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GSM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了。在GSM网络铺设的初期阶段,网络运营商只需考虑网络的覆盖问题,网络结构比较简单,对网络的运维管理主要侧重于网络的告警、软件、配置以及性能管理等方面。但随着GSM用户群的不断壮大,网络容量成了关键的制约因素。这就使网络规划工作不得不考虑复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及跳频等新的技术,引入双频网,同时引入宏蜂窝、微蜂窝、微微 相似文献
2.
GSM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了。在GSM网络铺设的初期阶段,网络运营商只需考虑网络的覆盖问题,网络结构比较简单,对网络的运维管理主要侧重于网络的告警、软件、配置以及性能管理等方面。但随着GSM用户群的不断壮大,网络容量成了关键的制约因素。这就使网络规划工作不得不考虑复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及跳频等新的技术,引入双频网,同时引入宏蜂窝、微蜂窝、微微蜂窝等网络分层结构。随着GPRS等新的数据通信 相似文献
3.
4.
5.
回顾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系统先后经历了AMPS、TACS等采用模拟技术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GSM、IS-95CDMA等采用数字技术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正逐渐在向WCDMA、CDMA2000、TD-SCDMA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跟踪,对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从第二代向第三代(WCDMA)演进的方案进行说明,并对传输网络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电信企业转型加快网络融合(FMC)进程。电信企业战略转型就是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在继续发挥固网话音和宽带接入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互联网应用、系统集成、视频内容,尤其是移动通信等业务领域。 相似文献
7.
GSM与TD的发展现状目前,GSM系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运行也相当稳定,在世界各地的应用非常广泛。虽然3G的盛行己是大势所趋,但各运营商为了保护其投资利益,不可能在短期内淘汰GSM。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GSM网络将与3G网络共存。因此,研究GSM与TD混合组网问 相似文献
8.
9.
10.
随着不断地推陈出新的移动新业务对带宽要求的持续增长,频谱利用率高的高速无线数据技术愈来愈成为移动领域关注的焦点。R99规范定义的“EDGE”作为GPRS的增强型演进技术,在3G频谱资源匮乏的地区或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可以作为第二代移动网络向第三代移动网络的过渡方案,与UMTS共用核心 相似文献
11.
12.
在2004年 WiMAX 提出具有移动特性的系统框架结构后,移动 WiMAX被视为3G 的强力竞争对手,许多人认为二者将在无线领域上演生死之战。而日前召开的2005全球 WiMAX 高峰会议给我产带来这样的信息:如果将WiMAX 放刘整个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中来把握其发展趋势,对于两种技术来说,并不存在绝对的非此即彼的关系,移动 WiMAX 和3G 是可以互补共存并最终相互融合的。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分析了邮政企业的核心能力,并探讨了邮政丰富的网点资源不一定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原因。最后,文章提出了优化网点布局应采取的三条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17.
文章根据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现状,分析了网络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指出实现营销突围是整合网络资源的关键,并提出了实现营销突围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数字社会的发展会影响人们的整个生活,会带来新产业的兴起,IT产业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在整个IT业中,可以说电信运营业起了龙头的作用,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段中,由于电信运营商业务的快速发展每年给设备制造商创造了4000-5000亿元人民币相关产品市场空间(系统市场2200亿,终端市场2500亿),而电信运营商2004年自身的业务收入5188亿元,上述两项相加占2004年信息产业当年产生GDP总量的近一半。 相似文献
19.
根据信息产业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资料,截至2003年6月,国内固定电话用户数为2.376亿,移动电话用户数为2.345亿,已经基本持平。预计到2003年末,国内移动电话用户数将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由此看来,固定电话面临的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固网发展何去何从?固网运营商又将如何采取措施去面对?……这些部成为当前固网企业生存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在本中,我们将先从目前比较流行的虚拟运营商切入主题。 相似文献
20.
建设数字邮政是中国邮政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数字化能力的打造必然需要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业技融合是数字邮政建设的关键所在。华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用产品的思维管理IT,实施业务IT一体化,有效地推进了数字化转型进程。文章分析了华为业务IT一体化的具体实践及成效,结合中国邮政当前在业技融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IT定位转变、强化顶层设计、业务IT一体化组织、用产品思维管理IT、复合型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提出推进业技深度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