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时期,围绕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金融服务模式刻不容缓.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6]14号),正式启动投贷联动试点工作.投贷联动模式有助于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题,但同时投贷联动的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我国股权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和总结美、德、英等国投贷联动模式及其风险防控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我国投贷联动模式发展中的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批准中行、国开行、北京银行等10家银行作为试点行,在北京中关村等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标志着相关监管政策逐步松绑,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迎来了全新发展期。所谓投贷联动,简单来说是指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的同时,还通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常态"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投贷联动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一方面,投贷联动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投贷联动助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及美国"小企业投资公司"、"硅谷银行"等模式,为我国提供有益参考。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仍处起步阶段,虽在业务模式上开展了如"跟贷"、"选择权"、"境外子公司"等探索,但在风险管理、期限错配、退出方式、刚性兑付、市场深度等方面面临挑战。本文最后在加强顶层设计、商业银行自身建设及行业自律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以进一步推动投贷联动。  相似文献   

4.
在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下,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自身资产和业务结构,但也存在一定的业务风险。论文分析了投贷联动业务存在的风险类型,提出关键要完善科创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和估值体系,用风险投资的高回报覆盖信用风险高损失,才能实现这项业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投贷联动在业界受到密切关注。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将选择金融机构试点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为此,我们约请了多位银行、投贷基金等领域的专家,就投贷联动业务模式、风险管理及监管政策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投贷联动是商业银行直面新经济的服务方式革新,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的价值发现和风险管控能力,塑造新的服务模式和风控模型新经济呼唤新金融当前,中国经济正快速步入以科技进步和模式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中国制造2025》为我们清晰地描绘了经济的未来蓝图。与此相对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起云涌,一大批充满活力、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崭露头角。而传统产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也纷纷通过商业模式创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股权+债权"的投贷联动模式成为解决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的重要方式。本文对苏州地区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及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继今年4月国家三部委《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投贷联动"在国内原来少数行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已从国家层面要求有规划、有步骤、规模化地发展了;特别是被列入试点的10家行,不同程度的已有所进展。如8月初国家开发银行与北京市政府召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企业投贷联动座谈会,并在会上与相关企业签订《投贷联动意向合作协议》,标志着作为试点行其投贷联动项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模式转换的新常态,科技创新创业企业逐渐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正在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然而科技创新创业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着严重的融资困境,这既与行业特征密不可分,也与科技金融产品体系的不完善有关。科创企业资产积累较少,产品市场价值波动大,信息不公开特点,科创企业自身经营的不稳定性致使其融资风险大增,银行在向其提供传统信贷服务时存在风险与收益不匹配、成本与产出相背离的现实问题,因此积极性不高。资本市场上,监管部门对于科创企业上市以及中小企业上市审核都十分严格,其他区域二级市场上交易趋于疲软,对于科创型企业而言,其融资形势十分险峻。市场上一直流动着一部分热钱,但是却没有可靠合法的途径投入到实体产业,一些科创企业与私募以及银行之间慢慢摸索出一条独特的融资道路——投贷联动,银行、私募基金与企业之间结为利益共同体,企业获得资金,银行与基金则通过注资获得的股权。这种新型投资模式为科创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0.
"投贷联动"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既契合科创型企业融资特点,又有利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本文介绍美国硅谷银行、英国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投贷业务国际经验,分析当前投贷联动业务的主要模式和机制,梳理投贷联动业务风险点,并提出推进投贷联动业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促进科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解决其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等问题,2016年4月21日,银监会、央行与科技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  相似文献   

12.
对于传统银行而言,要通过投贷联动等模式介入科创型企业、分享科技金融之“羹”,需先锻造好属于自己的“金刚钻”。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或许是众多初创型科技企业面临的尴尬。对于初创型科技企业而言,既没有可抵押的资产,也没有可信的信用记录,上市融资的路注定那么遥远,而银行借款又有着一定的门槛。某种程度上,初创型科技企业融资之难甚于一般的小微企业。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日益受到高层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14.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资产质量恶化、市场竞争激烈、经营转型迫切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投贷联动作为金融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应运而生.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的动因、风险及实践的基础上表明:商业银行应采取不断建立完善部门体系架构、优化投贷联动合作机制、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创投机构合作和完善法律法规等举措,以及有效防控投资联动风险.  相似文献   

15.
美国、日本等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在监管制度上做出特殊安排,支持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成为服务初创期科技型小企业的典型模式,这对我国发展科技金融,落实创新驱动国家战略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修订斯蒂格利茨的一个模型,证明科技创新领域的高风险造成股权投资缺口,使市场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以投贷联动模式增加股权投资,可以改善配置效率,符合社会利益,从而解释了监管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用资产组合的最优化与专业化以及组合跨期最优化证明投贷联动模式具有激励效应,从而鼓励商业银行向科技型小企业放贷。最后,本文使用独有的数据来源,实证验证了科技型企业信贷风险显著有别于非科技型企业,并且证明了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在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上存在明显的效率差异,中小银行可能会更积极地以专门的机制参与科技金融。本文还就完善有关监管规则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众创”背景下,开展投贷联动对于拓展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助推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美英两国经过长期实践,成为投贷联动最具代表性的国家.2016年4月,我国也正式启动投贷联动试点工作.本文在分析投贷联动模式和借鉴发达国家投贷联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投贷联动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提出应通过完善顶层政策设计,引导银行建立与投贷联动相适应的运营和风控机制,加强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成立中小科创企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措施促进投贷联动业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投贷联动业务作为当前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创新的新型金融工具,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然而,目前尚无研究对投贷联动业务如何为创新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进行理论探讨。本文建立了包含非对称信息的信贷模型,在模型中,优质低风险创新型企业因抵押物不足而无法获得融资。我们在模型中进一步引入了商业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的投贷联动业务模式。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发现投贷联动的引入能够有效缓解模型在均衡时的信贷配给现象,让低风险创新型企业获得自身发展需要的股权投资与信贷融资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投贷联动业务开展的关键要素以及该业务的开展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投贷联动作为商业银行跨市场、跨产品的创新服务模式,成为金融支持创新创业的有益尝试.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控股了湘江银行、长城华西银行、大连银行及南洋商业银行.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控股的商业银行,通过投贷联动业务,不仅可以发挥自身贷款优势,也可以发挥母公司及其他平台公司的股权投资优势,可以更好地服务科创企业.在分析《指导意见》①的基础上,本文探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控股的商业银行如何发展投贷联动业务.  相似文献   

20.
2016年国家以试点政策推动银行业发展投贷联动业务,为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论文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发展该项业务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具体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