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1 毫秒
1.
吴雪 《时代经贸》2007,5(9Z):118-119
文章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概念和内涵入手,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域旅游问题。在此基础之上,以成都市永康森林公园、北湖公园为例,分析了两大公园旅游分工与协作的条件,对同处环城公园群的各大公园的分工与协作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急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背景下,区域内不同城市在研发活动上进行垂直分工的问题有待探讨。以京、津两市为例,在研发成果生成和研发成果转化两个环节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并分析研发活动分工的模式和利益。北京市应利用其在研发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专门负责研发成果生成环节,而天津市则应利用其雄厚的工业基础,专门从事研发成果转化活动,这将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利益。结合京、津两市研发活动分工的现状,为促进两市研发活动分工的开展和分工利益的实现应提供政策性见解。  相似文献   

3.
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   总被引:85,自引:4,他引:81  
陆铭  陈钊  严冀 《经济研究》2004,39(1):54-63
本文考察了在收益递增条件下产生重复建设和区域经济分割的根源。由于发达地区在高技术产业拥有比较优势 ,且通常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 ,所以往往在贸易利益的分享中得到了较大的份额。而落后地区如果选择暂时不加入分工体系 ,它将失去当期分工的收益 ,但却可以提高自己在未来分配分工收益的谈判中的地位 ,甚至可能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赶超。落后地区的战略性行为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其自身是有利的 ,但却造成了社会总产出减少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可以促使落后地区加入分工体系 ,这时 ,财政转移就兼有了改善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效率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能源要素区际贸易为分析基点,实证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与我国区域经济利益实现问题。研究表明,我国要素价格总扭曲程度保持在高位,东部地区扭曲程度高于其它地区;能源要素区际贸易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成为最大的能源要素输出地;要素价格扭曲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利益未能通过区际贸易来实现,要素价格扭曲所带来的直接利益损失以及要素生产率区域差距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利益外溢,构成中西部区域经济利益损失和区域经济利益空间失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李云刚  雷清  郭瑾 《经济师》2009,(2):41-42
当前,区域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综合了特定区域的比较优势、经济规模、地理经济多样性等宏观、微观经济理论成分的一个概念。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建立在上述几个因素基础上,通过市场化的分工演进和资源配置来卖现动态、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比较优势的三峡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万先进  吴南  伍婷 《经济地理》2007,27(5):873-876,880
比较优势理论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石,是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在区域分工与贸易格局中,三峡地区要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根本途径是充分发挥和利用三峡地区重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文章从三峡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出发,应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分析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三峡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浅谈西部开发的战略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的本质在于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在空间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以便获得空间经济的最大利益。如果某一地区放弃其比较优势转而采取其他导向的开发战略,对其区域本身和其他区域都将造成不良影响。首先,比较优势是形成地区产业结构的基础,失去这一基础的产业结构将难以完成自身的完善和升级。  相似文献   

8.
比较优势一直是落后地区缩小区域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依据.但是,具体到落后地区发展的实践,一味地依赖区域现有比较优势,其实是形成和扩大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甚至会导致区域落后的锁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公平更成为遥远的幻象.文章提出,落后地区区域差距的缩小和公平思想的实现,最重要的是利用好劳动力和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
分布式创新以主导公司内部知识主体与外部知识主体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在保证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节省交易费用的前提下,对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微观主体发挥比较优势、进行有效知识资源配置有深远影响,对解决区域自主创新和区域分工演进的问题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国外关于区域专门化的分析可以追溯到斯密的论述,斯密认为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市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分工深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变化缓慢或不可改变的区域特征(如自然资源)是区域专业化的决定因素。马歇尔则关注外部规模经济的影响,他注意到劳动力共享、投入品专业化和专业化信息三种产业地方化的原因。李嘉图的理论被俄林和萨缪尔森等人发展。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设技术不变,以要素比例来解释国际贸易结构。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理论一直在国际专业分工解释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莉 《生产力研究》2006,(2):115-117
文章在比较了传统的区域优势理论与现代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的基础上,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竞争理论在竞争观念、竞争环境、竞争方式和竞争层次等四个方面所出现的新特点,并提出在这种背景下,应从立足已有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来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贾尚明 《生产力研究》2001,(2):106-107,110
本文从区域经济的三大问题:地区主导产业、区域开发模式和区域分工体系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世纪之太原市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战略选择,旨在为新世纪太原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制定激活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策略,需要考虑区域优势和区域差别,实行产业差别化对外开放政策,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在产业政策基础上,实现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整合与分工,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密切的生产体系;最终建成系统集成的创新体系,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14.
自李嘉图1817年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该理论一直被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此后出现的多种理论和学说大多是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和发展。综观之,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原则是比较利益,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贸易规则,各国趋向于基于成本权衡来调整贸易结构以实现贸易互利。然而,在当今世界国际分工日益网络化、虚拟化、信息数字化的电子商务现实背景下,  相似文献   

15.
唐静  唐洁 《时代经贸》2010,(14):26-27
本文从产业链的空间关联的角度给出了区域产业分工的最新进展的一个解释。在探讨产业链的空间关联的内涵的基础上,用产业布局的空间比较优势和空间交易成本均衡模型探讨了产业链空间关联关系的机理;接着探讨了产业链空间关联几种模式,最后提出了四川省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开放条件下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从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后,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国家、产业、企业)研究竞争优势形成问题。本文从区域产业角度入手,分析了在开放条件下,促进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因素有成本优势,歧异优势,市场需求,创新能力,区域产业簇群,政府支持这六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分工是现代国民经济十分突出的特征,合理的区域分工会给各区域带来利益增进,促进区域一体化。文章在对比较利益论分析研究基础上,指出并非任何区域均能从区域分工中获益,针对因此而起的区域保护行为,探讨了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合理性,为优化我国区域分工、促进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培育我国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恪守静态比较优势之下的分工锁定机制和培育动态比较优势的内在机理,揭示了我国在分享全球化利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固化分工的特征,得出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恶化、收入贸易条件被严重高估,导致企业效益差、收入增长缓慢、贸易摩擦增加、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一系列矛盾的结论。同时也分析了我国在正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上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快速变化的比较优势因素和比较优势行业的变化特征,结合不同类型行业比较优势的阶段性变化,提出了培育我国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的方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进 《经济师》2002,(2):42-43
用来指导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是内在统一的 ,试图通过推行产业政策扭曲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时 ,应坚持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出发点 ,发展“适当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王华荣 《生产力研究》2006,(10):162-163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势理论,为落后地区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增创竞争优势提供了现实依据。忻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应抓住周围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