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有的财政分税体制和以GDP考核政绩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必然依靠其对土地的垄断权力获取巨额土地出让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这就是土地财政。为使土地财政收益最大化,地方政府通过抬高土地出让底价和人为限制土地供应数量等方式造成土地市场的稀缺,从而拉高地价推高房价。应从改革和完善分税制、地方政府考核机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消除土地财政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0年,土地财政难说再见,怍有加快政府转型,才能更好地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高度依赖中国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严重依赖不是新鲜事。土地出让金规模已小容小觑。  相似文献   

3.
陈坤  张丽娜 《北方经济》2013,(12):16-17
本文首先介绍地方政府双垄断的成因,然后分析了地方政府为何如此钟情于成为卖土地的“大企业”及其如何为了获得超额利益进行过量征地,最后指出地方政府目前土地双垄断的优缺点,并针对我国土地双垄断的弊端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财政在我国城市建设、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但土地财政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加剧了产能过剩、成为高房价的推手,要“戒掉”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渴望、推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顺应、合理分配土地出让收益、从源头上抑制土地财政的片面增长.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5.
王玉波 《改革》2013,(2):46-53
"后土地财政时代"是一种相对概念,指的是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影响及土地资源(耕地)瓶颈约束,现行的土地财政模式不能再长久维持,在这一时期,地方政府无法继续依靠土地出让金与土地房产税费收入及土地储备抵押融资收入维持地方支出的情形。在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面临两大困局,即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刚性与地方政府利益间的矛盾,其行为策略是以风险与破坏行为推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为实现顺利转型,应引导地方政府向城市公共治理者的角色转变,建立与地方政府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改变城镇化动力机制,赋予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发债权,征收物业税,约束地方政府风险与破坏行为,完善农地征用补偿制度,公开"三公"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土地财政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讨论也日益高涨。本文首先基于土地所有权的二元制以及土地财产权与政府征收权的矛盾,讨论了土地财政的实质。然后在第二部分,对土地财政引起的各种经济现象作了总结和经济学阐述。  相似文献   

7.
从家财型财政到公财型财政——中国财政转型的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守刚  刘雪梅 《山东经济》2009,25(4):108-113,120
1978年后中国财政发生了类型的转换,从家财型财政(财政收支围绕国有企业进行)转为公财型财政(以公众之财办公众之事),从而在收入、支出和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此同时,财政学的地位、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财政学界发生的“公共财政大争论”,体现了中国财政的这一转型,也同时体现了财政学学科发展的意义。本文以“公共财政大争论”为案例,回顾争论发生的过程,分析其中的内容,并从中国国家转型(从传统国家转向现代国家)的角度,揭示这一案例所体现的中国财政转型与财政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用事实和数据驳斥了土地财政主要存在于中部不发达地区的说法,指出土地财政主要存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对实行分税制后,地方财政的捉襟见肘,地方官员的职务焦虑等现行土地制度弊端的分析,指出土地财政产生的深层原因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和政策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财政体制,规范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制定《反暴利法》和改革干部考核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破解“土地财政”悖论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资本化驱动,导致可持续城市化出现四大悖论。破解土地财政悖论的制度安排,应着眼于各种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思路,在促进城市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严格界定公共利益,促进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完善;重启财税改革,把握合理划分税权这一制度核心;以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为原则,完善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进而全面破解土地财政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了我国31个省份2003年到2011年的经济数据,对土地财政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经济增长做出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土地财政通过抑制工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导致的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远远超过它带动房地产业发展所导致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萍萍 《特区经济》2014,(7):137-138
土地财政对农民收入有正向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VAR模型、脉冲响应图论证了土地财政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利用乘数效应分析土地财政影响农民收入的原理。但是,土地财政对农民收入也有一定负向影响,使失地农民增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避土地财政对农民收入负向影响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丁凌 《特区经济》2014,(7):198-200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收入的主要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土地财政的产生背景、形成原因和带来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财政”模式的转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具有重要的路径依赖特征。文章引入路径依赖的理论分析框架,诠释了“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的路径依赖性,并试图引入财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创新两个变量,藉此摆脱旧有模式的路径依赖,使以土地收益为主的地方财政收入模式向物业税税收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4.
魏葳 《产权导刊》2013,(10):9-12
以“政府造城”为特征的中国式的城镇化会无情地将中国房地产越吹越大的气球吹爆。中国的政府债危机已十分严重,这些家无隔夜粮的地方政府,拉开不醉不归的十里长宴满汉全席,豪宴之后,谁来埋单?准备吃霸王餐吗?  相似文献   

15.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模型构建实证检验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土地财政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其扩大效应在东中西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依次增加;同时,城镇化还会强化土地财政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提高城镇化本身则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土地财政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还存在城镇化的门槛特征,在城镇化率较高阶段,提高土地财政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弱于城镇化率较低阶段;土地财政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相邻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有扩大效应。研究建议稳步提高城镇化率,统筹土地财政资源,加大财政涉农支出比例,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公共土地、土地批租制度及相对独立的财政环境是香港土地财政产生的大背景。香港土地财政现象从1970年代初凸显,1980年代为其鼎盛期,此后土地财政收入占政府总收支的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绝对主力作用。香港自1980年代中期起分别通过土地年租金、勾地表和基本工程储备基金等制度建设,完善了土地批租制度,较好地化解了土地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土地财政谢幕",其标志性的事件是2012年12月24日,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初次审议《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该草案对"土地补偿"作出重大修改,删除了现行法第47条中"按土地原有用途补偿和30倍补偿上限"之规定。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新华社称,将改革征地制度写入党代会报告尚属首次,这预示着中央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农民利益。由此可见,中央已下决心砍断土地财政之根。  相似文献   

19.
探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县级土地财政依赖度的驱动因素,能够为差异化、精细化的土地财税政策改革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湖北省2008—2018年间的土地出让数据为基础,利用熵值法、K均值聚类法和地理探测器,定量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湖北省县域土地财政依赖度的驱动因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低发展水平地区土地财政依赖度主要受到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影响;二是中发展水平地区土地财政依赖度与财政压力、人口密度相关;三是高发展水平地区土地财政依赖度受人口密度影响。土地财政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和快速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然而,随着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越发凸显,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追求动力呈现出了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和农地利用现状都急需推进农地合理流转,首先应清晰界定农地权利.但这并不等于要推行农地所有权私有化或国有化.在清晰界定农地权利基础上,应明确农地流转的范围和条件、合理划定农地流转对象、鼓励和支持农地权利交易中介组织建设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合理化及其创新,公平分配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