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教育科研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经济价值.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形成了许多类型的开发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有: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活动模式、休闲演艺模式及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等五种旅游开发模式,为我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黄春 《魅力中国》2014,(27):8-9
中国是世界作物四大起源区域之一。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有文化多样性的自身特点,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条件。找到促进生态改善与社区发展的开发模式,这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行性的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开发利用,实现文化创作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与大庆市各级机构部门联合共建,利用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发挥馆藏空间优势,试图从数据库平台建设、展览空间建设、新媒体传播、数字化应用、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庆市非遗保护与传播的路径,促进大庆市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时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定时代、环境下一个地区文化精神的产物。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保护、传承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估,从而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科学的依据,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自有的文化记忆。中国人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愈加重视旅游质量。目前,旅游业开发领域在不断扩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成为重要的人文旅游开发资源。这也迫切要求我们要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为子孙后代在文化选择上提供广阔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为旅游地创造经济价值。海伦剪纸作为黑龙江省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开发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应该加以珍视。本文论证了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通过调查研究,本文认为都市并非是文化的“荒漠”,也遗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旅游城市相比,都市可以借助于自身有利的条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鸿雁 《改革与战略》2007,23(11):119-122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等,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赫哲地区有发展特色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赫哲人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却有濒临消亡的趋势。如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给赫哲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足够的发展空间,让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控能力发挥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升华,达到保护与开发共羸。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内涵解读与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利用,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以保护文化个性为根本,实施保护、管理、开发三住一体的发展策略,并促其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关键需要政策、科技和人才的结合与文化企业的有效改革,这是其实施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厘清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有助于盘活资源分布现状。利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对黄河流域7 09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在流域、省域分布上存在差异,整体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聚集分布态势且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结构。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且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特征最为明显,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特征相对较弱。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山西、山东和河南是所有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密度核心聚集区,在四川成都和甘肃兰州区域内也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分布。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得知,社会文化层面的政策导向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自然地理层面的海拔高度影响次之,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两个维度的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力更为显著。为提升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水平,应该对其加强整体性保护和利用,以“非遗项目+旅游”的文化产业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  相似文献   

11.
西部开发中注意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在西部大开发中,自然文化遗产资源有被进一步破坏和弱化的趋势。如何加快西部大开发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协调发展,迫切需要从生态保护学、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经济发展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新的发展策略。西部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自然文化遗产一般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三大类。“自然”是指自然景观以及构成这一景观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素;“文化”则是“文化景观”以及构成这一景观的文化遗存。西部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宝…  相似文献   

12.
马戏作为流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离不开人的技艺传承,人的支持是其向前发展的不懈动力,马戏人才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马戏文化要素所无法比拟的.马戏要想发展得更好,必须从战略角度重视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通过时宿州马戏文化的人力资源开发情况作综合分析,结合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探究新的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促进马戏产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高效地保护这一极富人文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扩展和研究区域的扩大,空间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已成为认识文化、追溯历史,认识文化遗产时空分布规律,建立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启了全新的科技之窗.本文从新媒体视域下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钟曲 《魅力中国》2010,(35):122-1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各族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针对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萎缩、消亡的困境,档案馆作为公共的社会文化机构应该依据自身特点积极有效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建设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价值,为进一步厘清农业文化遗产地影响农民收入的相关因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增收对策,文章基于安溪铁观音产地数据,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为工具,以安溪县2010-2018年统计数据为支撑,开展实证研究.从12个方面遴选相关指标,通过构建安溪县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灰色动态关联矩阵,得出地区生产总值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较大、产业结构对安溪县农民收入贡献的排序为"一、三、二"、从配套产业情况关联度高等结论,厘清农民收入影响因素.最终从农业文化遗产开发的视角,提出注重茶叶绿色生产、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茶叶加工产品附加值、丰富茶文化休闲活动和加强农业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传承和保护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其品牌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宣传与推广文化遗产,是展示和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本文以个案分析运河天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开发、利用及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指出完善整体规划与设计、提高宣传与推广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品牌建设战略,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赫哲族有着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伊玛堪”“鱼皮制作工艺”等已经入选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随着时代的变革,非物质文化生存植根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也日益被侵蚀和压缩,一些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信息时代的到来及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种数字化模式,可以利用数字采集、数字修复、数字展示等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创全新的保护方式和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18.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型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宇 《特区经济》2015,(1):25-27
本文对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型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针对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出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型开发的三种模式,即舞台体验型模式、传习所实操体验型模式和博物馆陈列型体验型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运河文化是淮安代表性文化。因运河而生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很多而且种类繁杂。它体现了淮安的文化底蕴的深厚。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在开发利用。在中国大运河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以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显然不够。通过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问题的寻找应对举措的阐述,引起地域上的人们的深思、慎行,从意识上、从机制上进一步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传承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而文化遗产保护的灵魂——原真性便成为保护开发中的核心问题。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强调旅游主体体验真实性和旅游客体原真性互为建构,与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相契合。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通过对卦台山伏羲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探讨卦台山伏羲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