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部地区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对中部地区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存在阻碍作用;工业化对中部地区城镇化作用不显著,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发展;“人口城镇化”是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最后,基于已有研究结论提出深化城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这一判断,本文提出了6项政策建议;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及重大意义;坚持和遵循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深化理解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理清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综合运用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7 年省级面板数据, 运用熵权法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数, 在考虑控制空间因素和内生性的基础上, 通过贝叶斯后验概率确定了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 新型城镇化与空气污染存在正向空间协同性; 空气污染表现出明显的“ 漏出效应”、“叠加效应” 和“警示效应”;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存在地区差异性, 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最大; 从新型城镇化的微观层面来看, 人口与生产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所占权重最大, 该因素加重了空气污染; 居民生活与社会发展对空气污染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减少空气污染, 应加强空气污染联合防治;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新型城镇化提质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199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0-1权重矩阵、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与经济权重矩阵,采用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检验了中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集聚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结论显示:中国省域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本地区城镇化水平会受到邻近省域城镇化进程的显著影响;省域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俱乐部趋同,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城镇化率的高值集聚区,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城镇化率的低值集聚区;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社会保障与医疗保健支出对城镇化进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进程有负面影响作用。最后,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出了相应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给建筑行业带来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与城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建筑行业来说,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无疑是重大利好。而在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挑战却也依然严峻。20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首次接近50%,城镇化建设开启了新的里程,2013年城镇化率预期将达到53.4%,在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多次指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城镇化质量问题。本研究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30个省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市间城镇化质量差异十分显著,高于城镇化速度体现的差异。从东中西部区域来衡量城镇化质量高低,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西部。从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高——高”型,“高——低”型,“低——低”型,“低——高”型,文章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城镇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空间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城镇化因素构建了关于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以1999~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市场潜能和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及其区域空间分异,并进行了稳健性分析。研究发现:地区市场潜能的提升对工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部影响最大,西部最小,中部次之;3个层面城镇化因素均有利于工业企业集聚,其中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人口城镇化,且东中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比西部地区大,而对于人口城镇化的积极作用而言,中西部差异较小,东部明显大于中西部。考虑异方差和自相关、外生冲击以及工业集聚路径依赖性的3次稳健性分析也基本支持市场潜能、城镇化与地区工业集聚度之间关系是稳定可信的。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的。本文选取2000~2012年的数据,利用面板协整分析、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从中国省级层面对城镇化与内需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研究发现:长期来看,城镇化与内需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格兰杰原因,但扩大内需不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城镇化质量问题。本研究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30个省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市间城镇化质量差异十分显著,高于城镇化速度体现的差异。从东中西部区域来衡量城镇化质量高低,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西部。从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高———高”型,“高———低”型,“低———低”型,“低———高”型,文章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城镇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的正确认识已经成为我们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引导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本文构建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动态耦合模型,建立多指标评价系统,更多引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质量”指标,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关系进行动态耦合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成都在过去的10年里,城市复合系统呈现趋于协调的发展态势;武汉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发展变动较大,工业化发展速率远远大于城镇化发展速率,且这种差距有增大的趋势;通过2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发现,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与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市场上由不同机构完成的有关城镇化推进的报告有很多,最近一份名为《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的报告,因撰写人为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等人而备受瞩目。徐林参与了目前还在制定中的城镇化发展规划,该报告因此被视为"全面改革版"的城镇化发展规划。5月24日发布的《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报告(下称《报告》),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今年内部重大课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一揽子方案》五大子课题之一,《报告》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下,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描绘了极其详尽的顶层设计的建议。课题组成员包括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重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遵循工业化与城镇化、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规律;建立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的城镇化机制;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实行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供求管理的城镇化体制。转变思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决定着中国转型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但激化了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城镇化逐漸成为“房地产化”的代名词。因此,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其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结合伊犁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了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等具体解决方案,以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样本,构建城镇化及其与就业、收入差距、投资、贸易等因素的交互项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据此实证分析了中国及各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从作用机理看,城镇化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则抑制了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依次提高的梯度分布,东部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把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未来新型城镇化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机遇,房地产业面临转型发展。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把主题定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转型发展——转型、合作、发展",意为通过对话与研讨,准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探讨制度改革、进行经验交流,把握房地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同时论坛也搭建了政府与企业沟通对话的桥梁,以促进  相似文献   

16.
麦克·戴维斯近年来对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兴趣浓厚,他认为中国不均衡的城镇化,导致了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城镇化并未与工业化同步。他认为,中国新一轮的城镇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与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空间来进行的,而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往往是流动人口的集中居住区,贫民窟也通常在此产生,为此麦克·戴维斯为本刊撰文。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中国城镇建设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本文基于中国 2005 ~ 2016 年 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建立了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并进行水平测度, 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行检验, 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 (1)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处于提升态势, 但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呈现“ 东高西低” 的空间格局; (2) 中国新型城镇化保持稳定的区域分化的分布现象, 空间集聚效应显著; (3) 本区域基础设施、技术进步、教育投入、贸易开放度和外商投资与新型城镇化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4) 邻近区域的基础设施、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对本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全国数据,考察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关系,发现1990~2014年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倒U型变化,其拐点在2005年。根据1996~2013年省域面板数据特征,使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分阶段检验,结果表明,1996~2004年城镇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在2005~2013年城镇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样利用1996~2013年省域面板数据,估算每个省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一般为东部沿海省份。可见,城镇化是否产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是有阶段性和地区差异性的。就目前及未来而言,可以把城镇化作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手段。但其真正发挥这个作用,还依赖于有关政策的完善与创新。对经济发展阶段较滞后的地区而言,应积极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效果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犹如同胞兄弟,同生同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伪城镇化问题越发严峻,它直接造就了一个游离在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于此同时,城市中产生了就业歧视、社会保障参与低、农民工住房难、子女教育难等问题,共同构成了城市的不和谐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