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长三角各城市引资竞争的加剧,如何降低商务成本成为各地政府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本文在问卷调查和现地调查的基础上,分别从商务总成本以及要素成本、交易成本等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杭、沪、甬、嘉、苏五城市的商务成本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分析,从一个侧面把握了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并对如何正确认识商务成本,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影响投资回报率。商务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投资抉择.因此也是影响城市引资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浙江由于商务成本不断上升,大量浙企开始外迁。在引资竞争中也与上海、江苏差距甚远。本文通过对浙江三个经济领头羊城市杭州、宁波、温州及长三角区域四个竞争性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的商务成本的比较分析,以期对浙江城市的商务成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以赣州和周边地市、珠江三角洲为比较对象,从两个层面比较了生产经营成本、生产服务成本、物流成本等商务成本的现状,阐述了赣州商务成本的优势和劣势,指出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成为商务成本竞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可量性原则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方面构建区域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中部安徽、河南、江西和广西为比较对象,依据各省市统计年鉴的指标数据进行水平间比较。主要结论是中部四省商业设施及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总体上呈现出上升态势,但具体指标上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性;政府运作效率、市场化和信息化程度、基础设施和研发能力等有所提高,但少数指标却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如第三产业占GDP等。文章主要贡献在于以详实的统计数据比较分析区域商务成本动态变化,并提出区域商务成本调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商务成本近来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商务经营成本是所有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李龙  张莹 《乡镇经济》2011,(5):67-72
商务成本既是皖江城市带成功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进行产业合理布局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和对外宣传皖江城市带投资环境的一个关键指标。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构建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马鞍山、铜陵、合肥三市商务成本综合得分位列前三;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的要素成本、营业成本相对较高;巢湖、池州、滁州三市制度成本得分较高;而巢湖、六安和安庆其他成本则较高;表明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商务成本整体结构仍需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方面构建区域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东部沿海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山东六省市为比较对象,结论是东部沿海六省市商业设施及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总体呈现出上升态势,但具体指标上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政府运作效率、市场化和信息化程度、基础设施和研发能力明显提高,但少数指标却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如合同外资金额占GDP比重等。  相似文献   

8.
商务经营成本只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要在绝对数字意义上降低商务成本是很难的,而对于商家来说,如果他的投资回报有足够的高或者产出有足够的大,那么他对商务经营成本关注的程度就会相应地降低。  相似文献   

9.
商务成本:长三角产业分布新格局的决定因素考察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商务成本的增长具有内生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成本也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传统理论认为中国要降低商务成本,发挥比较优势的观点有一定片面性。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对商务成本的内在构成,即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敏感程度不同。基于不同商务成本构成的差异,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在区域内协同定位,最终形成了地区内产业分布的新格局,即中心城市集聚大量的生产者服务业,而外围则是大量的制造业集聚。这种空间的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长三角地区上海和南京、苏州、无锡和南通等城市的商务成本和产业分布格局的现状证实了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0.
董芸 《特区经济》2008,(2):50-52
"商务成本"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词汇,很多吸引外资较多的地区都在加强商务成本的研究,因为人们发现外资投入量的多少与商务成本的高低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关系,但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对商务成本或商务环境没有统一而明确的定义。本文结合苏州近几年来吸引外资的状况对商务成本与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作义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黄涛  夏恩君 《特区经济》2011,(7):264-265
本文通过东北地区服务业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就业结构、服务业内部结构角度对三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得出结论:东北地区服务业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表现在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与服务业所占的权重。东北地区服务业应优化产业结构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从总体趋势看,长三角地区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看,长三角地区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但偏离度在逐渐缩小;从就业效应看,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最强,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区域内部的技术交易格局,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和核心-边缘结构3个维度,对比研究了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区域内部的技术交易网络特征,得到以下结论:京津冀以海淀区为中心的单核技术交易网络结构正在向多中心转型,长三角区域内的技术交易已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京津冀、长三角两个区域内均有一些技术交易枢纽地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李娜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1):22-26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将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焦点.长三角海洋经济区作为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区之一,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达.但海洋经济作为陆域经济的延伸,行政区经济仍较为明显,各地区协调性较差.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以长三角沿海城市为地域研究单元,进行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并从产业结构和行业优势等方面分析长三角各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态势.基于此,提出长三角海洋经济整合格局,即“三角两翼一带”,加快海陆统筹、区域协调、江海湾联动发展,促进长三角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实证检验了到中心城市的距离对长三角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到南京和杭州两个次中心城市的距离对长三角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显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预测的“∽”型规律,但到上海的距离对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并不存在这一规律.这表明,省会在塑造城市体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打破省际边界分割是优化区域城市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国外产业集群的理论,以不同的标准体系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出不同的类型。结合我国长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文章在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概括了目前“长三角”的产业集群模式,进一步衍生了基本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寻找区域合作伙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项之一,但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一个实现互赢共生的平台。安徽在参与泛长三角合作中遇到的种种尴尬,既有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排他性所致,更重要的是因为安徽在参与长三角经济合作中有认识、政策和实践等战略上的误区。要实现安徽从“融入长三角”到“服务长三角”的嬗变就必须进行战略创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引人注目,然而,公共服务却不能与之匹配。文章从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一般理论出发,分析该地区在一体化中两者动态关系,建立公共服务供给、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模型,并进行检验。研究首次发现,该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增加初期会扩大地区间经济差距,但之后却有利于缩小差距,公共服务与经济差距呈现倒U型关系;且经济增长有利于公共服务供给增加;而地方政府间竞争则与公共服务供给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过高,过度竞争日益明显,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文章以浙江(宁波、杭州)、上海、江苏为例,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相似性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程度并达未到令人担忧的程度,其要素和产品互相支撑所体现的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使得这一地区内部在区域竞争的基础上存在着紧密的产业水平分工,在国内表现出强大的区域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外商直接投资改变了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模式,从而对市场一体化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市场替代假说和全球价值链假说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截然不同的预测。文章在构建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指数的基础上,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市场一体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拓展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最后,文章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对实证结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