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服务内容来看,长期照顾制度需要兼顾失能老人的健康服务和社会服务两大内容,因而其政策规划需要从整合当前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出发;从政策对象来看,长期照顾制度需要在确保失能老人生活品质的同时,缓解家庭照顾者(亲属)的照顾负荷,所以照顾需要者和家庭照顾者都是其政策对象,政策规划需要兼顾二者的社会权利。如同长期照顾制度在西方作为后来者而最后确立一样,中国当前事实上  相似文献   

2.
西方发达国家分别用两个形式差异稍大的词汇来指称“养老”所需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其中,旨在确保老人基本生活水平的收入保障,称为养老金或老年津贴;旨在向老人提供因老化、失能而需的生活服务和健康照顾的服务保障,谓之长期照顾制度(long term care)。 与当前国内几乎同时规划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制度不同,养老金制度与长期照顾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先后相隔多年产生的,代表了福利国家发展的两个阶段。养老金制度是工业化时代,政府应对工资劳动者收入风险的主要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失能老人是一个特殊且迅速增加的弱势老年群体,关注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问题对解决我国复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前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现有的长期护理服务资源,建立全方位的、专业的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通过建立社区、社区卫生服务、家庭三维一体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的白天托管式长期护理服务模式(以下简称"白托模式"),为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也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方福利国家的调整以及对非正式照顾网络的重新认识,通过公共政策支持家庭照顾者正成为老年照顾的重要内容。本文对西方国家老年人的家庭照顾者支持的政策内容进行了阐述,展示了正式照顾和非正式照顾、公共服务和家庭个人服务以及劳动力市场和家庭照顾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发现对中国有如下启示:老年服务政策不仅应该针对老年人个体也应该包括老年人的家庭,同时社会化养老服务不应该割裂正式照顾和非正式照顾之间的关系;政府应该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或成立相应的部门来协同管理家庭福利,还需要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家庭照顾者提供津贴或制定比较灵活的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失能老人比例不断攀升。城乡失能老人社区居家照护服务发展不协调。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城乡在社区居家照护服务方式、主体、内容以及基础条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看城市较之农村有明显优势。应从加大健康教育培训力度和政府照护资金投入、缩小城乡照护服务内容差距等方面统筹推进城乡失能老人社区居家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公共养老服务均等化,改善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RALS)"的数据,通过对我国失能老人的照料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失能老人的生活现状并针对供需之间的矛盾提出解决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有13.02%的老年人由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表现为失能状态,需要他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随着年龄的增长,失能的可能性加大;农村照料需求高于城镇,女性的照料需求比男性高出2.33%。大多数失能老人主要依靠家庭照料为主;机构照料资源匮乏,结构失调;社区照料更是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基于失能老人自身特征及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应建立以家庭照料为基础,社区照料和机构照料相融合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规制所引致的健康不平等使得不同性别老人罹患失能的概率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医疗资源匮乏、老龄化形势严峻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利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失能老人所存在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就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农村地区老年人失能状况严重,失能概率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特征上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无论是自理能力、生活能力还是认知能力,农村女性老人的失能状况较农村男性老人都更加严重;家庭经济地位、自主决策权、患慢性病数量、对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等是影响农村老人失能状况的重要因素,并构成了农村女性老人失能状况较男性老人更加严重的关键致因。基于此,应将性别意识纳入与健康相关的各项政策议程中,以增强健康资源在性别间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台湾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失智、失能、虚弱等需要照护的人口也日益增加。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增进失能人口的福祉,台湾适时推出了长期照护制度。本文首先从台湾推出"长期照顾十年计划"所面临的人口背景出发,追溯台湾长期照护制度的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了台湾"长期照顾十年计划"的规划、运作、管理、执行状况。台湾在长照十年计划中对服务对象与项目、给付方式与标准、财务筹措与费用估算、专业照护人员配置与任用、部门间协同合作机制、引入民间组织参与管理、管理制度整合等各个环节都拥有完善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智力障碍儿童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状况不仅关系到照顾者本人的生活质量,还对智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3名智障儿童家庭照顾者的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来了解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状况。研究发现,智障儿童的家庭照顾者在照顾过程中主要获得了工具性、情感性、信息性、陪伴性等四种类型的社会支持,这些支持主要来自照顾者的非正式支持主体,政府等正式主体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同时照顾者对这些支持的需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此外,照顾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着支持程度不高、支持主体不足、支持形式片面以及支持灵活性差等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健全照顾者的社会支持体系、创新社会支持的形式以及为照顾者提供动态化和灵活性的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礼记·礼运》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有所养,一直是自古以来社会所追求的一大理想、普通百姓心中的美好愿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礼记·礼运》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有所养,一直是自古以来社会所追求的一大理想、普通百姓心中的美好愿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解决。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相应地使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着不均衡发展。本文以调研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失能老人与非失能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不同,并分析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最终发现,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年龄、患慢性病的种数、子女数量等因素影响着老年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人口转型、疾病模式转型所致的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风险,我国的公共政策体系多数根据现有的分工特征和政策工具等展开,差异较大。比如,残疾人联合会推出失能老人护理津贴;民政部门推出高龄津贴;卫生部门在社区推出了健康档案与老人慢性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会医疗保险体系通过门诊统筹等对慢性病提供防控措施。青岛更是先行一步,推出了相对独立于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长期护理保险。  相似文献   

13.
自2000年步入老龄社会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呈现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我国高度重视人口高龄化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老年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据此,本文研究了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中国养老服务的财税政策现状,提出了促进中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点财税政策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4.
老龄化的严峻现实,正在“倒逼”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其中备受关注的,是如何解决那些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提出要推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而青岛早已成为这项实践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5.
农村老年失能照护是我国养老问题的关键挑战之一,失能照护筹资体系建设是回应我国农村老年失能照护风险的关键内容。我国农村老年失能照护筹资体系包含正式、非正式两类筹资途径,主体包含家庭、村集体/互助组织、社会、政府、市场等,筹资形式分为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服务替代)两类。我国农村老年失能照护筹资体系呈现多元发展趋势,一些新型筹资方式涌现,兜底保障筹资较为充分。但是,该体系也面临整体筹资能力不足、来源不畅,以及传统照护筹资边界蜷缩、新型照护筹资发展不足等问题。应更新观念、改进认知,基于农村老年失能照护筹资体系发展现状,将体系性、规范性、有序性、整合性、兜底性、发展性、增能性、引导性作为我国农村老年失能照护筹资体系改革和优化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6.
梅励 《中国金融》2024,(4):66-68
<正>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让养老问题日益成为民生的核心问题。为此,国家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金标准不断提升,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为主的养老“第三支柱”正在加快建设。面对养老问题中最难的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问题,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试点与探索,将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事业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识别老年人健康保障的群体差异是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和对30位老人的深度访谈资料,分析了不同性别、不同配偶状况的老年人的健康保障现状及其群体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不同配偶状况的老年群体在健康保障上呈现明显差异,男性、有偶老人的健康保障程度明显优于女性、丧偶老人。在以"健康中国"为战略导向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改革中,建议政府部门重点关注女性、丧偶老年群体,并依据老年人的健康、性别和配偶状况实行差异化的健康保障措施。同时,建议以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为健康保障体系的改革目标,建立老年人社区健康保障服务体系,缓解老年群体健康不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恩施市农村空巢老人的实地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基本特征,并利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空巢老人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最多,其次为精神慰藉服务,最后为生活照顾服务,且与非空巢老人的需求强度有较大的差异。研究证实了健康状况和空巢原因显著影响了空巢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凸显了由子女外出务工形成的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由此,社区居家养老要首先满足空巢老人的医疗保健需求,并切实提升农村社区提供精神慰藉的能力,从而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及其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卧床老人洗浴难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目前卧床老人的洗浴方式、痛点、竞品缺陷等方面展开研究,采用服务设计的方法探究失能老人居家洗浴服务平台设计的策略.以期提升居家卧床老人的沐浴质量,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为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失能老人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传统的养老、医疗资源相互分离的局面给失能老年群体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满足城镇失能老人的需要,解决我国老龄化进程中的养老困境,本文基于SWOT分析模型,在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四个维度的基础之上,对城镇失能老人实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挖掘该模式在筹资渠道、人力资源、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落实、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