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的、具有强力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地标性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南京都市圈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是南京都市圈产业协同的“小样本”。文章首先分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分析了南京都市圈产业发展情况;接着分析了南京都市圈产业发展圈层;最后基于中心城市与汊河、南谯、博望等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出了优化产业链布局、培育链主生态、发展飞地经济、强化供应链建设的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推进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协同发展,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文章以交通一体化为视角,从公路交通协同、铁路交通协同、水路交通协同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南京-合肥双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结果表明,南京都市圈交通协同程度较高,合肥都市圈相对较低,南京-合肥双都市圈交通协同程度尚可,但仍存在都市圈之间没有列车互通、铁路班次密度较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一体化机制,健全都市圈通勤交通网,打造立体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发展模式.正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主流模式。党的十七大指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积极推进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面板数据,先构建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再通过新冠疫情前后数据计算,分别对每个都市圈机场群与城市群发展指标总贡献、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比较分析,据此精准判定三大都市圈每年的耦合协调等级。实证发现:从空间上看,上海都市圈无论是耦合度还是耦合协调度,都始终高于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从时间上看,上海都市圈近九年来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状态,而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在遭遇疫情冲击后,耦合协调等级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后两者的机场系统和城市系统亟待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同时应高度契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路径嵌入并提高发展韧性。  相似文献   

5.
尽管人们对起源于日本的“都市圈”的叫法颇有争议,国家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中,也没提到“都市圈”,然而,所有这些都没能阻挡住“都市圈”在我国蓬勃兴起的脚步。近来,我国各地都市圈、城市群的规划蓝图纷纷出炉,不断涌现,尤其是在大的经济圈之中,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小都市圈也在百花齐放,升温加热。  相似文献   

6.
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命题。文章研究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综合评价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判断其空间聚散特征。研究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双核发展格局明显,济青两市代表城市群最高发展水平;城市群一体化程度不高,各都市圈未能达到同城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都市圈能够发挥支撑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创新能力、共享公共服务的作用,有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经过多年发展,长三角都市圈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功能定位统筹、核心城市辐射效能、协作推进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难题,需要在区域层面的都市圈治理及实施方面,构建“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大中小城市”的空间层次体系,打造区域一体化高质量空间治理体系,在都市圈之间,差异化定位都市圈功能,发挥都市圈比较优势,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都市圈发展布局;在都市圈内部的联通与协同等方面,深化都市圈空间规划编制与衔接,建立底线与协同并重的都市圈规划成果框架,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南京实现全市总体全面达小康、启动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承前启后之年.南京将全面转入比化发展阶段。将促进南京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的作用.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市对南京的新要求.创新路径,优化发展.努力建设国际化“人文绿都”以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8个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泰尔指数定量分析评价2002至2010年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时间尺度上的地带内、地带间和市际差异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市际间、地带间差异显著,地带内差异较小,市际间差异表现在旅游外汇收入集中在南京、镇江、扬州三个市,地带间江苏四城市的旅游外汇收入比重远高于安徽四城市。通过研究揭示了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有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区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提出了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区域协调和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南京、镇江、扬州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区域,强化宁镇扬同城效应,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宁镇扬整体发展水平,携领南京都市圈接轨大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建成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速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进程,是江苏省委、  相似文献   

11.
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地区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整体区域,近年来,其各方面的实力和重要性不断增长。根据目前已有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涵盖7个一级评价指标,5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收集和处理南京都市圈7个城市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各个城市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南京都市圈7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和排名,使各个城市了解自己在都市圈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探究2011—2020年南京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空演变以及地区差异特征。研究表明:在时序演变上,南京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市间差异仍然存在,呈现微弱的两极化特征;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苏皖两省内各城市各子维度均等化水平分界明显,具有典型的区域化特征;南京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务总体呈现均等化水平上升,区域总体差异逐渐缩小;南京市龙头作用发挥不足,是导致区域内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因此,需加强南京都市圈内部分工协作,破除政策壁垒,推动南京市的带头作用,促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地区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整体区域,近年来,其各方面的实力和重要性不断增长。根据目前已有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涵盖7个一级评价指标,5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收集和处理南京都市圈7个城市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各个城市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南京都市圈7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和排名,使各个城市了解自己在都市圈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动力极化态势愈发突出,现代化都市圈成为承载经济和人口的重要发展高地。都市圈作为介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一种空间形态,已被国际经验证明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处在快速成长期的郑州都市圈是中西部都市圈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一级,但仍有诸如存在行政边际效应、交通发展不均衡、核心圈层动能不强、内外联动不足等问题。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应立足区域一体化,通过加强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消除行政边际效应;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的都市圈交通网;通过“郑汴许”率先一体化,增强“圈心”动能;通过内外联动,打造开放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5.
地处皖东的明光市,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里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水产“百强市”、全国水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市和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市。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发展南京都市圈,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典型实践,对促进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联动协调发展具有先行示范和引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加凤  薛俊菲 《特区经济》2007,216(1):78-79
都市圈是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本文介绍了国外都市圈的概念和发展背景;分析了都市圈形成的动力机制,认为都市圈的形成必须以快速交通、信息技术、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基本条件;对国内外都市圈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国外都市圈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都市圈的发展策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都市圈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我国目前已形成了27个都市圈,空间格局呈现东南密、西北疏、沿海和沿江分布的特点,发展阶段由东向西逐步递减,与我国重大战略存在空间一致性.新时期,要以都市圈为支撑构建现代区域发展体系,着重在重大国家战略外培育一批都市圈,提升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都市圈发展水平,促进成熟期都市圈向城市群转变,加快都市圈融入新发展格局,最终形成"两横三纵"的都市圈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正>都市圈建设是21世纪我国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之一。最近,我在江苏城市发展论坛发表了一点看法,主要谈谈关于南京都市圈的互动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吴小进 《改革与开放》2014,(5):18-19,17
区域协调发展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建设幸福都市圈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必须完善区域制度基础建设和区域政策支持。南京都市圈成立11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机制建设、满足各方需求、提高项目执行力等方面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加大都市圈体制创新,健全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积极创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体制创新试验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