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务模式有深远的影响,因而金融科技是银行在企业信贷市场竞争中破局的关键。利用2013—2021年银行金融科技专利数据、上市公司借款数据以及商业银行的地理信息,系统地评估了金融科技发展对真实银行业竞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剧了银行业竞争,并拓宽了企业信贷的多元化渠道。机制分析表明,银行金融科技是通过扩大银企借贷距离的方式加剧银行业竞争的,且这一机制在金融资源匮乏的地区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银行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竞争的促进作用在融资约束高、市场关注不足以及数字化转型领先的企业中表现更加明显,即银行金融科技有效提高了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均有助于改善信贷市场的竞争环境。因此,应当重视金融科技赋能效应对银行业竞争格局的新影响,规范稳妥地推进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无序竞争,持续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村镇银行承担着支持“三农”和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使命,但关于银行业竞争对村镇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的研究较少。利用江苏省县域村镇银行2008年至2013年的面板数据,在数理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银行业竞争对村镇银行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显著降低了村镇银行的财务绩效,但显著提升了社会绩效。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业竞争通过改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和客户筛选行为的作用机制,影响村镇银行经营绩效。因此,应坚持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并建立更加精准的补贴机制,促进村镇银行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升社会绩效。  相似文献   

3.
金融科技能否促进传统银行业有效竞争,对于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1—2020年290个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科技通过竞争效应和赋能效应导致网点退出市场,同时抑制网点进入。从银行异质性来看,金融科技的资源配置效应让大型商业银行网点退出规模更大,而金融科技的技术赋能效应则让上市银行网点退出规模更大。从城际异质性来看,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人口老龄化较低、教育水平较强以及贷存比较低的城市,网点受到金融科技冲击更大,网点退出更显著。从影响渠道来看,金融科技减少了家庭的银行储蓄,优化了家庭资产配置,引致低效网点退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影响银行网点的进入退出行为,降低了银行市场集中度,优化了金融业竞争格局。同时,金融科技还弥补了网点退出对地区金融贷款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金融科技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成效也关系着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败。本文从银行特许权价值的视角,为备受各界关注的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效问题提供了一个解答。本文将特许权价值的约束设定纳入DLM理论模型,从效率和多元化的角度探讨金融科技通过特许权价值进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1—2020年230家中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通过提高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方式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通过增加来自效率渠道和多元化渠道的特许权价值,进而实现银行风险承担的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冲击加剧了银行业的存款竞争与利率竞争,造成了市场相关特许权价值的丧失;对于地方性、小规模和低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风险化解效应”更为突出;金融监管对于金融科技风险化解效应的调节作用呈现出先弱化后强化的U型影响趋势。本文的研究不仅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以金融体制市场化和机构转型升级这种“合意”的方式促进金融稳定,也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金融科技监管政策,高质量推进银行业数字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营销的概念被引入银行业市场。所谓银行市场营销,是以客户为对象,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的运用,把金融产品转移至客户手中的管理活动。随着我国金融开放进程的加快,外资银行即将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其全能的业务优势和丰富的市场营销理念对国内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我国商业银行因为市场环境约束、银行经营体制落后以及其自身管理低效等原因,市场营销还存在很多问题,入世之后这些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在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基本无差异的市场上,客户是银行未来竞争的重点,“得客户者得天下”,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国内商业银行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在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基本无差异的市场一L,客户是银行未来竞争的重点,“得客户者得天下”,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国内商业银行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国际化和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银行为获得未来的竞争优势正在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彼此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的低效和治理缺陷,立足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现实背景,从风险管理和银行价值创造诸角度,以经济资本管理在银行战略中的应用为重点,借鉴银行再造的先进理念,着重研究商业银行内涵式的专业化发展战略和外延式的综合化发展趋向,将成本管理作为银行业的主流战略思想,关注银行业的效率、技术变革和业绩增长的可竞争性,探索商业银行服务与发展之道;在此基础上通过十字式思维,结合当前实际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金融自由化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基于Panel data的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自由化期间,不同组织结构的银行所受到的影响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期间的利润有所增长,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的利润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金融自由化带来了银行业的激烈竞争,竞争使银行业的利润重新分配,导致了不同治理结构的银行利润不同。  相似文献   

10.
银行业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维安 《财经研究》2003,29(12):25-31,38
本文在总结入世一年多来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新进展的基础上,从金融开放度、金融竞争度、金融冲击度三方面理论与实证分析了银行业开放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并就银行业开放提出相应的金融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的开放,银行业市场化程度将越来越高,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银行业除了完善自身的服务,规范自身的管理外,品牌的建立将成为在未来竞争中获胜的重要砝码。只有打造个性化的金融牌才能使我国银行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得到长远发展,也是我国银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更是国有商业银行从容面对日趋繁杂的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商业银行的品牌是银行产品与服务个性化的体现,是一家银行及其所提供的产品之所以不同于其他银行的重要标志,但多数银行却在树立与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整个世界,金融业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其一,银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合并浪潮,银行的数量及分支机构大幅减少;其二,各国纷纷放松管制,银行业开放的力度和竞争的程度空前提升。但从国内外文献上看,对新兴市场经济最活跃的亚洲地区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对中国内地商业银行市场的研究鲜有涉及。  相似文献   

13.
刘莉亚  李涛 《财经研究》2023,(8):139-152
2018年以来,中国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密集落地,这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还是挑战?文章基于中国3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6-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2018年的金融开放冲击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开放深化显著提升了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扩大金融开放显著推动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以及农商行这三类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提升。机制检验表明,金融开放深化能够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来提升银行绩效。文章结合中国当前对外开放的背景与现实要求,为金融开放和银行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银行业竞争与企业金融化有多种关联机制,既可能加剧企业金融化,也可能抑制企业金融化。本文利用2007—2019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抑制了企业金融化。(2)银行业竞争不仅缓解了债务成本对企业利润的侵蚀,有助于缩小金融行业与实体企业之间的利润率差距,进而抑制企业利润追逐动机的金融化行为,而且通过引导信贷资源配置促进了企业创新,从而对实体企业金融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此外,银行业竞争还通过促使银行积极发挥信息监督作用,抑制了企业内部人金融投机套利的机会主义行为。(3)银行业竞争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这些结果说明,提高银行业竞争水平有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扭转经济“脱实向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银行业竞争、特许权价值与风险承担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竞争对银行业整体稳定性的影响,以便为制定金融监管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相关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探讨银行特许权价值与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许可证价值假说是其中心命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以特许权价值为纽带,直接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探讨竞争与银行业稳定性的关系,其中心命题是市场势力假说.  相似文献   

16.
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是银行稳健经营和银行体系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中国的银行业将面临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如何加强银行监管这一问题的探讨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本文以加强中国银行业监管为主题,分析了当前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融稳定关科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银行稳定是我国金融稳定的核心;作为我国金融主体的银行背负着不良资产的历史包袱,面临着银行业逐渐全面开放的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而且还缺乏有效的稳定机制。近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确越来越迫切需要建立,但是、本文认为存款保险制皮必须与银行体系市场化改革,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相结合.在一国的内部共同构成一个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风险监督、市场退出和危机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银行是委托监督者,通过监督企业来消除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是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这一功能并未有效实现。传统的观点认为银行的国有产权性质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监督不足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银行间竞争对银行监督企业的影响,提出了另一种可能的原因———银行业的垄断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不愿监督企业,而随着银行业的开放,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将迫使国有商业银行监督企业,从而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监督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2011—2018年中国17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数字金融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力度更大。数字金融通过影响银行收入结构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数字金融-收入结构-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银行竞争度提高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但对数字金融与银行被动风险承担关系的调节作用无效;宽松货币政策会加剧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力度加大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的风险约束有效。该成果可为防控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江  赵伟丽 《经济师》2009,(3):202-203
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享受国民待遇,与内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这是一场不见硝烟却异常残酷的战争,对我国内资银行造成的冲击和影响不言而喻。2008年,由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众多老牌国际知名银行倒闭,意外的全球金融大变革也给我国银行业大举进军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我国银行业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开展国际竞争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