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天然优势,随着农业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态势日益明显,农业基础条件设施逐步改善,现代农业技术和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稳步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效益逐步呈现。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河南省也迎来了城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必然伴随土地的占用增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城镇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成为河南省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着重对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城镇化现状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对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协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会导致其产值的增加;一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我国2011~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主要通过固定效应回归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和财政支出分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分位数回归来观察不同创新水平下产业结构变动和财政支出分权的影响变化.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的变动对创新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财政支出分权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支出偏向性对创新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财政支出分权的抑制作用一直显著,但是产业结构变动在低创新水平时影响很显著,然而在高创新水平时积极作用却不显著.从而提出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深化改革增进财政分权的合理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城市化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是福建省宁 德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确定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指标后,对耕地面积、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进 行了描述。整体来看,随着宁德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数量呈下降趋势。表明耕地保护任务还很 艰巨。利用协调度指标对宁德市1978~2010年的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两者关系经历了不协调,协调,不协调3个阶段。这反映了城镇化建设与耕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对耕地与 城镇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拟合发现有代表两种发展趋势的倒S曲线、倒U曲线,表明随着城镇化水平推进, 耕地面积有可能缓慢稳定,但也可能加速减少。后者是要极力避免的一种趋势。为研究城镇化水平与耕地 面积的动态关系,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城镇 化发展对耕地面积变化作用逐期增大,从第4期开始稳定在5.2%左右;耕地面积变化对城镇化发展影响 逐渐变大,在第1期对城镇化发展影响为10.61%,到第10期达到20.43%。最后,论文提出了严格执行 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剖析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反贫困效应基础上,以我国5个省级民族自治地区的18个地级市1999~2013年的数据为例,同时运用OLS回归方法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了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反贫困效应。结果发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反贫困效应是显著的,就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地区的反贫困;同时,在不同分位点下,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反贫困效应是不一样的,且随着分位点的提升,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反贫困的效应也越来越显著,而就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等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的变化则受分位点变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动态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厘清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对于加快城乡融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以广西为研究案例,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误差修正模型、VAR模型等分析方法,量化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均衡变动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动态发展关系。研究发现:广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耦合阶段依旧处于低水平的磨合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显著正相关,两大战略经过多年磨合形成了长期均衡变动关系;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Granger的因;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显著,而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果不理想。鉴于此,协调城乡发展关系,必须遵循制度作用规律,加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7.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变动必然反映在就业结构的变动之中。本文通过梳理1978年~2010年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就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分析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规模及其所占比重,得出结论:第一,新疆生产总值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第二,总体上来说,就业人数的绝对值在增长,但是各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水平,低于其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较大。这说明,新疆的经济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对比较有限,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支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由此促进自治区整体就业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着力构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作为研究单元分别对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取的各时间截面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分析。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分别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东北部较高而西北与中东部较低的特征,县域农村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逐渐降低,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总体来看,高—高集聚型的县域集中在中北部的一些地级市,低—低集聚型县域个数逐渐减少,并且分布趋于分散;对县域城镇化与协调发展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发展与协调发展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适合各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就业吸纳能力几个方面对安徽省及安徽省各市进行探究并与全国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安徽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现状、趋势以及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研究分析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从财政分权、人口增速、对外开放、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等五个维度,搜集1999-2014年数据,建立系统矩估计模型,运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第二产业占比的影响呈倒"U"型;财政分权与第三产业占比呈正相关;人口增速与产业结构呈反方向变动,对外开放水平,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均与产业结构呈正比例关系,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自主程度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提出加大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提高对外开放、教育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新疆1978年-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根据协整理论对新疆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第三产业发展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会带动当地城市化水平提高2.4882%;最终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说明在短期内,第三产业发展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化水平的短期变化不构成第三产业发展的Cranger原因,说明新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促进其第三产业发展的进程当中作用不太明显,具有一定的时滞.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背景下土地与产业协调发展及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对两者动态变化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规模方面(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小于产业城镇化,而在发展速度(城镇化增长率)方面,前者却远快于后者;对比2005和2015年,省域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协调性指数由空间分异明显向空间分异弱化转变;产业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土地城镇化对产业城镇化却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针对目前土地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之间的非协调状况,应注重将抑制城市空间无序扩张、粗放利用和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结合,切实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选取河南省1978-2014年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Eviews8.0进行数据建模,对河南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城镇化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关系进行评价。[方法]基于武汉城市圈内不同城市的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数据,构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响应关系的变量序列,并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VAR模型的拟合度(R~20.90)较高,能反映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武汉城市圈内武汉和黄冈等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的冲击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是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持续提高的主要动力;对于潜江等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城镇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效应相对较弱,而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作用较明显。[结论]武汉城市圈内的大城市可通过推进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双轮驱动,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而小城市通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来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以期为促进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取1980—2016年碳排放量、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数据构建VAR模型,探究我国低碳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和产业结构变动有协同关系;我国第二产业占比变动会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第三产业占比变动会对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我国碳排放主要由第二产业比重变化造成,第三产业比重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相关研究,为我国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理性认识和发展服务业对于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经济普查数据,采用结构分析、就业弹性以及结构偏离度等方法对新疆服务业的发展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新疆各产业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匹配,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服务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服务业整体及内部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均衡,传统服务业就业吸纳力弱且存在隐性失业,新兴现代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强但人员短缺。因此,新疆要高质量发展服务业、提高其竞争力,就要进行服务业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和优化,最终促进新疆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对湖南省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评价其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据此评价了湖南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而对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城镇化总体发展不协调,主要来源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二元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分别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宏观发展战略导向对各城镇用地指标分配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为政绩观念因素和投资驱动因素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入手,根据海南省历年经济发展数据,分析产业结构的错位幅度及海南省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弹性,提出促进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我国八个民族省份为研究对象,从民族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根据选取反映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据此探讨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就业结构的发展依托于产业结构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发展对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就业结构的失衡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会导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缓慢,所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对于经济水平的高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南疆地区较为典型的和田地区为例,通过对和田地区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进行研究,了解现阶段南疆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现状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