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2005,(8):8-8
虽然我们早就推出了“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的宣传教育,但许多人其实对丰田公司回收利用旧信封之类做法并不以为然,觉得那实在太“小家子气”了。早几年还有人赋予“奢侈”乃至“浪费”以“拉动内需”的正面意义,似乎只要借鉴国际经验,挖个大坑再填上或者将牛奶倒进河里,我们就能迅速超英赶美了。然而内需久拉难动,资源约束却凸现出来,石油、铁矿严重依赖进口,水、电供应高度紧张。中央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此其时也。  相似文献   

2.
一、怎样的社会才是节约型社会 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3.
节能降耗、开展绿色行动、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采取多方有力手段和措施,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4.
华民 《环境经济》2005,(11):57-57
最近,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五个方面提出了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七个方面的措施。这个《通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部署。我们一定要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大气力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针对我国资源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指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节约能源和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各级党委和政府率先垂范、先行一步,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巨大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保持我国国民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客观需要,也是维护国…  相似文献   

6.
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过去我们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建设节约型社会内涵更广泛,层次更高,它把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从生产的角度讲,节约型社会要求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单位产出对自然资源的耗费或浪费;从消费角度上讲,节约型社会是指在满足一定消费需求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依赖,获得更多的发展收益;从供给和需求关系角度讲,节约型社会要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生产要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  相似文献   

7.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在社会生产、消费、流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选择,是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1.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只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排放,甚至零污染排放。循环经济的模式可简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相对于传统经济的两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环经济则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其本质是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9.
随着财富的积累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的的制约,所以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本文从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出发,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具体分析了节约型社会中交易成本的定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论述了节约型社会中交易成本的具体内容,强调了流通域中的交易成本,列举了各种浪费交易成本的现象,最后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节约交易成本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在社会生产、消费、流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节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选择,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煤炭、电力等资源越发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使中国社会各界深感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但是应当怎样建立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2.
节约型社会谁该节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机构理应率先垂范。但由于长期以来缺少定额管理以及“公家的消费都正当”等错误观念,当前政府机构中的资源管理机制缺失。资源浪费现象惊人。已成为资源节约利用的一大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3.
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其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深刻理解,不难看出,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亦非单个力量可以完成。笔者从构成社会主体的角度入手,提出应由政府、企业、人民结成合力,通过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人民的体系来构建整个节约型社会,其中节约型政府应发挥表率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追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节约型社会是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通过深化改革、高速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节约型社会包含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和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解决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国的现状是: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  相似文献   

16.
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对于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税收政策是国家鼓励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税收政策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节约型社会的四大全局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解决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要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应该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资源浪费严重、耕地减少过快、能源供求矛盾突出和污染加剧等现实问题,吸取世界上先进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运用税收政策加强土地、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节约与综合利用,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一、完善现行的税制体系。1·对消费税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的不符合资源节约和节能技术标准的资源高消耗和高能耗产品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如一次性的木筷子、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适当提高某些浪费资源和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的消费税税率,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以及高档洗浴、高尔夫运动等。同时,对于资源消耗量小、循环利用产品和对生态环境破坏少的产品和行为,要减免消费税。2·要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增强资源税的调节力度。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必须保护开发的自然资源如…  相似文献   

20.
冯登艳 《当代财经》2006,(5):84-87,102
工业化与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资源紧缺和浪费、低效使用并存,资源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构建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构建节约型社会,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实施相关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