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2007,(1):8
据海外媒体报道,渣打银行在报告中预计中国2007年通胀将上升,并预计中国2007年上半年将加息27个基点。报告称,中国过去半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稳定,H2货币供应量年比增幅持稳于17—18%。鉴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稳定,人们可能预计通胀保持稳定,但货币供应组成成分正在发生改变,这将令人担忧。渣打仍然相信中国人民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并承认供应面改善将限制资源价格在2007年上涨。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年初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指出,中国当前遇到的通胀问题是成本推进型通胀。他说,中国遇到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3.
外汇储备持续积累的经济后果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张曙光  张斌 《经济研究》2007,42(4):18-29
在测估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和超过2万亿美元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其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以及货币供应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对于其影响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加剧的可能情形和外汇储备持续积累的社会福利损益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揭示了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投资和出口相互推动的流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之一,对于当前通胀的成因有很多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相对固定的汇率政策是主要成因之一。本文构造了加权平均有效汇率指数,并检验其与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关系,目的在于运用Engel-Granger两步法分析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得出结论:国内物价水平与名义有效汇率、国外物价水平及国内货币供应在长期存在协整关系;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CPI存在显著影响;国内CPI主要由国内因素决定,汇率波动的影响在短期内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珑铭 《经贸实践》2008,(7):26-26
目前,中国成品油价远低于国际水准50%以上,为了弥补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的巨大差距,防止油价上涨加剧通胀压力,我国对成品油采取补贴的政策。仅2007年,国家对于油价的隐性补贴就超过了2200亿元,占GDP的比例达0.9%。  相似文献   

6.
真是过剩流动性引发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7月以来,中国的CPI屡创新高,面临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社会普遍认为,此次通胀的形成归结于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流动性的过度投放,故而为控制通胀需紧缩流动性的呼声很高。本文基于1998年1月到2011年4月的月度同比数据,利用SVAR模型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增长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过剩流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性过剩对中国通货膨胀增长的冲击非常小,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通胀增长有更大、更持续的正向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中国通胀增长率的影响,远远大于过剩流动性对通胀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经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之前比较,2010年以来此轮通胀成本冲击型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在此背景下,是否应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以及宏观政策如何有所作为已成为热门话题。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对通胀容忍度的探讨,但规范性的研究论文并不多见。本文在多恩布什-费雪(Dornbusch Fischer)框架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区分大宗商品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冲击(尤其是B S效应)对总供给以及宏观经济的不同影响机制,探讨有关通胀容忍度以及宏观政策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8.
财经人语     
《经贸实践》2010,(12):4-5
成思危:5%的CPI水平不可怕 在近日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2010年北京全球年会”上,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表示,除了国内经济形势导致的物价压力,输入型通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前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陶士贵  王伟 《财经科学》2011,(10):11-21
本文利用1995—2010年的月度数据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胀环境对汇率传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低且稳定的通胀环境对应着低汇率传递效应,高且不稳定的通胀环境下一般有着较高的汇率传递系数。因此,在汇率传递系数逐渐下降的趋势下,要谨慎对待通过人民币升值来降低国内通胀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我国新一轮(大致从2010年7月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是2007年以来和2009年加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多造成的。集中表现为货币太多,流动性过分充裕。由于新一轮通胀是较长时期货币供应过多的结果,也包括产品成本增加积累的因素,还受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因此,这次通胀可能要延续一段时间。要将治理通胀和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各方面必须高度重视通胀问题;改变负利率政策,尽快使实际利率转为正值;将稳定农业生产,保证粮食供应作为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  相似文献   

11.
宏观经济基本判断、政策目标和政策调控举措 中国目前处于高通胀、高利率、流动性紧张时期,2011年上半年CPI同比增长5.4%,高通胀水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国内来看,供给端的主要推动因素包括食品特别是猪肉价格、工资和房屋租金上涨过快;  相似文献   

12.
万妍 《商周刊》2011,(1):69-69
2010年12月26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加息无疑剑指通胀,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加息却让人民币和美元间的息差进一步拉大,极有可能导致热钱流入中国,这将使得中国未来市场更加紧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MSIAH VAR模型就超额工资、外部成本、石油冲击等成本渠道对中国通货膨胀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工资增长率超过产出增长率的超额工资加强了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的推升作用,2003年后超额工资增长率与通胀率形成了相互推进的“超额工资增长-通胀”螺旋。在技术进步不足以消化成本上升时,外部输入成本和石油冲击对于国内的通胀作用也将逐步加强。但M2的高速增长率似乎没有对通胀带来明显的拉动作用,随着房地产等资产投机市场的回调,流动性回流到实体经济可能存在催生通胀的隐患。  相似文献   

14.
《经济视角》2011,(2):6-7
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经济不但在2010年第四季度扭转了增速逐季回落的趋势.而且全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然而,通胀压力仍然较大,转变发展方式仍待实质突破。2011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考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时变国外产出缺口、进口价格通胀等因素引入菲利普斯曲线模型,采用G18(世界主要经济体,20国集团中18个国家)1993-2012年的季度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2000年之前全球化因素对于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2000年之后,全球化因素对于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增强并变为显著正向.对新兴市场而言,进入21世纪其国内产出日益依赖国外负向产出缺口来消化,从而削弱了其内部经济过热拉动通胀的可能性;而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其国内产出与价格联动机制遭削弱,并且受益于低廉进口产品而享受了长期低通胀.这种新的通胀作用机制不仅要求各国央行在应对产出波动与治理通货膨胀时应更重视国际市场供需状况,同时也需各国政府更为精准地针对不同作用渠道、各国不同情况有侧重地应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相当困难的2010年,2011年中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愈发复杂。国际经济形势、刺激政策推出、出口回暖、通胀预期、汇率与利率、资产泡沫、高房价、就业形势、社会保障,城市化进程等等,诸多触动中国经济敏感神经的因素和问题集合在一起,使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空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财经人语     
《经贸实践》2010,(1):5-7
温家宝: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吴敬琏:再杠杆化蕴藏新一轮资产危机;路甬祥:产业转型升级仍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题;成思危:中国通胀危险是存在的;戴相龙:内地养老金不足2000亿美元;张五常:适度通胀可增加农民收入;谢国忠:流动性对冲衰退方法错误2010年将迎通胀;姚景源:中国短期内无通货膨胀压力;  相似文献   

18.
巴曙松 《经济》2011,(3):18-19
一系列紧缩措施对总需求产生抑制,趋向平稳回落 自2010年以来,一系列宏观紧缩政策出台,例如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化、房地产调控的严厉推进,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意味着中国的宏观政策已经着手从应对危机时期的超常规刺激政策中逐步退出,回归宏观政策的正常化,从而通过抑制总需求的过快扩张来避免通胀预期的进一步强化,在加大蔬菜和粮食等供应的同时,弱化通货膨胀持续抬升的总需求环境.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乃至我国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2010年,是经济复苏的开始,也是通胀逐渐升温的一年,房地产价格存在较大的上行压力,如何对冲通胀和货币政策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熨平房地产发展周期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20.
高怀庆 《当代经济》2011,(20):56-57
2011年是世界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的一年,欧债危机、美债危机频频发作,美国面临经济放缓同时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国内面临外部经济冲击和内部结构转型的双重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涨势重起,国内用工荒也在蔓延,CPI走势一直不容乐观,所谓通胀拐点久而未现,防控通胀已成为今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于是,在国内频繁提准和加息的货币政策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