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模型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省域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沿线省域的对外直接投资;从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相对来说“一带”地区更为明显,“一带”地区西部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提升显著高于东部;在影响机制方面,GDP增长速度越快、政府财政预算支出收入比越高对当地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抑制作用越强烈,而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会显著提升对外直接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应当基于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对外投资建设,整合对外直接投资源、落实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国家应加大相应的对外直接投资支持,以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戴翔  王如雪 《财经研究》2022,48(4):79-93
与以往西方发达国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不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的特有机制应该是“五通”。文章以理论模型构建和分析为先导,在科学构建“五通”指标体系并进行有效测度的基础上,利用9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1-2017年的样本数据,采取中介效应模型对“五通”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一带一路”倡议确实可以通过“五通”作用机制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从“五通”分指标层面的作用机制看,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可以起到及时的促进作用,但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促进作用还未显著呈现。第三,从基于分类样本的异质性检验结果看,相比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五通”政策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的实践效果更强;相比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低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低收入国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高收入国家和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效果更强;相比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洲,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地区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效果更强;相比于非亚投行成员,中国对亚投行成员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3.
<正>自“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经济面貌都有了改变。文章选取2006年至2019年的数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26个国家的经济贸易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效应的因素。同时,文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与中国向该国出口额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详细梳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准则的适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会计语言的相似性与中国对其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作为会计语言相似性的衡量方法,研究发现,相似的会计语言能够促进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之后更加明显。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会计语言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直接投资的机制主要是缓解了东道国企业与我国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上述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一带一路”建设有重要促进作用;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对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本文结论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与证据。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世界各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绿色经济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采用2009—2020年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考察FDI在沿线国家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测算了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产出的绿色经济效率,并与传统经济效率进行比较,探讨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具有区域集聚特征;人均收入、通货膨胀率、总税率和城市化率负向影响绿色经济效率,而通电率和失业率则正向影响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7-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9个国家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分整体、区域和产品结构分别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影响总体上不显著,但是对不同收入国家的不同贸易结构影响效应不同,存在着创造和替代双重效应;同时互联网普及率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交互影响。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7—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样本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价值链升级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存在“虹吸效应”,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此外,政策沟通对于倡议的推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倡议对于沿线国家价值链升级的正向影响,也论证了其中存在的影响机制,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巨大,但也面临的极大的风险,投资失败案例时有发生。本文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10个重点对象国为样本,建立了包含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金融风险和行业风险等5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国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出其国家投资风险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的飞速崛起使得数字贸易作为新的贸易方式随即而生,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文章基于2008—2020年数字贸易相关数据,测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贸易规模并对沿线各国数字贸易结构进行简要分析,后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数字贸易效率和潜力。结果表明,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贸易处于不平衡状态,与沿线国家的数字贸易以跨境电商为主,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方面较为薄弱;我国与沿线国家数字贸易效率虽逐年递增但数字贸易效率普遍不高,并表现出国家和地区差异,沿线国家中2008—2020年平均数字贸易效率排名前三的国家为以色列、新加坡、爱沙尼亚;2020年,数字贸易潜力值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波兰和罗马尼亚,将来中国应与这些国家开展更频繁的数字贸易。  相似文献   

10.
中东欧16国是“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东欧国家经济实力普遍不强,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经济下滑比较严重,各国国内市场普遍低迷。因此,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刺激经济发展,成为其发展的明确需求。“一带一路”倡议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线金融合作表现在“货币流通”与“资金融通”方面。那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合作是否提升了沿线国家资金融通环境质量,进而促进金融资源更有效配置,更好地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本文对沿线国家层面金融效率进行测算,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政策冲击,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金融效率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沿线国家的金融效率,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改进资金融通程度提升沿线国家金融效率;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金融效率的提升作用在“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非邻近国家和低风险国家更为显著。本文丰富了金融效率相关领域研究,为了解“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环境、提高“一带一路”资金融通质量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跨境电商出口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新型贸易出口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注入新动能。本文运用2012—2021年世界银行数据库、UNCTAD数据库等构建多维面板数据,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影响渠道分析和检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直接影响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跨境电商出口,且其影响具有异质性。在间接影响方面,降低贸易成本是促进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中介渠道,沿线国家制度质量是促进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调节因素。进一步空间效应分析表明,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和促进我国跨境电商出口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边婧  张曙霄 《经济纵横》2020,(2):99-105
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区分沿线国家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从出口方面看,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出口替代效应,在南亚地区、独联体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出口互补效应,但在西亚地区、中东欧地区的直接投资并没有表现出出口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从进口方面看,我国在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进口替代效应,在西亚地区和中东欧地区的直接投资会产生进口互补效应,但在东南亚地区和独联体地区的直接投资并没有表现出进口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基于此,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应注重与不同国家优势互补,实现双方共赢。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转型给中国承担新使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和绿色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基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特征,研究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OFDI主要通过绿色技术溢出机制、增长机制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该绿色技术创新效应随着互联互通合作水平提升而显著增强,且对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高收入组国家。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应当成为科技合作之路和创新之路。以200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50个东道国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门槛回归模型,以东道国制度质量为门槛变量考察东道国科技创新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东道国政治稳定程度、施政有效性、规制质量、法治程度、贪腐控制和公民参政与问责6个制度质量指标均存在单一门槛,说明东道国制度质量对其科技创新及中国直接投资具有影响。但是,6个制度质量指标的回归系数各不相同,说明东道国制度质量各指标的相关影响也不尽相同,中国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应具体分析。最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水平普遍不高,而其较低的制度质量更是制约了各国科技创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时应注意防范“技术陷阱”。  相似文献   

16.
选取涵盖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2007—2021年面板数据,将“贸易—经济”关系研究视角拓展于知识产权贸易,探讨知识产权贸易对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贸易对经济“双循环”发展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且经由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旧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贸易通过结构效应、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深入作用于经济“双循环”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深,知识产权贸易对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的五通共生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效率作用机理,并提出理论假说。基于2011—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生环境水平评价体系,通过时变随机前沿模型实证研究中国与沿线国家共生环境与中国OFDI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所形成的国际互惠共生环境会显著提升中国OFDI效率。从五通视角看,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的共生环境水平不同程度地显著促进中国OFDI效率;设施联通共生环境水平与中国OFDI效率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研究结论为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优化国际互惠共生关系和提升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提供了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全球“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研究经济快速发展中FDI的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面板平滑过渡回归(PSTR)模型,对2003—2014年6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FDI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总体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FDI的流入加剧了碳排放,不利于环境治理。而PSTR模型的非线性影响估计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FDI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逐渐成熟而有所放缓,并且人均GDP进入高门槛区间后,FDI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显著减弱,弹性系数与经济水平呈现倒S型变化。因此,考虑经济发展的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专门制定针对吸引外资发展的政策,以应对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好地推进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7—2016年6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从整体、区域和时间维度上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互联网总体上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但在互联网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影响上存在着区域差异,而且互联网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动态性,2007—2011年期间影响不显著甚至有抑制效应,而2012--2016年期间则大多呈现出促进效应甚至趋强的态势。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互联网+”行动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在全球“能源权力金字塔”中的地缘位势,影响该国的能源安全和战略决策。基于2001—2020年多源异构数据,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定性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地缘能权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路径进行了全面探析。研究发现:(1)2001—2020年期间,“一带一路”地区的能源权力集中在少数国家,排名前10国家拥有沿线国家约1/3的权力,整体上呈现出“两极分化严重、动荡不稳定”的统计特征。(2)“一带一路”国家地缘能权由俄罗斯和荷兰主次双核心,逐步演变为中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主导的“三足鼎立”格局特征,各时期均显现极少数的能源大国周边散布着大规模破碎地带的空间分布规律。(3)不同地缘要素相互依赖和联动,构成高水平地缘能权的差异性驱动路径。识别出3条驱动路径包括“军事力量型”,“军事—稳定型”和“稳定—融洽型”。据此,文章为中国能源权力的巩固和“一带一路”能源利益共同体的建立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