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恶化与气候变暖等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成为全球共识。绿色金融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引领者之一。中国于2020年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也将催生巨大的绿色投融资资金需求,绿色金融的作用有待更进一步发挥。从绿色金融的概念出发,并通过进一步阐述绿色金融的国际进展,形成绿色金融发展三阶段的特点分析,明确当前《巴黎协定》已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此全球宏观大背景下,立足“双碳”目标对经济社会传统发展方式与新兴发展力量的影响,结合对绿色金融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及市场定价方面的主要功能的分析,从政策、市场、生态融合发展等角度分析了要实现“双碳”目标,将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对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现状进行梳理后,深入分析了“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作用空间及深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从政策、市场、配套建设、国际合作等角度对未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以绿色金融助力中国“双碳”目标按...  相似文献   

2.
刘媛 《经济师》2023,(5):111-113
“双碳”目标是新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的契合进程,以实现“双碳”为目标,以人民健康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政策体系为支撑,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新型方式,优化绿色金融资金的投资结构,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文章结合钻石模型分析得出我国绿色金融产业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绿色标准体系、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绿色主体合作意识以及碳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缺陷,为实现低碳目标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当制定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提升应对外部环境风险能力。强化生产要素投入,加大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碳市场监管机制,构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3.
黎超  刘佳宁 《新经济》2022,(12):1-10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金融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机制,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广东围绕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以实践承担绿色使命,着力加强绿色金融制度建设、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逐步积累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广东经验”。为助力广东绿色金融实现跨越式发展,报告结合广东省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和成效系统总结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模式,并从集聚、协同、融合、开拓四方面提出广东省实现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强化引领带动与区域协调、强化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兼顾低碳技术发展与产业转型需要、兼顾改革创新与金融安全等战略启示。  相似文献   

4.
欧盟在绿色金融创新应用领域构建了目标清晰、立法完备、标准统一、与国际高度接轨的绿色金融法律框架体系,不断调整碳减排承诺和绿色金融战略,积极探索推动绿色金融实践。欧盟绿色金融建设同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欧盟内部在实施绿色金融战略方面存在争议、公共财政和私人资本均难以填补绿色投资缺口、低碳转型逐步脱离公平原则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已正式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由此衍生出巨大的投融资需求。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以解决融资问题方面,中国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有选择地借鉴欧盟经验,遵循适度从紧、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同时加强制度、标准、创新等方面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双碳”目标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碳金融业务创造了广阔空间。本文通过探索我国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的具体实践,分析“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市场空间,提示银行把握低碳领域的业务机会,提前做好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业务风险研判。  相似文献   

6.
逯晓翠 《经济师》2022,(11):120-12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对资源型经济省份的绿色低碳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双碳”目标下,如何用好用足绿色金融助推资源型省份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个重要方向。经过多年探索与努力,山西绿色金融实践已取得稳步发展。为了更好发挥绿色金融对资源型经济省份的支持作用、全方位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助力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文章系统阐述了山西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产品创新、信息披露、激励机制、组织构建等方面提出促进山西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奋力探索更具山西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胡锋 《江南论坛》2023,(3):63-67
“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我国能源革命逐步迈向深入的过程。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亟须加快推进我国能源领域的深度变革,逐步建立以“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通过对我国绿电法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梳理检视,提出要在能源安全理论的指引下,从立法保障、执法监管、司法救济及实施配套等层面完善我国绿电法制体系,以期为促进我国绿电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8.
基于“双碳”目标约束和金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我国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科技的减排作用与绿色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可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且呈显著的地域异质性,该结论在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金融科技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助力城市减排;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政策的试点与环境目标的约束均对金融科技的减排作用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以上结论为如何利用金融科技与政策工具服务“双碳”目标、推进节能减排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双碳”目标战略背景下,本文将中欧班列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国际交通运输通道对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性,且绿色低碳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老工业和资源型城市、科教资源水平较高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更加显著。区域创新水平、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和能源效率提升是中欧班列开通影响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渠道。中欧班列开通均能促进邻近非开通与开通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且影响效果在邻近开通城市中更明显。本研究能够为中国完善国际交通运输通道建设以及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是必经之路。绿色金融在低碳经济下发展势头迅猛,碳金融交易市场成为低碳经济制高点。中国碳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应积极发展碳金融,获得主动权: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新常态下,绿色金融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文章概述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状况,分析了新常态下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探讨新常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路径,如适应变化,完善我国绿色金融的法规与政策体系;加强沟通,打破绿色金融信息壁垒;不断创新,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多样化和服务多渠道;借鉴典型,带动业内绿色金融整体发展;广泛交流,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12.
绿色金融支持“两型”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梅梅  邓超  唐莹 《经济地理》2014,(11):107-111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两型"社会建设和"两型"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两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基于对"两型"产业金融需求特征的剖析,从绿色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两型"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并对长株潭地区金融体系如何有效支持"两型"产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对“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1)各省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有升有降,整体水平较低。试点后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水平总体提升;(2)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递增的特征;(3)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且以高—高集聚和高—低集聚为主,热点区扩散分布于西部地区,冷点区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东西部区域差距较大且呈加深趋势;(4)绿色保险、绿色社会投资和碳中和金融支持率是影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且各区域阻碍因素各异。(5)指标层障碍因子中,碳中和间接融资支持效率对绿色金融发展阻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4.
樊莹 《新经济》2022,(3):104-107
工业化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理论应用而生.绿色金融是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环保领域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可持续金融.对我国经济循环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然而,在实践中,部分企业为获得绿色金融的融资政策支持,将"非绿"项目通过包装、加工"漂绿...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经济快速扩张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基于中国区域省级面板数据,系统探究中国各区域产业智能化水平及其异质性结构,并将环境规制异质门槛纳入产业智能化驱动区域绿色转型的影响机理框架,探讨不同地区环境规制异质门槛下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绿色转型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区域产业智能化水平整体上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区域异质性显著。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绿色转型作用呈现出显著的环境规制异质门槛效应:较低强度的环境规制水平显著抑制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绿色转型的驱动作用,而随着环境规制强度增大并超过门槛值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发了产业智能化的驱动效应,进而显著推动区域绿色转型。研究为探索区域数字化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发挥好绿色金融在发展新能源企业中的引导作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不同于现有文献集中关注个别企业绿色信贷的可获得性,秉承从政府积极引导到企业主体发挥这一自上而下的研究逻辑,并引入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这一外生变量,检验绿色金融、分析师关注和新能源企业融资约束三者的关系发现,绿色金融能够缓解新能源企业的融资约束,分析师关注在其中主要发挥“信息传递效应”和“监督治理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金融可以显著提高新能源企业的资本投资和研发投资水平,但对金融投资没有显著影响,不会引发脱实向虚的风险;绿色金融还能显著提高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完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加强分析师队伍建设,进而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如何借助绿色金融推动中国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工业企业数据,检验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显著提升了企业产能利用率,经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该研究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资金导向和信息传递作用引导企业增加技术改造投资和绿色创新投资,进而提升产能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设立门槛限制企业融资,倒逼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非国有、成立时间较短、市场化程度较低和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上述结论为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助推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加强金融监管背景下,金融结构改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端将金融创新路径聚焦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三个方向。普惠金融创新体系基于商业银行供给结构改革,互联网金融服务线上中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社区银行和民营银行物理网点服务线下中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相关担保、征信、评级等配套市场。绿色金融创新体系基于国际经验比较,从绿色金融专业机构和绿色金融产品等构成要素以及绿色金融全流程配套改革两个方面进行构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从覆盖科技创新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体系以及为金融服务的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市场、专业科技担保机构等配套市场两个层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9.
浅析我国碳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金融对推进我国低碳经济模式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碳金融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碳金融面临的法律、政策环境的风险较大,碳交易平台建设不完善,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人民币在碳交易中的弱势地位致使我国碳交易话语权缺失等方面。为此,提出完善法律、法规;构建统一碳交易平台;打造碳金融服务体系;进行碳金融产品创新;实行鼓励碳金融的优惠政策;强化人民币国际地位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基于2003—2019年中国27个制造业行业层面的数据,从污染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实证考察了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双碳”目标下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及路径。主要结论是:(1)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2)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对重度污染制造业行业绿色发展作用更明显;(3)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效应、能源结构优化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产业结构绿色高级化效应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由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鼓励制造业进行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并采取适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能源结构优化力度,促进高效、低碳型能源制造业体系建设;完善绿色制造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强绿色制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绿色高级化发展,形成以绿色知识、绿色制造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