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赌协议即估值调整机制,是境外私募投资者常用的投资工具。随着我国金融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赌协议在私募股权领域的运用日益频繁。由于我国法律对此无明文规定,对赌协议的效力长期存在不确定性。最高人民法院对"中国PE对赌第一案"——"海富案"的对赌协议效力之认定,为对赌协议在私募股权领域的应用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不仅肯定了投资方与目标公司股东之间对赌协议的有效性,也为对赌协议当事人防范对赌风险,提供了法律指向。  相似文献   

2.
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目标公司在对赌协议中提供担保的交易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模式,但在实践中对其是否有效存在争议,长期没有定论。对赌条款的效力与参与对赌的主体息息相关,与公司对赌因违反资本维持原则、违背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基本法理而无效,与股东对赌不会因股东这一特殊主体而无效。与股东对赌的同时由公司承担保证责任不属于实质上与公司对赌而无效,而是形成了与对赌密切联系却又有区别的担保法律关系。担保条款符合我国《公司法》第16条第二款的规定即为有效,目标公司就须承担担保责任。  相似文献   

3.
“对赌协议”是国内外私募投资中普遍使用的合同条款,却一直被我国证券监管部门所否定,并于2011年“海富案”中首次被法院宣布违法而无效.辨析对赌协议的合法性需引入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视角,探讨其正当经济功能和私募投资的独特财务目标.对赌协议帮助投融资双方应对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估值差异并解决代理人道德风险和激励问题.就财务目标而言,私募投资不同于债权投资和传统的股权投资,其所承受的风险和追求的投资目标均远远高于前者.另外,对赌协议并不会影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清晰,不必然损害债权人利益,也并非射幸合同,不违反我国合同法的等价有偿原则,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法合规性.  相似文献   

4.
债转股道德风险的防范和债转股后资产管理公司的退出是关系债转股成败的两个核心问题 ,本文提出了防范债转股道德风险的对策 ,并指出债转股后资产管理公司的退出可采取股权拍卖和股权出售、股权回购、外资参与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赌协议是私募股权融资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投资协议,其源于发达国家的估值调整机制,但引入中国以来,本身的博弈色彩加重,条件更为苛刻,使得国内一批企业因对赌协议而陷入危途.近日,国内第一起对赌协议无效的案例——甘肃世恒案进入最高院提审阶段,但此案一审、二审以不同的理由均认为对赌协议无效的判决为手中持有对赌协议的PE机构及投资人敲响了警钟.是全盘否定对赌协议还是将其纳入合法规制?本文以甘肃世恒案为切入点,从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理论基础层面分析,探究其在中国法律架构中的适法性根基,以其能够为对赌协议的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九民纪要》确立了对赌协议的效力认定回归到合同理论的判断上、协议的履行依附于公司法规范的二分观点。对赌协议与射幸合同、附条件合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将其性质定位于条款附条件合同更为妥当。对赌条款在诉讼中履行规则的不同进路表明对赌纠纷案件在法律适用中性质认定模糊、裁判标准并未统一。对赌纠纷案件诉讼体系构造较为复杂。对赌纠纷诉讼主体与对赌主体高度吻合;对赌纠纷案由划分混乱,是裁判标准无法获得统一的症结所在;对赌纠纷以合同法规范为请求权基础,尽管其抗辩事由种类繁多,但是均难以为对赌的裁判提供合理支持。  相似文献   

7.
对赌协议的效力是“海富投资案”的争议焦点.对赌协议为射幸合同,至于是否是附条件合同则取决于当事人的约定.对赌协议中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而且是一致的.对赌协议结果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努力而非运气,因此法律应当允许对赌协议的存在.“海富投资案”中,公司与股东的对赌协议损害了其他股东的利益,违犯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但并未违反投资领域共担风险原则,也不是借贷合同;股东之间存在的不是对赌协议,而是保证合同.法院在对对赌协议这类新型投资关系进行审理时应当区分民事审判理念和商事审判理念,使司法适应商事法律关系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对赌协议作为一种创新的并购契约形式,成为控制并购风险、提升并购绩效的一种重要手段.分别从主并公司和标的公司两个角度研究对赌协议对并购绩效的影响.采用事件研究法,对不同期限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变化进行对比,发现对赌协议对主并公司短期绩效提升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采用会计研究法,就对赌协议中承诺的不同补偿方向和不同补偿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双向补偿、股份补偿对标的公司业绩提升的推动作用更强,且只有与标的公司实际能力匹配的业绩承诺才能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赌协议在西方投资界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权利约定形式,在我国主要是由海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投资时采用,依然属于新生事物。对赌协议在目前的财税法规中没有明确的认定.针对其产生的补偿款,在分析目前相关纳税观点的基础上,可以提出相关的财税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0.
并购活动在企业扩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估值问题一直是影响并购效率的难题之一.对赌协议作为一种创新的并购契约形式,在缓解并购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并购估价难题、平衡投融资双方利益、优化合约设计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从对赌协议的理论基础入手,对影响对赌协议使用的因素、引入对赌协议的动因以及对赌协议在国内外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更好地利用对赌协议服务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股权租赁是适应市场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并购交易机制,文章分析了股权租赁主体的组织形式,有关股权的协议条款、风险控制机制、公司治理机制、融资机制及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2.
对于高盈利创新项目,创新企业可以通过信号传递解决其与投资基金协同创新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即通过对赌协议的设计将其与低盈利项目区分开来。当创新项目所获最高利润较大,或获得最高利润的概率较高,或创新企业投资比例较低时,创新企业可通过对赌协议促成与投资基金的协同创新。创新企业的最优对赌协议为:将其项目最高收益率作为对赌协议的目标收益率,若达不到目标收益率创新企业就放弃参与利润分配,若达到目标收益率则要求投资基金转让相应的利润分配权,以弥补其因市场环境差而达不到目标收益率所遭受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新公司法》于2006年1月1日施行后,股权转让制度有所完善,但公司股权转让纠纷数量依然居高不下,其原因主要在于对股权转让的条件有不同的理解,理论和实务界为此引起了较为激烈的争论。本文针对公司股权转让的五种情形,对适用条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股东强制性退出公司制度有利于保障公司资源优化配置,保障股东利益,提高公司经营效率。目前我国立法上对股东强制性退出公司规定有所涉及,但尚不全面,应构建包括股权强制执行退出、股权强制注销退出、以及公司排挤式合并等股东强制退出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股票回购动机分析及其对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回购是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一种常见的资本运作方式,在我国回购亦有其存在的意义。通过对回购动机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股票回购可以被用来提高公司的每股收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流通股以及非流通股的回购,可以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实现股票的全流通。经过修改的股票回购方案同样可用于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同时在进行此资本运作时,可从回购的条件、价格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入手,增强股票回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私募股权融资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用作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但是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在选择私募股权融资时应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同时也要对投资公司的背景、签署协议的进退性以及资本的退出方式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企业并购的信息角度入手,采用事件研究方法,考察了我国大宗股权协议转让过程中,相关公司的地理位置相近性对大宗股权协议转让公告效应的影响。论证了大宗股权收购的收购方对于同城的目标公司有强烈的偏好;同城收购的目标公司相对于异城收购的目标公司,可以在首次公告日的事件窗内取得统计上显著更高的异常收益;并且当目标公司规模小、风险大、高管持股比例高、收购方在收购后成为第一大股东、财务杠杆高等情况出现时,异常收益会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资本多数决滥用带来的问题,我们引入了股东退股制度。本文先后就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的基本理论、理论依据进行了述评,对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规制、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以及公司司法解散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补充性建议,期望用于进一步检验,随着司法、学术界对此问题的逐渐重视和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制度必将更加完善,真正达到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运用资产重组、债转股等手段,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实现扭亏解困,这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股权退出的必要性、实现股权退出的主要方式、障碍和难点及操作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利用最新数据,验证了股票回购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提升效应。引入净利润率、市盈率、流动资产比率、主营业务收入比等作为解释变量,发现回购比例越大、净利润率越高、主营业务收入比越高,回购实施后公司的业绩提升越多;市盈率越高、流动资产比率越高、资产负债率越高,回购实施后公司的业绩提升越少;公司规模的大小不影响公司业绩的提升。此外,《补充规定》的出台和公告涉及股权激励的,对公司业绩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