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湾国家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目标市场,但近年来印度产品对中国形成了有力竞争。文章基于2006-2016年双边贸易数据,采用竞争力指标对中印两国在海湾国家的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扩展引力模型对中印与海湾国家的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印度具有竞争力,但印度在农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较显著竞争优势,印度制成品竞争力处于追赶过程,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竞争力,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中印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采取比较研究方法,从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两个方面详细地比较和分析了中印两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并分析了两国软件产业竞争力差异的原因,总结出印度取得竞争优势的经验,为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际纺织品贸易正式取消配额制以后,中国和印度在纺织业是最大的受惠者,而两国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大。本文利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分别对中印两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生产成本和在欧美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世界强国,归根到底需视其本身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能直接反映出一国的竞争实力,在中国科学院于2001年3月发表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已成为中国面临的六大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中印两国国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轨迹。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工具,在对中印经济发展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两国的国家竞争力,进一步展望其合作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印度如何超过中国?——中印发展模式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晋 《世界经济研究》2004,48(10):79-84
黄亚生和塔伦·坎纳所写的《印度能否超过中国?》引发了一场争论。本文针对该文的逻辑,对印度经济超越中国的说法提出了质疑。经过比较和分析中印两国在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制度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笔者得不出印度能够超过中国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国也在逐渐充分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金融服务贸易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和印度同是亚洲大国,也同样是在20世纪中期取得了国家独立,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腾飞,而印度IT行业的壮大也带动了其整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发现中印两国在整体上落后于国际水平,中国在金融服务贸易行业也落后于印度。因此中国应提高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的服务输出.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国情十分相似的发展中国家,两国服务贸易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并各具特点,在国民经济中也扮演着不同角色.本文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等量化指标对中印两国近十年的服务贸易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修正后的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了造成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强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国情方面很相似,具体到软件外包产业,中国和印度基本上同时起步,但目前印度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和第一大的软件外包接包国,而中国也由于拥有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本和良好的商业环境被认为是软件外包行业最具有潜力的国家.因此,对中印两国软件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软件外包产业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分析造成两国软件产业发展差异的原因,最终提升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信息》2006,(15):70-70
2006年社科院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以下简称《报告〉)日前发布。该书指出,在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印度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位居第四,仅排在俄罗斯和印度之前。属于第三层次。远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仅相当于美国的48%。相当于日本的62%和德国的75%,总体差距非常明显。从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中国的人才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队伍上,而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环境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另据专家测算,2005年,我国人才能力有效发挥程度接近75%;人才浪费指数超过15%。2005年,我国人才浪费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人才浪费导致的经济消耗和经济损失超过9000亿元。  相似文献   

11.
基于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的数据资料,文章从资本实力、经营规模、经营效率、经营的安全稳健性等几个方面入手,对中国和印度两国银行业的现实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保持资本实力增长和资产规模扩张的同时,经营效率和稳健性需要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2.
司思 《中国经贸》2007,(3):51-51
近年来,中国印度双边关系发展顺利。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3月,双方完成了《中印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联合研究,该规划也成为中印经贸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也是中印交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期间发表的《联合宣言》规划了两国今后各个领域发展合作的蓝图。  相似文献   

13.
中印信息产业发展比较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理论界越来越热衷于比较中印两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国在硬件制造、基础设施、信息产业总量上强于印度,但在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竞争力方面不及印度.深入分析两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揭示出中印信息产业的发展蕴涵着技术创新不足、过于依赖海外市场、软硬件不"匹配"的巨大挑战,为中印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2008,(1):17-17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1月3日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他出任总理以来首次访华,也是印度总理5年来首次访华。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将中印两国的关系定义为“超越双边关系”,为将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签署了《中印两国铁道部间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9个备忘录。15日,辛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题为《21世纪的印度与中国》演讲,并出席了柯棣华中印联合医疗队的成立仪式。  相似文献   

15.
在2003年发表的题为《印度能否赶超中国?》的文章里,哈佛商学院的韩太云(TarunKhanna)和我指出,印度的国内企业部门是超越中国的重大竞争优势来源,因为印度的法治、民主程序和相对健康的金融体系,增强了该部门的实力。当时,印度可能比中国更有竞争力的观点遭到了诸多嘲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划分三种经济转轨类型的基础上,将中国和印度经济转轨道路概括为政治稳定条件下的渐进式改革。在比较中印经济转轨的若干共同方面后,分析了两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互补和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印度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科学水平和产品市场等均有相似之处,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和印度农产品出口的竞争性.文章利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印农产品贸易数据对中印农产品贸易关系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中印两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最后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两年中印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增强。2003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其速度甚至超过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印同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经济高速增长,劳动力丰富的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伴随着印度和中国两国国内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印贸易发展业十分迅速。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加入WTO后,广大企业将在家门口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而人才的拥有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企业的竞争实力。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表《2004-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名次比上年度下降两位,列第46位。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经济增长中能源消耗快速增长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去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认为,人才大量流失是造成中国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颜色 《新财经》2013,(10):15-15
过去30年,全球经济最重大的事件是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1978~2008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印度自1991年以来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自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年均经济增长在8%左右,目前已成为第十大经济体。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引人注目的新兴国家,中印经济发展的相互竞争谁将最终胜出?目前,在各种经济数据对比中,印度全面落后于中国。而就增长前景而言,多数观点看好中国。美国《纽约时报》全面比较了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潜力,认为在与中国的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