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行为金融理论的逐步发展,市场错误定价的稳定存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本文对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中投资者非理性范式下的前沿理论进行了综述,从投资和融资决策两个方面分析了面对错误时的外部市场定价行为,以及理性的财务决策者如何利用这种市场无效率来为长期股东获利,或迎合非理性投资者预期来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 相似文献
2.
经理人异质性与大股东掏空抑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经理人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现有文献鲜有研究。本文基于经理人异质性的分析视角,按照独立性将经理分为一体型、依附型和独立型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的经理对大股东掏空行为以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独立型经理能够对大股东掏空产生有效的抑制,依附型经理对掏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一体型经理则会激励大股东掏空。同时,通过将掏空和非正常在职消费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分析发现,经理人的非正常在职消费程度随着其独立性的提高而降低,经理人追逐非正常在职消费的动机越强越有可能与大股东形成合谋进而加剧掏空。本文还发现,公司价值与经理人独立性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经理人的独立性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在抑制大股东掏空及提升公司价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融发展理论前沿及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尝试对法与金融学、新政治经济学、以及从社会资本和自然禀赋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金融发展理论进行比较和简要的评论。影响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发展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不同金融发展理论的政策含义也不尽相同。但在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的重要性方面存在共识:构建保护私人产权和促进私人间合约履行的法律制度是关键,而政治制度对上述法律制度的支持是基础,累积社会资本是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并购是资本重新配置的重要方式,而并购动机对并购又有着显著的影响。文章在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深化行为公司金融在我国研究的意义,进而从行为公司金融视角研究了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导致股票误定价,以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并购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定华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5,20(5):66-69
公司金融理论源于MM定理,然而,该定理的成立依赖于完善的资本市场等假设条件,而现实并非如此。因此,经济学家在过去40多年来对公司融资的研究一直集中在努力找寻“MM定理遗漏了什么”。围绕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作了大量研究。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与其他理论交叉融合衍生出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有效市场假设与行为金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市场假设 (EMH)是现代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 ,具有严密的逻辑基础并且经历了长期的经验检验。行为金融作为有效市场的对立面 ,是在一系列不同于有效市场假设的异常现象的发现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几个异常现象的重新检视说明现在就抛弃有效市场假设也许为时尚早 ,也同时指出了金融学的发展潮流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理性、行为与金融三者的深刻互动。 相似文献
7.
传统经济理论假设个体服从理性判断,遵循选择逻辑,并据此演绎出个体行为选择分析的两种方法.但无论是基于偏好法的效用理论还是反其道而行的显示偏好理论,本质上均无法解释清楚现实中的个体选择为何是丰富的或多样化的.通过梳理以Hayek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真正以个体作为根本特征的理论范式可以发现,引入个体(偏好)异质性是增进人类行为理解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8.
股民过度交易了么?——基于中国某证券营业厅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中国某证券营业厅个人股票交易数据,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的过度交易现象。文章发现,对应着不同的股票持有期,投资者买进的股票在买进后一定时间内的收益率,低于他们出售的股票在售出后相同时间长度内的收益率。这一结论在股票市场整体走势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对于不同投资规模、不同交易频率投资者都是成立的。而且,在剔除正常交易需求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这说明股民大量的交易决策是错误的,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讲这些交易原本不该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认为中国股民存在着过度交易倾向。通过对不同性别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比较,我们发现男性投资者过度交易的程度要高于女性投资者。结合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股市投资者过度交易现象与过度自信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经理人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有重要影响.大量文献从启发式偏差、过度自信、短视的角度,对经理人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导致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而对损失厌恶、从众行为和嫉妒等心理和行为偏差只进行了案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对于拓展经理人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公司金融成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中最热门的研究对象。在研究方向上,公司金融研究在20世纪末经历了一次转变,即从关注公司金融行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转向对公司金融行为的法律约束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法系下行为模式的比较,诞生了"法与金融"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具有代表性的提法是: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和财富最大化,其中财富最大化是最合理的理财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有:筹资目标、投资目标、利润管理目标、经济效益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企业理财不仅要实现具体目标,而且要实现总体目标,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5.
Agency theory predict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incentives, yet recent empirical evidence has not consistently found such a relationship. In fact, some researchers have foun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y introducing competition for heterogeneous managers, who differ in their degrees of risk aversion, into a standard agency model,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a negative or positive relationship is theoretically possible. Which arises depends on the relative risk aversion parameters of the managers and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riskiness of the environments.Acknowledgement I thank two anonymous referees for helpful comments. 相似文献
16.
17.
公司金融理论的新进展--契约观和行为观的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导言 自从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提出“MM定理”以来,经济学家围绕公司金融行为的研究逐步发展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以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下的公司财务决策为出发点,通过逐步引入信息不对称因素、不确定性因素、有限理性因素以及决策者和其他参与人的认知心理因素等,深入讨论了企业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行为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经常被归人资本结构、支付政策及投资行为等范畴,但正如米勒自己所说的,"MM定理”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证券供给决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工作性质具有特殊性,其绩效考核方法建立是否科学、有效,成为整个绩效管理成败的关键。大量事实表明,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效果不明显,甚至导致负面效果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层管理者绩效考核方法的失效。针对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企业实际,深入探讨KPI关键绩效指标法和360度考评法,并将两种方法组合应用,设计KPI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和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方法,尤其对关键业绩指标的提取、权重的分配、不同绩效考核指标的考核周期和绩效考核标准的确定等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们认为,公众公司(public company)的企业价值不仅依赖于企业家事后的管理行动,而且依赖于企业家的事前努力。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仅需要给予投资者企业的控制权以遏止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还需要激励企业家的事前努力。也就是说,企业价值不仅受到控制权安排的影响,而且离不开一份企业家收益与企业绩效直接挂钩的激励计划。在如此一份激励计划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差异性不再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一种区分投资者偏好的融资方式可以节约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企业有更多的现金流来激励企业家努力工作。本文证明了,多样性的融资方式,即适当比例的债权-股权融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一种最优的融资机制。而且,在企业家拥有一定初始财富的假定下,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存在各种各样的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