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混业经营要有一个适合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金融体系的经营模式与演进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陆系国家。如德国、瑞士、法国等,一直实行混业经营;另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包括英国,加拿大等,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转变历程,这两类不同的演进路径形成了不同的混业经营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美国外资并购规制及其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对外资并购主要实行国民待遇原则,但在反托拉斯法上,为避免过度管辖,对外资并购申报规定了四种豁免;在国家安全法上,要求外资并购接受CFIUS的安全检查;在产业政策上,要求接受双重审查,我国对外资并购进行干预具有国际法依据,但应坚持国民待遇原则,做法监管和对等原则,合营企业应纳入并购规制范围,并对国家产业政策法,国家安全法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住房保障模式选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房保障制度有两种模式,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构建应立足我国国情,以“选择性保障”作为近期住房保障的目标模式,建立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有机结合、辅以货币化补贴的保障型住房供应分配体系,具体建议:一是尽快制定全国性法律规章;二是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三是加快和规范廉租房建设;四是区分保障水平的层次性。同时,注意加强各种配套手段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4.
2003年3月10日,关于成立中国银监会的方案被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标志着我国央行模式的转变,也标志着我国央行独立性大大迈进了一步。那么,为什么我国央行要实现模式转变?模式转变后,央行如何发挥新模式的有效性?对于这些问题,本文试着从理论和现实的分析及从借鉴与学习西方国家中寻找到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5.
由于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道路和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同,不同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治理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强调公司股东通过市场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约束的外部治理型模式;另一类是以德日为代表的强调公司股东通过在公司内部建立权力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来约束公司经营者的内部治理型模式。前者被形象地称为“用脚投票”,后者则被称为“用手投票”。  相似文献   

6.
一、建国以来财政模式演进的历史沿革 分析财政模式首先要看经济体制,特定的财政模式总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体制之上并为之服务的。另外要看财政的主要功能.即财政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根据这一标准.从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我国财政模式的演进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先后实行过三种财政模式,即供给型财政、生产建设型财政和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7.
不良信贷资产内部处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处置模式,即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的机构,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另一种是内部处置模式,即在银行内部设置的“特殊经营机构”。尽管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完成1.3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但由于剥离规模和条件的限制,仍有大量不良资产留在银行内部。因此,从体制上构建不良资产内部处置模式,也是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安徽农村金融》2006,(7):70-72
当前,在农行系统票据专营模式大体上有四种:一是总行模式,在全国金融中心城市上海设立票据营业部,同时成立总行资金交易分中心;第二种模式是在省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处下面设置票据中心;第三种模式是在省分行单独设置票据中心,与资产负债管理处平行;第四种模式是选择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票据贴现业务基础相对较好的城市设置票据中心,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模式:政策性与商业性的矛盾与整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存在着政策性与商业性的矛盾与冲突。要进行政策性改进与商业性改进、推动国家助学贷款模式的整合与创新,以促进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际企业征信的四种通用模式,随后对比分析了民营和公营两种企业征信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最后提出我国应采取以国家力量为推动,人民银行及政府相关部门、征信公司、行业协会等提供资信的联合型征信发展模式,并为征信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配套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际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了贝弗里奇报告、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凯恩斯理论的影响。在这3种理论的影响下,国际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可以分为集中管理、分散管理和集散结合这3种管理模式。以分别代表这3种模式的英国、德国、美国,以及日本等4个国家为例,分析3种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教育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现行会计教育模式与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目标的不适应,从培养目标选择模式、教学选择模式、考核评价选择模式和教师选择模式四个角度分析了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会计教育模式的改革问题,提出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型会计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共同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世界各国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导致其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及带来的社会效应均存在差异。本文选取典型模式代表国家美国、德国、瑞典的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与社会效应指标,利用1995-2009年的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3个国家两种指标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大多数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指标都对贫困人口率和基尼系数产生了负效应。我国可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保障、住房保障、生存保障和教育支出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根据社会保障理论和我国经济社会现实,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应实行"332"模式,即基本保障、补充保障、特殊保障三层保障;国家财政、农民个人、农村集体三方筹资;养老金和老年服务双管齐下。基本保障体现统一性,强制实施,基金由国家财政和农民个人缴费形成;补充保障体现差别性,自愿参加,基金由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缴费形成;特殊保障体现福利性,由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提供基金。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基金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最关键的问题,目前社会保障基金入市还存在众多机制障碍,投资模式、法人治理结构、入市规模等敏感性问题还有待解决,有必要建立全国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社会保障基金,作为更高层次、更稳定的国家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进入资本市场中稳妥地运作,获取最大程度的增值。个人帐户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要通过有效的资本运作与监督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障水平最早是作为社会保障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指标出现的,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其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与研究要求准确地统计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是指通过计算某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Sa占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的百分比,用该指标来衡量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总的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近年的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过小,社会保障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公共预算理性模式中的竞争机制是实现预算决策走向"帕累托最优"的重要支撑,这集中体现在计划项目预算和零基预算中。但正如剑有双刃一样,竞争理性模式也带来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对预算信息和预算分析能力的高要求、官僚投机行为的产生等等。所以,在我国公共预算引入竞争机制、走向理性的过程中,需要正确面对、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折衷式的有限竞争理性模式也许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主线,如何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保障审计工作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审计工作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改善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现状中存在的碎片化、责任划分不清、基本公共服务分享不均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社会保障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审计内容,同时结合当前审计队伍现状提出了实现目标的一系列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9.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有四种模式,即"学术-理性"模式、"技术-训练"模式、"实践-反思"模式和"文化-生态"模式。每种模式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路径。通过分析这四种模式使我们认识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一个"学术性、技术性和师范性"相融合的文化过程,是一个学术体系与工作体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应用与创新的生态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has been a matter of considerable public attention, particularly since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nature of calls for tax reform and increased regulation, advocated most prominently by tax activists and NGOs, has revolved around transparency as a possible corrective to unacceptable tax avoidance, although there is no consensus as to what the term tax avoidance encompasses and when it becomes unacceptable. We examine two responses to calls for increased transparency about the tax affairs of multinational entities: firstly, country by country reporting that provides information to tax authorities, and secondly the UK requirement for publication of tax strategies, whereby large companies put information into the public domain. We find considerabl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the benefits of transparency in this setting. By failing to consider the limits of transparency initiatives there is a risk of dysfunctional consequences, for example additional costs in providing and process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e prospect of increased disputes as new information generates new misinterpretations and uncertainty in determining the final tax position. There is a risk that greater disclosure will not effectively address concerns about unacceptable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