顾国家能源安全,居然向国外抛售成品油与原油;也有人在“油荒”出现后,以逼迫国家发改委提高油价为目的,而不是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局。更让人气愤的是明知有人违规,可我国现有的石油体制却“无能为力”。广东这次“油荒”对我国的石油体制是一次严厉的拷问,看来是到了改革的时候了。其二是,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资源战略?我国现有的石油资源按目前的规模开采,14年后将面临枯竭(据上海市社科院《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能源分报告)。同样,煤炭、铁矿、铜矿等等,也终将有枯竭之时。广东的这次“油荒”也是对我国的资源战略的一次警示,是到了调整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王晓丹 《商周刊》2013,(19):62-65
从早期的白坯门到今天的成品套装门,从过去的区域性发展到而今初步形成的产业化,从过去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到今天的大规模成品化、集成化、品牌化,时间也就十余年。正是这十余年,木门行业经历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变革”。时间跨度之短、发展之迅猛,即便是业界自身也缺乏“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9.
技术引进、输出,这种转移运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只要人类文明存在,只要社会生产存在,科学技术就会从一个国家移向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川流不息,不断地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它总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缺陷、不足,为求生存、发展和提高,就必须以人之长,补己之短.19世纪的美国,从比它先进的英国引进了铁路、电报等技术,在经过消化、吸收、推广、创新后,有了巨大的发展.到20世纪  相似文献   

20.
田丰  刘景泉 《新经济》2004,(7):66-73
经济全球化犹如汹涌波涛,迂回起伏,奔腾向前,势不可挡。面对着这同一现象,有人赞好,有人咒骂;有人欢喜,有人哀伤。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二律背反”的状况呢?我们想,任何一种复杂现象都有两重性,只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及其系统观进行细心的分析,就会找到比较好的答案,并处之泰然,从容应对,“因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