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杠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着社会资金"脱实向虚"、资产泡沫过度膨胀等突出问题,金融领域的"去杠杆"成为了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主要着力点。当前的金融高杠杆属于宏观的系统杠杆,表现为金融体系资产负债表的快速膨胀,实质上是货币信用机制的再造。本文首先就此轮金融高杠杆的发展成因在业务模式及内在动因上进行了微观解析,再就金融高杠杆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对金融"去杠杆"的现有路径与未来的政策框架进行归纳和展望。本文的研究表明:金融高杠杆主要源于同业资金流转链条,依靠同业存单、同业理财、银行委外与表外业务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资金空转的套利机制;金融杠杆的快速上升潜藏着系统性风险,导致广义货币增速被低估,同时会引发交易性资产价格波动。逐步出台的金融"去杠杆"监管政策,短期内强化了监管,去杠杆初见成效;但长期看,未来应该着力于制度化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设。下一步,应持续地改革和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监管的统一协调与金融风险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2.
观点摘编     
正李扬:不是完全去杠杆,而是让杠杆有可持续性6月6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主办的"去杠杆的破产法思维论坛"上就去杠杆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李扬表示,对金融领域来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第一任务。中央要用三年时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习主  相似文献   

3.
潘锡泉 《新金融》2017,(10):20-24
国有企业的过度扩张和金融机构信贷资源的严重扭曲配置以及央行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监管的不到位,导致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企而呈现出"结构性"高杠杆特征,引发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愈发明显。要化解我国结构性"高杠杆"现状的最优"去杠杆"政策取向应该是立足以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为基础,依托金融机构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债转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种市场化手段推进国有企业去杠杆,将去杠杆的重中之重落到银行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的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等部门之上,依托监管政策的完善以及货币政策的优化等手段实现金融部门去杠杆。  相似文献   

4.
<正>积极稳妥去杠杆是2017年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年初以来,金融去杠杆持续加码。货币政策坚持稳健中性基调,在公开市场操作上"锁短放长"消除期限套利空间,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中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考核,控制银行资产扩张速度。4月份银监会密集出台监管政策,强化对银行高杠杆  相似文献   

5.
<正>去杠杆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去杠杆。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这是对去杠杆提出的总体要求。高杠杆率不利于经济转型发展,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然而,去杠杆不是简单的全面压降杠杆率,要去的是不合理的高杠杆率。在控制杠杆率的同时优化杠杆的分布,杠杆率该降的必须要降,过低杠杆率该加的也要合理增加,要在去杠杆的同时引导资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企业的高杠杆、高负债限制了企业进一步融资的能力,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带来的系统风险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促使经济不断下行,进而可能引发全社会的信用危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杠杆",引导社会资本"脱虚入实"。本文首先从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和企业重复产能建设、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追求GDP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等入手,剖析企业"高杠杆"的成因;其次,从直接减债、债务重组、企业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探讨企业"去杠杆"的方式;最后,从政府加杠杆、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轮驱动、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创新融资方式以及实行差别化信贷享有权,营造健康的金融环境等方面,提出企业"去杠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观点摘编     
正李扬:金融周期塌缩都是因货币和监管政策收紧10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举办的"中国及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论坛"上表示,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如今只是进入了下半场,要着力从四个方面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现阶段中国经济稳中有变,需要平衡好去杠杆与稳增长,我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已趋稳定,去杠杆政策已渐趋稳健、理性。李扬认为,全球经济忧虑来自多方面。一是全球融资条件因美联储政策改变而收紧、贸易形势复杂、经济全球化退潮、大宗商品价格疲软、地缘因素等,都对信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经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去杠杆的核心是国有企业。首先,杠杆率结构的国际比较表明,非金融企业是实体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的主因,而国有企业杠杆率过高则是非金融企业债务问题的关键;其次,国有企业高杠杆本质上是资产周转率大幅下降的体现;再次,实证结果显示,国有企业杠杆率高企已对投资产生"抑制效应",而非国有经济仍有较大的投资增长潜能。因此,国有企业是去杠杆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最后,本文系统性地提出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详细梳理了金融杠杆相关研究资料,分析了金融加杠杆的主要表现,从银行视角和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深入研究了金融加杠杆形成机理。针对性提出金融去杠杆的建议,即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多渠道补充金融机构资本,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增强企业创新和盈利能力,从根源上避免经济"脱实向虚"倾向,从而妥善化解金融高杠杆风险。  相似文献   

10.
关于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利润表信息质量(尤其是盈余信息质量),鲜有研究涉及资产负债表信息质量.本文以我国A股非金融类高杠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杠杆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未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高杠杆公司相比,具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高杠杆公司进行杠杆操纵的可能性更大,且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越高,高杠杆公司杠杆操纵程度越大;以上效应在成长性更差、短期偿债压力更大、媒体关注程度更高和股价崩盘风险更大的高杠杆公司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刘一楠 《投资研究》2016,(4):123-135
使用2003-2015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1数据,从营运资本管理角度探究企业高杠杆对创新活动的抑制机制及所有制异质性。研究发现,营运资本对于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缓冲作用,国有企业的缓冲作用更强。高杠杆通过削弱营运资本对创新的缓冲作用抑制企业创新,这种抑制作用在2012年后更为显著。本研究为供给侧改革、"企业去杠杆"提供了来自企业创新的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企业杠杆率高企,债务规模增长过快,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导致债务风险上升,国有企业杠杆率问题更为严重,其中中央建筑企业杠杆率问题尤为突出,成为降杠杆减负债的重中之重。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央建筑企业高杠杆问题的现状,细致剖析了高杠杆的原因,并对中央建筑企业去杠杆减负债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金融脱煤、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下,银行间低成本、低资本占用的同业业务快速扩张,其高杠杆、期限错配的特点在提高银行收益的同时也埋下了风险隐患。本文在详细梳理银行业同业业务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银行业同业业务提高杠杆率的机制;通过进一步阐述同业业务高杠杆率对银行的主要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论证了同业业务去杠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最后借鉴欧美等国的去杠杆经验,对规范我国同业业务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自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去杠杆要求以来,去杠杆被列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然而,在诸多现实约束下,高杠杆企业去杠杆并非易事,因而可能出于以下动机进行杠杆操纵:(1)迎合政策和监管要求,形式上完成去杠杆任务;(2)粉饰企业杠杆状况,增强企业投融资能力。杠杆操纵的常用手段主要有:(1)表外负债;(2)名股实债;(3)其他会计操纵手段。杠杆操纵的潜在影响主要表现有:(1)增大会计信息风险,误导股东、债权人和政府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2)增大代理成本,降低企业投融资效率。鉴于此,应当同时从微观企业层面和宏观监管层面采取措施,防范和限制企业杠杆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15.
《银行家》2014,(9)
自2009年开始,中国杠杆率开始持续上升,这被认为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罪魁祸首。当前央行实行的紧缩信贷的去杠杆方式负面影响大,不能解决高杠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杠杆率高企的内在原因,探求降杠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2016年监管部门提出抑制资产泡沫,表明宏观政策的关注重点转向防范金融风险。2017年上半年,金融去杠杆政策频出,在有效压缩金融泡沫的同时,市场产生了恐慌情绪,或将衍生出"二次风险",因此,亟须梳理国内商业银行的高杠杆现状与产生逻辑,分析当前金融去杠杆的症结所在,从而针对性地提出高效且稳健的治理路径,确保在推进供给侧改革、化解资产泡沫问题的同时,实现监管调控与市场发展的适度平衡。  相似文献   

17.
张林 《投资与合作》2022,(11):40-42
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各地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投资回报高,致使大量投资者涌入房地产行业,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经济,导致房地产泡沫形成,为保证房地产泡沫不破裂,就要维持房价平稳上涨。为解决房地产投资中杠杆过高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房地产高杠杆带来的风险,探讨了房地产去杠杆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影响,提出了房地产去杠杆风险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银行2006~2017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市银行所选择的经营模式对其资本市场估值具有显著影响。从风险承担角度出发,将经营模式划分为"轻资产"和"重资产",发现"轻资产"银行的估值显著高于"重资产"银行。从收入结构角度出发,将经营模式划分为"息差型"和"综合型",发现"息差型"银行的估值显著高于"综合型"银行。从杠杆水平角度出发,将经营模式划分为"高杠杆"和"低杠杆",发现"低杠杆"银行的估值显著高于"高杠杆"银行。该结论表明上市银行可以将经营模式选择纳入其市值管理框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发展新阶段,货币政策如何更好地兼顾“稳增长”与“稳杠杆”双重目标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高杠杆特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状态依存的局部投影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正常时期与高杠杆时期货币政策效果显著不同。正常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宽松货币政策冲击能够较好地促进经济扩张并保证宏观杠杆率稳定,从而兼顾“稳增长”与“稳杠杆”。在高杠杆时期,宽松货币政策的“稳增长”效果显著弱于正常时期,而且还会推高宏观杠杆率,从而也难以实现“稳杠杆”目标。原因在于,高杠杆下更多的负债主体因偿债压力陷入“借新还旧”状态中,阻塞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降低了政策调控效率。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后为了提振经济,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大投资,使整个社会的杠杆率突增。在后危机时代的当下,此举无疑加深危机爆发的风险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去杠杆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当前新形势下,社会高杠杆化现象的表现及其危害,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