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随着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上海市郊农村,时下出现了一批新岗位,如劳动监察协管员、残疾人助理员、劳动就业援助员、河道保洁员、护村协管员等等。捧起这些“新饭碗”的,是那些已经告别了农田的新农民。他们在新的非农就业岗位上,点点滴滴都为民生,桩桩件件情系百姓,为打造和谐社会而忙碌着。  相似文献   

2.
《上海农村经济》2003,(5):24-26
几年来,青浦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多渠道促进非农就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出路。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郊区发展总体目标后,青浦区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了加强非农就业工作对郊区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非农就业工作,积极增加非农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农民就业问题。2001年以来,增加了两万非农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新郊区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今年上海全市将有6万余名农民接受不同类型的培训。在这6万余名农民中,有5万名是现有农村劳动力,将接受“上岗培训”,为非农就业做好准备;有1万名务农的农村劳动力,将接受“专业农民”的项目培训;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城镇就业饱和的背景下,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对于河北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解河北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本文依据河北1985-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民非农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民非农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乡镇企业发展都是直接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最后从吸纳农民非农就业视角,就目前河北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农业保险对非农就业意愿的影响,本文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分析农民个体的就业倾向。通过分析山东、陕西、浙江三省的微观数据,利用Order Pr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本文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减弱农民非农就业意愿的效果并检验了其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购买农业保险可使农民非农就业意愿显著降低,农民在购买农业保险后,其“非常愿意”从事非农工作的程度减弱了5.6%;在农业保险对非农就业意愿影响中,风险承受发挥着一定的中介效应,农业保险通过提高农业风险承受能力减弱农民非农就业的意愿;农业保险对非农就业意愿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的农户之间存在差异,对“大中型农户”和粮食作物种植农户的影响程度更大,对“小型农户”和经济作物种植农户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恶化了我国就业环境,其中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严重受挫,经济的放缓影响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这都与农民非农就业息息相关。本文以金融危机为起点,以“推一拉”理论为基础,对经济调整背景下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制约农民非农就业的内在原因,进而提出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和保障农民权益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经济》2021,(6):115-129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但随着非农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难免会造成劳动力流失的问题。本文从农户视角出发,探讨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负向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农户非农就业显著地降低了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概率,但离土型非农就业能够减缓这种抑制作用;(2)非农就业通过提升农民家庭收入、减少政治参与两条逻辑阻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的传导作用不显著。在后续乡村发展过程中须平衡好农户非农就业与农户主动性发挥的问题,如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就地就业创业、优化乡村治理机制与乡风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富裕农民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农产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但是,必须清楚的是,小城镇本身只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载体和“平台”,衡量小城镇建设水平和成效,应该以为农民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吸纳了多少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多少非农收入为标准。小城镇建设规模的大小也应该以此为依据。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又片面追求规模和气派,势必将人为地抬高农民进城的“门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这实际上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目前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中出…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农民非农就业与农业生产的效率,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土地确权通过赋予农民稳定的土地产权,降低了土地与低效率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捆绑,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解放,促进了农民的非农就业。本文从非农受雇与非农创业两个角度,验证了土地确权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土地确权显著促进了农民非农受雇,但对非农创业的影响不显著。其次,土地确权通过促进土地出租部分解释了确权对非农受雇的作用。第三,金融环境的差异改变了土地确权的作用。在金融环境弱的农村地区,土地确权未能促进非农创业,而主要表现出对非农受雇的正向影响;在金融环境好的村,土地确权对非农受雇与非农创业的作用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
非农就业能否继续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要素差异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并基于2012年、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边际效应及群体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会通过改变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提高其家庭收入,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户增收的效果明显。参加非农就业会促使农户租出更多土地,同时在农业中以资本代替劳动,进而实现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双重增长。农户家庭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从数量型转移到人力资本型转移的转换过程,这使得非农就业促进农户增收的边际效应存在“倒U型”趋势,当家庭非农化程度很低或很高时,非农就业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具体来说,随着农户家庭非农化程度不断提高,非农就业对非农收入的提升效应先升后降,对农业收入的提升效应持续下降,对总收入的提升效应亦是先上升后下降。要通过非农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努力实现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同时增加的“双引擎、双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城郊被动型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就业转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嵌套Logit模型,考察和分析了城郊被动型城市化过程中影响城郊农民非农就业意愿及成功实现就业转移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者个人因素对非农就业倾向及转移成功率有重要影响;年龄是影响非农就业倾向最重要的因素,非农就业倾向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受教育程度总体上是影响具有非农就业意愿者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转移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对农民实现非农就业转移成功率的影响最为重要;劳动者家庭人口数及供养的非劳动人口数量对非农就业倾向及成功率影响不显著。因此,加强中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健全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是被动型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及顺利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洞泾镇的农民增收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增收办的精心指导下,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从2004到2006年的三年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700元、11540元、12463元,平均每年增长8%。2004年,全镇有纯农户30多户,通过介绍非农就业,现在已基本上没有纯农户;三年来累计新增就业岗位约6150个,对929人次的农民进行了技能培训,为7081个农民办理了小城镇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13.
浅议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政策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人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后几年内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而社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左右,其中大学毕业生每年平均达500万人左右,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50%以上。与此同时,农村技术与管理人才匮乏成为了当今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所在。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既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需构建一个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兼业农民的非农就业行为及其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安徽省兼业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方法,就个人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非农劳动特征因素和农业政策因素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家庭社会政治地位、劳动比较报酬和个体人力资本水平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农民非农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对青岛地区5个县市900户随机调查数据,分析了受教育程度对该地区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对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及其就业模式、行业和地区分布、农民收入等都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为了加快农民非农就业.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资,特别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法律和政策的演变过程 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在法律上一直是受到保护的。宪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体现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虽然没有大法上的障碍,但是由于受到二元结构的影响,特别是户籍制度的束缚,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相似文献   

17.
上海着力构建的就业援助体系,已经逐步从市区延伸到郊县、农村。最新数据显示,在2005年上海约60万新增岗位中,非农就业者即“不以农业为工作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5.2万人。  相似文献   

18.
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2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议上强调,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要深刻认识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营造有利于农民就业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着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一五”规划都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重要地位。对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均达成高度一致,即都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农民。并且都明确指出这一建设主体不再为传统意义的农民,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的“新型农民”。于是,“新型农民”成了新时期农民的新称谓。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于什么是新型农民进行一个较为清楚的界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多重选择logit就业概率模型,通过山东省肥城市5个村336个农户数据研究了农民夫妻非农就业的选择模式。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的就业模式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典型传统模式,农村女性结婚后外出就业的概率很低;年纪轻、文化程度高、家庭中幼子与老人负担较轻的夫妻更倾向于从事非农活动;劳动力数量、财富、耕地以及农业投资和农业生产性资产都是影响家庭非农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