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如何让不能移动的土地借助流转方式金融创新流动起来,必将成为我国新一轮农地制度重大变革。农地证券化并不必然导致农民失地,"三权分离"后,证券化产品的标的物都是经营权而不是承包权,用于经营抵押、担保也是经营权,承包权永远在农户手中,奠定了我国集体产权约束下农地证券化的产权基础。农地的稀缺性和国家的惠农政策使土地未来的市场价值上升,并有着稳定的收益流,奠定了土地证券化的金融学基础。对于农地流转方式金融创新,农地确权是基础,SPV主体构建是核心,农地证券化模式选择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现与风险:实践与案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四川省首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案例分析得出,"确权颁证""还权赋能"和"三权分离"是实现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产权基础,地方政府主导的多方合作机制是实现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组织和机制保障,以经营权为标的的权利担保和以地上附着物为标的的价值担保是实现农地经营权贷款的必要条件,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担保风险和租金损失风险是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健全经营权流转平台、形成复合型的抵押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是实现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降低风险的关键性制度和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3.
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模式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综合归纳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方法,以全国农地金融创新试点市(县、区)为研究样本,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并提炼出相关观点,以确定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模式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农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所有权,农地金融主要有农地信托、农地入股、农村产权市场、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形式;并通过先行试验与实践,它们对农业规模化经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存在着农地流转时有纠纷和违约发生、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交易清淡、农地产权价值不清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地产权评估机制和运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标准化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新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陷入困境的客观环境、政策影响和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农地国有、所有权与产权相分离、农庄经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福建明溪县与宁夏同心县两地农地抵押贷款试点的对比分析后认为,两地在抵押登记和处置方式、风险防范机制等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基本探索思路是一致的,都是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弥补了当前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关键制约环节:以产权细分突破了既有的制度约束实现了农地抵押的有效性、借助流转平台低成本实现了农地作为抵押品的价值评估、相对封闭的运行模式设计为风险控制提供了机制保障。但是,制度性风险的存在以及金融生态链的脆弱性意味着进一步推进农地抵押贷款有赖于区域性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的形成以及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构筑更为严密的风险防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农户层面、农地经营权层面和乡村政权行为层面关于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我们得出农地经营的收益、成本、产权界定以及乡村政权行为等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产生不同作用的结论,这对加快农村新一轮土地改革,加速农地规模经营,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东海县是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服务试点县和江苏省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具有扎实的土地流转和金融创新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此政策指导下,连云港市委农工办和人行市中心支行联合东海县委县政府推动建立了土地确权登记、农村综合产权价值评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以及建立风险缓释基金等工作制度,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  相似文献   

8.
"三权分置"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为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农业经营的实践形态显示,土地经营权的设立并未提升资本化耕种的农业经营收益,也难以提升村集体范围内农地产权正式转移的水平。农业经营体制在"统"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产权制度方案,阻碍了农地产权设置在"分"的层面发挥出高效的制度效能。切实回应农地利用中实际耕者的地权诉求,解决农地细碎化、村集体内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过高、土地经营权配置不充分、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的社会纠纷等问题,需要围绕农地高效利用,在"三权分置"下充分发挥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理权能,以集体土地所有权统合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地产权体系的静态解构和动态演变路径分析,厘清“三权分置”实质及现实制约因素,就如何充分放活土地经营权提出政策优化建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政策文本分析。研究结果:(1)从农地产权体系的静态解构来看,集体所有权是“三权分置”政策的法定起点,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实际起点,土地经营权是落脚点;目前,“三权”体系框架已较为明确,“分置”的规则及秩序也基本确立,以立法为核心的正式制度为实现土地流转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2)农地产权体系正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阶段的半开放式系统向“三权分置”阶段的复杂半开放式系统演变;从集体到农户再到经营主体,权利主体的复杂身份属性,以及土地经营权通过非单一、非直线型的方式在多种权利主体之间实现流动,使农地产权体系形成了现实中复杂的多元主体网络格局。(3)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有序分离和经营权的自由流转,是“三权分置”的核心路径,而农民不完全参与市场及其预期不确定性,以及包括价格发现、进入和退出机制、要素配置在内的土地经营权市场尚不完善,是制约农地产权市场体系演进的关键。研究结论:充分发挥农民自由选择权、完善可替代性收入和保障体系、加快公平有序的土地经营权市场建设和放松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金融约束或应成为现阶段政策优化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出于"德·索拖效应"和"锡文担忧"的考虑,我国实行农地经营权抵押。农地经营权获取方式不同,其权属完备性不同,抵押价值及处置难度也不同,从而抵押效果也不同。承包地农户拥有完整的农地经营权,但抵押价值低、交易成本高;租入的农地若多年租金一次性支付,则期限内权属完备,是较好的抵押物;入股方式取得的农地经营权具有完整的物权属性和较好的担保属性,但"保租分红"尤其是"保租"年付合约又降低了其抵押性能。  相似文献   

11.
<正>农地股份合作是我国特定土地制度下的创新产物,指农户以农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等,并以入股农地作为参与组织利润分配的依据。理论界认为,土地股份合作制作为股份制和合作制相融合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土地产权的具体化,有助于农民形成较为稳定的产权预期,并被认为能有效防止土地细碎化,提高土地经营效率,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不过,目前农地股份合作的实践并没有预想中理想,农地股份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界定制度目标及其评价基准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农地的流转集中及其租赁经营,大多是对家庭经营主体的复制与替代,土地转出农户并未成为农业经营体系中的积极参与主体。文章认为,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背景下,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关键就在于盘活农地经营权。因此,农地产权的细分、农业分工的深化与家庭经营空间的扩展,将是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的基本方向。以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产权细分、分工经营、管住用途"为主线的制度内核,有可能成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架构。文章进一步通过一个目标模式的设计来解读未来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可能趋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农地产权抵押实践中,限于农地经营权作为贷款第二还款源的薄弱作用,金融机构更多关注承贷主体以家庭务农劳动力禀赋为重要内容的农业生产潜能,以审核其支撑未来家庭农业经营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源的可靠性。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两个农地产权抵押试点区的微观数据为基础,结合金融机构"审贷分离"制度,探讨了农户家庭务农劳动力禀赋和金融机构农地产权评估价值"配给发生"和"配给程度"两步决策之间的关系,并运用CRAGG模型实证分析务农劳动力禀赋对金融机构农地产权评估价值配给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务农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务农年限两个质量禀赋显著降低了农地产权评估价值"配给发生"的概率以及"配给程度",而务农劳动力数量禀赋则与之相反。按农地产权抵押贷款运作模式分组后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结论。按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分组后的实证分析表明,相较于中老年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户主,务农劳动力禀赋对户主为中青年、中年、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户家庭农地产权评估价值配给影响显著,且影响方向也与前述发现一致。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深层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理构造,提供完善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法律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构造存在很多理论悖谬以及与实践相冲突的问题,诸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资格、客体范围以及权利属性等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特别是在当前农业组织创新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既影响法律的实施效力,不利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功能的发挥,也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研究结论:确认以人为单位作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扩大农地使用权范围,并有条件地允许农地承包经营权在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中流转。  相似文献   

15.
改革四十年来,中国政府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制度框架下,不断变革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制度历经农地集体所有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新时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历史变迁。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农地产权制度与制度环境不断耦合的过程,它以不断提升农地产权明晰程度且农民获得越来越充分的土地权利为导向、在制度边际上沿着既定路径持续进行着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并实现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农地产权制度应当按照"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适时顺应制度环境的变化在制度边际上进行调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并赋予农民更多更充分的土地权利,努力达成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一致同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723户农户的农业生产数据和DEA-2SL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模式下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遗漏变量的存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得性与农户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存在内生性,忽略内生性问题将低估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正向作用效果。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以农业经营为主业、生产性实物资产价值、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对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模式下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相较于市场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亟需深化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改革,逐步推广政府主导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优化农业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以增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与农业发展的耦合度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江苏泗洪县、山东寿光市、辽宁昌图县、宁夏同心县四个国家级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县市为案例,运用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方法,探讨了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运行机理。研究发现:在典范模型所涉及到的范畴中,地方政府承担"拓荒成本"、"差别匹配"的农地抵押契约治理结构、受"经营权继受取得"与否直接影响的农地抵押价值、适用于"农地薄市场"的组合抵押担保方式等4个核心范畴是影响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关键因素。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市场的锁定状态得以解除后,政府应当在减少契约的交易费用方面继续发挥作用。同时,三权分置下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做法的推行,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均耕地面积及农业产业结构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借鉴试点地区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价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承包权是一种基于成员身份而设定的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产权制度安排,随着实践的发展,它遂步由债权向物权转化,由此为其转让的价格形成奠定了理论可行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价格实质是一种虚假的社会价值,其基础构成来自农地的生产力价值与我国国情下特殊的社会功能价值,其价格高低则受到农地所提供的效用高低的制约,以及受到农地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郑旭  张琴 《农村经济》2015,(2):57-61
金融支持对促进我国农地规模化流转、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新绛县、温江区、杨凌区和益阳市四个典型地区金融支持农地流转的个案分析,比较了不同模式下金融支持农地流转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即:法律制度因素、确权因素、农村土地价值评估因素、农地流转中介因素和风险担保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更有效支持农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出现多次变迁,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改革开放后通过制度变迁而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田制、规模经营制、四荒地拍卖制、股份合作制等5种农地制度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和探讨这5种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背景、条件,总结和梳理农地制度变迁所产生的绩效及启示,并针对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进一步改革及创新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