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耦合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为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给予一种新的诠释,为后期旅游经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影响因素看,交通联结、政府作用和空间分异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差距大及要素流动度相对较低是当前制约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应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区域协同关系转变,以“新基建”为支点保障区域要素流动,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优势产业集聚重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在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产业链及价值链持续调整的背景下,探究中国双循环协调发展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趋势分析、马尔可夫链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剖析了中国省域双循环协调发展的空间演化特征,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双循环协调发展整体呈现向好趋势,但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及动态调整特征,沿海省份作为承载内循环与外循环衔接的重要节点,协调水平相对较高。(2)双循环协调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而且双循环发展存在明显“俱乐部收敛”现象,受邻近区域影响,层级跨越较难进行。(3)企业家精神、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导向、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能正向驱动双循环协调发展,外部投资环境、市场化水平、网络发展环境的优化也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区际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覃成林 《经济纵横》1996,(11):22-25
论区际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覃成林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的发展既取决于内部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又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区域经济的外部经济环境主要由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状态和区际经济关系构成。本文主要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区...  相似文献   

5.
揭示并验证双向跨境投资驱动内外双循环的动态溢出效应及其互动影响,对推动高层次全面开放、破解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制约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内外双循环机制,构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双向跨境投资互动溢出模型,以省际面板数据和跨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发现:在内循环阶段,其他国家对中国跨境投资在高强度情况下能够双向激励国内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在外循环阶段,中国对其他国家跨境投资的外向经济溢出效应逐渐转化为技术溢出效应;内外双循环彼此衔接,强化“走出去”能够撬动并放大“引进来”的内向经济溢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跨境投资有利于逆向释放外循环的多边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对比分析还发现,高强度的双向跨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和内生增长的双轨溢出红利仅在发展中国家有效;在“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下,沿线国家之间的双向跨境投资有利于获得积极的技术溢出红利。上述结论为击破“中国威胁论”、扩大开放经济影响力、以内外双循环推动全球治理新格局,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依据,运用经济双循环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我国2005—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广东省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1)广东省经济双循环综合评价指数随内循环评价指数增加而上升,受外循环评价指数影响较小,经济综合发展主要取决于内循环经济体系;(2)广东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系统耦合度较高,表明二者具有较高关联度;内循环和外循环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长,表明二者发展协同性日趋增强;(3)广东省经济体系逐步由“外循环为主内循环为辅”模式演化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模式,但没有形成“内循环为主双循环联动”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综述并简要评析。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发展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提升产业层次。但由于多种原因,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性。如何认识和协调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进出口总值来测算一国(或地区)贸易水平的核算方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重复计算且没有考虑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本文构建出口绿色贸易增加值这一指标,采用OECD2021年最近公布的66个国家(或地区) 2000—2018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从双循环视角对中国出口绿色贸易增加值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出口绿色贸易增加值从2000年的1148.61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25020.49亿美元,出口绿色贸易增加值的快速上升不仅是因为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而且与贸易环境成本减少有关;低碳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高碳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结构不利于贸易环境成本的降低;中国国内国际循环强度的阶段性特征呈现从“国际大循环”向“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演变趋势;国内、国际循环强度对中国出口绿色贸易增加值均有积极影响,国际循环强度的影响更大。因此,必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提高出口贸易附加值,降低出口贸易环境成本,从而提高中国出口绿色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蓬勃发展,正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升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对于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经济指数、数字金融指数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布存在“东强西弱”特征。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差距总体上呈现前期缩小后期扩大的发展趋势。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效应呈增强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已经分别形成耦合协调度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  相似文献   

12.
张幸  钟坚 《广东经济》2021,(3):56-65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应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逐步向需求侧改革转变,通过深刻认识当前广东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形势及环境变化等,探讨其对于广东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其进出口贸易、金融体系发展、高技术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融合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14.
15.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必须正确处理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其重要意义。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是老工业改造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战略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把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盖宏伟 《经济论坛》2003,(20):8-10,20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战略,强调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战略主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坚持效益与公平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二是在保护环境与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本文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包括自然环境资源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政府宏观调控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目的在于为实现经济与社…  相似文献   

18.
程荣荣  程华 《当代经济》2016,(12):87-8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加速度不断加快,逐步实现了经济效益好,价格稳定的好局面.然而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调查数据渐渐凸显出局部经济过热的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受到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解决对策,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就空间差异而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表现为“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就时间演变而言,各省份主要呈现“橄榄球”型耦合分布状态。就障碍因素而言,产业兴旺为影响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亮  车磊  孙东琪 《经济地理》2019,39(6):97-107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突变级数、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3年中国城镇化、经济增长以及耦合协调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程度逐渐缩小,空间上"东—中—西"递减态势依旧。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集群化"与"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②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与集聚效应,两者关联集聚程度有所减弱。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的地理近邻性特征明显,高高集聚区汇聚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鄂豫皖省际交接处等地区则是低低集聚区。③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城市人口规模、投资水平、消费能力、财政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会抑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