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华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是一篇深刻揭示人性的作品.作品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傻子采发受人欺负和侮辱并与一条黄狗相依为命的故事,众人对来发野蛮残忍的态度与黄狗和来发的相依为命、黄狗对来发的忠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晋 《魅力中国》2014,(24):108-108
李碧华,作为香港奇情才女,她的作品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手法诡异言辞犀利,用奇诡妖艳的文字塑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她写言情,“却又不是一般言情小说能比的”,她文本通俗,却又带有深刻的现代性意义。她的作品描绘芸芸众生的人世百态,从人性入手,带着俗世人间苍凉凉的孤独感,直面人性深处所有隐秘的角落,如操刀医生般将人性中的阴暗面剜出来暴露在阳光下。对人性善的展现和对人性恶的揭露以及她对人性内涵的深度挖掘体现了她对人类生存的人文主义关怀,使其小说在雅俗共赏中具有超时代的恒久魅力。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的作品一直以女性悲悯的情怀抒写着对人性善恶的宽容和谅解。但近作《门镜外的楼道》所着力的“门镜”意象抒写,折射出作者在寒凉的现实与温暖的希望苦苦挣扎中对人与人之问身份隔离和情感隔膜的严重焦虑,这也使得其有别于以往作品的诗意温情而更多了几分人性的寒凉。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在充满动荡的北美社会里对普遍的人性和人类生存状态进行透视与思考。《风筝歌》和《乖乖贝比(A)》两篇小说分别以少女和幼女为主人公,从女性经验出发,以一种理性的升华来表现对人性的宽宥。严歌苓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既有性别的,更有超性别的,归根到底是在揭示人性,而且揭示的相当深刻、感人。严歌苓的才华使她的作品完全可以凭借文学性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5.
《印度超人》是讲述拥有超凡能力的超人用自己的能力去拯救世界,与有称霸世界欲望的麦斯博士为首的黑暗势力搏斗,用真心去挽救谎言,用赤子之心来拯救堕落的人性的一部影片;《宝莱坞机器人之恋》是描述拥有人性的机器人因为人类的贪婪自私而走向毁灭与人性的升华。两部电影都是印度科幻片的代表之作,有宏大的场面吸引观众的眼球,离不开爱情的俗套,少不了印度的传统歌舞形式。两部作品中人性的缺陷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被逐渐的显露出来。对金钱、权利、私欲的渴望在影片中显露无疑。  相似文献   

6.
人性的讨论     
李婷 《魅力中国》2010,(8X):169-169
自我、社会、自然三个角度入手,着力探讨劳伦斯在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性这一主题,试图籍此寻觅出劳伦斯对人性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7.
李朝红 《魅力中国》2014,(16):57-57
电影《一九四二》记录了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饥荒,影片再现了灾难中最真实的人性。通过无数的细节来展现人性中的“善”与“恶”,尊严与存活的抗争,以及政治表象下人性的“伪善”。影片中黑色幽默产生的戏剧张力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梅慧圆  徐畅 《魅力中国》2011,(8):267-267
《妻妾成群》是苏童的的成名作之一,其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性在封建制度下的不幸婚姻及其悲惨命运,用独特的眼光对女性的心理进行了描述,剖析了人性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妻妾成群》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思想性上,更体现在其带着先锋色彩的艺术创新上,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这部作品的叙述风格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余建军 《新西部(上)》2010,(7):99-100,102
本文解析了品特的第一部长篇戏剧《生日宴会》,尽管因其晦涩难懂和模棱两可而在其初次登台的时候并没有良好的反响,但是这掩盖不了作品高超的后现代艺术创作原则——不确定性。试图以此来分析剧本中角色和主题的不确定性,揭露作品对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和人性迷惑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把孩童性作为一种人性的普遍特征,不仅仅注重社会环境对孩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从宗教角度,将孩童最为原罪的象征来考察人性悲剧的根源,最终以孩童性的正面因素即孩童本身纯洁美好的品格重塑来寻求人性的解救道路。  相似文献   

11.
蔡永平 《新西部(上)》2014,(4):111-111,78
本文通过对杰出的女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人生历程和她的艺术作品的介绍,使人们看到了一位伟大而杰出的女性形象以及她的不朽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的光辉。她作品中女性的苦难和不幸的表现,是她与观者的直接对话,是一个母亲未通过男性转述或者诠释过的心声。这对每位艺术家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覃英 《理论观察》2009,(3):80-81
人性之恶的假设为我们认识法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因为人性恶,所以需要用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是调节人的行为的主要手段;人性之恶多源于人的欲望,很多欲望是人生存所必须的,所以法律要符合人性,赋予人必要的权利;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人们欲望的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有限性发生了矛盾。由于人性恶,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必然会相互争斗,造成社会混乱,阻碍社会发展,所以法律必须限制权利和权力。  相似文献   

13.
李佳谊 《魅力中国》2010,(15):39-39
本文对比了海明威短篇小说《士兵之家》和雪利·杰克逊《抽彩》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这两篇小说都是基于战争背景下的作品,两部作品的寓意都是极为深刻,目的是为了反应人性的弱点。本文从人性视角对两个人物进行了对比,旨在深入探究这两个人物所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的奥地利文坛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家,迥异的作品使得这一时期德语文学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凭借“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夺得了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她用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语言对摧残人性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以极端手法扯下社会虚伪的面具。本文从《哦,荒野》一书入手,以耶利内克在作品中对自然主题的深度挖掘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作者眼中自然与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赵醒 《魅力中国》2013,(29):107-107
《青龙偃月刀》是作家韩少功的作品“乡土人物(四篇)”中的一篇。与其他三篇作品中,展现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激烈对立相比,《青龙偃月刀》对两者间矛盾的描写相对含蓄,作者也较少将批判的锋芒对准现代文化,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人性之美和手艺之殇的展现上。  相似文献   

16.
《重庆与世界》2011,(1):58-61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相似文献   

17.
廖格 《魅力中国》2009,(22):128-129
《蝇王》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作品通过对古代神话的戏拟,深刻剖析了人性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文本中频繁出现的"石头"意象进行分析,达到从符号学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王茜茹 《魅力中国》2011,(5):427-427,423
夏目漱石被誉为日本的国民大作家,鲁迅则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两位伟大的作家对本国的知识分子与人性的问题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本文以夏目漱石的《门》与鲁迅的《伤逝》为例,试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叛离主题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相似文献   

19.
清代杰出文学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作品通过对一群“儒”的行为和意识的细致刻画,矛头直指当时读书人的最大动力和整个社会的制度之本:科举制度。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从而对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象给予讽刺和批判,揭露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腐朽。  相似文献   

20.
德国作家贝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写了一段不伦之恋,但却让人觉得理所当然,令人感动,引人思考.在爱情与历史的交织中,作家对伦理与历史有其独特的思考,叙事技巧上更有其独特的运用,尤其是在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方面.全书贯穿着对二战历史、人性与存在的深度发问与反思,表现出了施林克既是一个职业法学家,也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作家的品质,[1]因此在他的作品里,除了正义,还有人性与人道,直接与人类的心房对话.体现了他在思辨明晰的同时,对于人性与存在的深度把握,独立思考的态度与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