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报道》2013,(4):16-17
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李克强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也是党在新形势下对文艺创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希望。  相似文献   

3.
<正> 执政理念是一个政党对执掌政权的宗旨、目的和任务,以及实现这一任务所需要的方针、执政手段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和总体把握,最终要解决的是为谁掌权为谁执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决定了党是为人民掌权为人民执政,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最根本的执政理念来坚持。的确,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词汇,也是他十分关心的话题.他一再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由此可见,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  相似文献   

5.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包括四点:坚持以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增强人民对改革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6.
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内涵和原理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重视实践作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源自于社会实践;最后,以人民为主体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的需要为文化发展的创作导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博大精深,涵盖了众多思想家对其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经济思想理念。而在众多的经济思想范畴中,"义利、本末、奢简"始终是三大基础。义利观更是作为思想史中常辨常新的话题贯穿于从古至今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并渗透于一切的社会活动之中。文章以先秦儒家义利观来浅析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马丹 《黑河学刊》2002,(2):67-68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眼点。”又指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早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就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加强为人民服务道德观建设在建立…  相似文献   

9.
观点与声音     
《当代陕西》2011,(9):49-49
李鸿忠(湖北省委书记):不能允许庸者占据岗位。领导干部如果讲人隋、和稀泥,搞“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会出大问题,最后是以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受损,以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不良评价作为代价。  相似文献   

10.
张璐  李晓蓝 《特区经济》2022,(10):11-14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经验总结,是对群众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经过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在新的历史阶段,“江山与人民”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始终,且对于新时代如何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党的性质宗旨以及深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三大规律具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眼点。”又指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早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就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加强为人民服务道德观建设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更有其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重千钧,"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贯穿于报告之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大关切,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展望未来,对人民生活、发展状况和需求变化进行科学分析和把握,是更好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10年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新增分会场之一,地处深圳龙岗的东方国际茶都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以文化促进产业发展,促进人民健康生活"为主题,致力于打造集展览、销售、培训和交流于一体的深圳茶文化国际交流基地.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健  王艳梅 《辽宁经济》2010,(11):48-48
医疗卫生作为造福于民的伟大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健康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同时,对促进经济社会的稳步快速发展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合作医疗作为我国的基本农村卫生工作,主要是指在各方合作的基础上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  相似文献   

15.
郭菊 《黑河学刊》2007,(3):55-56
新闻记者作为党和人民群众声音的传播者,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的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记者的形象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新闻记者更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忠心于党,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16.
自古人把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并拥有弟子三千的孔子称为“至圣先师”后,人们便把“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殊荣和桂冠,全都送给了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然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真正对得起诸多闪闪发光的称谓,除全心全意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和精湛的业务塑造人民教师的形象外,还应当具备以下四种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人民应该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体现在人民身上,这一过程突出人民的主体性。文章以唯物史观作为思想资源,梳理唯物史观中对人民主体性的论述;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坚持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人民主体性思想在文化自信中的价值体现等方面来探讨文化自信中坚持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以物为本和以官为本仍流行,必须加快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9.
为人民政革:改革的价值取向要科学 为人民政革,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要让人民不仅成为改革的推动者,承担者,而且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拥有者、享有者,充分拥有和享有他们应该得到和可以得到的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判断和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终落脚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的价值取向,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是同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壮欢,作为承载了壮族人民优秀文化的传统民歌,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创新的源泉,是壮族文化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对传承人的关注体现了人文主义情怀和对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旨。文章以壮欢唱腔的特色音调及歌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探索壮欢宛转悠扬、余音绕梁的原因——调式和调性的变化,揭示壮族民歌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进一步阐述壮欢的艺术色彩,对壮欢进行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