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效果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海南省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居住和生活状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家庭内资源配置为切入点对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家庭内代际转移更多的表现为代际间交换关系,而非出于老年父母的需求。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农村社会养老机构建设是解决现行农村家庭养老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河北、湖北、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地区开始探索互助养老模式。作为农村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模式,互助养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修复失衡的代际关系,并为一种更加理性化、较少亲情的代际关系均衡提供过渡平台。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农村老人实行普通的社会福利,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村老年人把依靠子女养老作为第一选择的有79.1%,男性老年人为76%,女性老年人为82%。然而,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人力自然储蓄基础之上的家庭内部资源代际交换机制。但在农村走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这种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养老模式很难适应农村集体经济向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养老…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面临巨大压力。由于当前中国代际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互助养老理念对于探索农村新养老模式有较大帮助。基于发达国家互助养老模式的实践,深入分析了中国农村推行互助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家庭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是农村改革、工业化、城市化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农村留守家庭因家庭成员的两地分居,使传统稳定的家庭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家庭代际关系呈现出结构失衡、角色错位、内容复杂等新特点,由此引发了家庭各代之间在观念、生活方式、情感交流上的冲突。消弭这些冲突,构建和谐的农村留守家庭代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构建和谐的农村留守家庭代际关系,需要增进代际沟通,加强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并积极推进社会帮扶。  相似文献   

6.
结合江苏省如东县的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村代际关系变动的现状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农村代际关系呈现出居住上"分而不离"、代际支持上践行"向下的责任伦理"以及代际评价趋于理性的变动特征,并对农村养老观念、养老方式和养老需求产生了潜在影响。在转型视野下,农村养老政策要实现适应性调整,可从营造"代际友好"的空间、完善"老有所为"的支持政策和积极推进"就地老化"服务三个方面加以着手。  相似文献   

7.
家庭在社会大系统中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论文依据对山东省桓台县农村家庭的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对现阶段农村家庭的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趋势作了多方面的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一)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存在的社会形式,包括家庭中的人口数量、代际结构,夫妻对数、结构类型等,其中结构类型是家庭的整体模式。现阶段桓台农村核心家庭和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全国10个省份1032位农民的调查数据,利用交互分析、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农民养老风险、策略与期望的代际差异。研究表明,农民养老风险并不非常突出,但代际差异明显;农民养老策略,形成了一种以独立养老为主、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会养老为补充的"福利三角"框架,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农民独立养老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养老保险正在被农民所接受,家庭养老在农民养老策略中处于基础和稳定地位;在面临养老困境时,农民依然把最大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但其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正在觉醒。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样条回归模型研究中国农村亲子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因素及动机,考察成年子女经济转移与老年父母收入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利他动机和交换动机是隐藏在农村亲子代际经济转移背后的主要动机,在贫困线以下以利他动机为主,在贫困线以上则以交换动机为主。得出以下推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对不同养老动机的家庭养老行为产生不同的挤出效应,从而,同一公共政策干预对不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将产生异质性的预期效果。因此,在构建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过程中,需要谨慎设计相关制度安排以确保低收入老年人避免"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10.
养老问题困扰中国家庭,农村困难大于城市,绝大多数农民依然依靠农耕社会的"养儿防老"模式度过晚年。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或经商,致使农村"空巢家庭"大量增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子养老"难负重荷;代沟矛盾显现,代际和谐压力增大,子女养老意识淡化。由政府牵头,统筹农民养老资金,走社会化养老道路是最佳选择。对农民家庭养老能走多远?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农民年老依靠子女赡养愈来愈不可靠;社会化养老实现的日期愈来愈近,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但并不是很遥远;现行养老应多元化格局并存;弘扬传承敬老孝老美德愈来愈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6个地区农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民与市场关系差异是解释农村养老类型出现分化的重要变量。由于社会结构和经济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民有着不同的市场化动力和能力,前者导致农民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存在差异,后者导致农民在就业领域选择上存在差异,其结果是在中国形成了本地务工、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强工弱农以及以夫妻分工为基础的弱工强农等三种家庭劳动力配置形态。而养老嵌入于家庭,家庭劳动力配置方式是决定养老实践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区域配置会影响劳动力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老年人所获得的日常陪伴;劳动力产业配置会影响家庭经济收入,以此影响老年人所获得的经济积累。由此,在农民与市场关系影响下中国农村养老形成了高、中、低三种养老实践类型。基于此,农民与市场关系视角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对中国农村养老现象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现代化转型对中国农村家庭的深远影响,也为进一步的政策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人口流动常态化、家庭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存样态不断贫困化,了解并分析农村地区子女代际支持现状、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有利于改善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现状。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6)的追访数据,从子女代际支持视角出发,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农村老年人陷入多维贫困的比重分别为:55.34%(经济贫困)、53.03%(健康贫困)、34.58%(精神贫困)。二是农村子女对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较少,月均经济支持额在一百元左右,照料支持随着农村父母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而精神支持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三是不同类型的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存在一定程度的缓解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异质性处理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框架中的"家庭捆绑"机制对家庭代际经济转移的"挤出"效应及其程度,由此评价"家庭捆绑"制度安排对老人收入再分配的效果。在控制了选择性偏差和不可观测异质性因素以后,研究发现: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初期,"家庭捆绑"机制并没有对传统家庭养老产生强烈的"挤出"效应。②不可观测的异质性因素导致最有可能被"家庭捆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老人获得成年子女经济转移净额最少,相反,那些没多大积极性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老人却能获得比较多的子女经济转移净额。由于代际支持行为主体所处经济环境的动态性导致代际转移行为的复杂性和动态多变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家庭捆绑"机制的效果还需进行长期跟踪观察。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不是城市人的特权,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农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一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施行;其二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这两个改革对于农村老年人、农户家庭以及家庭养老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现阶段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研究现行农村的养老方式,描述了目前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如何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5.
户籍制度"松绑"之前,中国农村的家庭宗族网络一直承担着生产、分配和消费经济资源及负载着经济和社会地位提升的代际传递功能。对家庭宗族网络代际收入转移的研究是探寻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探究核心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打破其与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相捆绑的"富二代"、"农二代"等身份给其带来的分配不公现象。鉴于此,笔者基于CHNS调查数据对农村家庭宗族网络代际收入进行测度,发现其对下一代的收入有显著影响;家庭宗族网络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出"骤降"到"骤升"的变化态势。要进一步消除由于家庭宗族网络带来的收入和机会的不均等问题,应强化农村市场信贷机制及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最低生活保障等的投入力度,让农村家庭的土地资本、人力资本等也能够参与分配,继续深化收入分配、遗产赠与及税收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家庭人身风险管理是农村风险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根本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本文研究构建以小额保险为核心的新农村人身风险管理体系,以期对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代际差异视角,考察农村家庭子女赡养行为的性别差异,并系统探讨具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地区整体上仍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但这种传统模式在新生代子女中开始有所改变,即无论是从经济支持,还是从生活照料这两方面来看,女儿和儿子之间的行为差异大幅度缩小,且差异已不显著。这意味着,农村地区以儿子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虽未彻底改变,但也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剖析影响农村家庭子女赡养行为的机制发现,女性地位提升和家庭子女数量减少促使女儿提供了更多养老支持。同时,传统性别观念弱化也对女儿养老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此外,农村老年父母对照料需求的增加以及女性家庭照料上的角色优势,显著地增加了女儿的生活照料作用,但在提高经济支持上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张仲兵 《农业经济》2014,(4):103-10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的情境,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直以来,以家庭支持为基础的传统养老模式作为农村老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在缓解农村养老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内部利益结构的调整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新农保"模式在我国的不断推行和深入,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尝试提出一些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保障的影响是一项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对于养老保障体系很不健全、主要依靠家庭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农村而言尤其如此。因此,深入研究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保障的影响,探讨其今后建设的重点与方向,最终提出一系列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以"养儿防老"为特征的家庭养老方式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非农就业人口的增加,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系统阐释了经济发展冲击和文化道德维系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江苏省6个乡镇12个行政村167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发展和道德文化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和子女外出就业是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弱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社会风气、宗族关系以及村落聚居程度等则成为维系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