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正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致力于帮助旅客以更便捷、更安全的方式出行。基于铁路客运发展的趋势,为提升旅客出行体验,研究并设计适用于铁路客运站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功能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智能服务机器人利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多轮对话、语音合成等多种智能交互技术,结合铁路客运站相关业务,利用铁路客运站现有设施,提供信息查询、站内导航、常见问题解答、车站大屏显示、车站通知播报等服务。智能服务机器人致力于实现与旅客的无障碍互动交流,帮助旅客解决出行途中遇到的问题,为旅客提供更加自动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从而提升铁路客运站服务水平,成为实现铁路智慧出行的硬件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消息,京津冀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正进行试运行服务,推出了统一的售票网站、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和站际互售客户端。联网售票范围覆盖京津冀区域内68个二级及以上客运站。预计年内京津冀区域二级及以上联网售票车站将达到100个。此外,在全国道路客运联网售票建设方面,32个省份已全部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前旅客消费需求和服务体验转型升级的新要求,铁路运输企业迫切需要探索应用新的管理工具来创新工作载体,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在阐述铁路客运站服务蓝图应用价值的基础上,对铁路客运站服务蓝图进行设计,从注重工作标准向重视研究旅客诉求转变、从注重作业流程向重视统筹服务系统转变、从习惯于经验管理向更看重管理科学转变3个方面,提出铁路客运站服务蓝图应用,以全面提升铁路客运站服务供给质量,落实客运提质计划,加快推进铁路运输企业由生产任务完成型向市场经营效益型转变。  相似文献   

4.
空间是建筑构成的基本要素,对典型的交通建筑——铁路客运站的建筑空间形式构成及演变历程进行研究。铁路客运站整体建筑空间按功能划分为交通功能空间、交通辅助空间、交通服务空间和城市服务空间,通过阐述交通功能空间的构成,分析站场、旅客站房、站前广场3大交通功能分区的建筑空间形态演变,将铁路客运站总体建筑空间布局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以站场空间为主体,站房、站场、站前广场平面布局,站房、站场、站前广场立体布局,交通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5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结合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在分析集装箱中心站基本作业流程的基础上,研究集装箱中心站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体系及主要功能,并提出系统运营保障及安全措施.集装箱中心站信息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自动识别技术、无线网络协议、电子数据交换接口、面向服务的架构和企业信息门户.  相似文献   

6.
以太原铁路局大同站为例,分析铁路客运站运输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把售票服务作为客流组织工作的源头,通过开展客流调查、分析客流信息、合理制定票额计划和严格售票管理等措施,从源头掌握和疏解客流,为实现旅客均衡运输、保证车站客流组织工作的平稳有序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7.
北京冬奥会是全球首次三赛区联动、以高速铁路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冬季奥运盛会,京张高速铁路作为本届冬奥会的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旅客服务水平对于保障赛事顺利举办、彰显中国文化科技、打造中国高速铁路名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服务机器人为载体,从机器人与铁路客运站人脸核验、通道门开关、直梯呼叫、闸机验检票等系统设施融合应用方面展开研究,提出物联方案,通过服务机器人与铁路客运站既有设施物联,实现旅客服务信息的集成共享,扩展机器人服务能力,为服务人员提供决策参考,提高铁路客运站服务水平,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乘车体验。同时,服务机器人作为智慧终端,更好地为将来铁路智慧化提供硬件支撑。  相似文献   

8.
针对山区铁路客运站在客运市场份额中的变化,经过市场调查分析,将车站客运市场分为三种类型,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了开拓山区铁路客运站运销市场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推动铁路客运车站智能化发展,提升车站服务质量和生产效率,在分析智能铁路客运车站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结合信息物理融合和数字孪生的理念开展智能铁路客运车站的深化研究,提出增强型智能铁路客运车站的建设目标和设计理念,设计增强型智能铁路客运车站的总体架构和平台架构。从智能安检、便捷换乘、智能视频分析、客流预测预警、风险智能识别及应急处置、数字孪生车站构建及应用等方面,研究增强型智能铁路客运车站重点应用及关键技术。通过搭建典型业务场景的实验环境进行试验验证,验证增强型智能铁路客运站智能化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充分高效地利用铁路客运站既有设备完成各项作业组织是铁路车站的核心工作。在列车运行图和站型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分析客运站接发列车作业、本务机车作业、调车作业及站内技术作业等业务,建立以各项作业等待时间二阶矩之和最小为优化目标的模型,求解目标函数,以能够均衡、紧凑地安排各项作业的次序、时机及占用资源,使车站作业组织整体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1.
分析客流组织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大型铁路客运站利用仿真技术满足旅客压缩旅行时间、提升服务质量、换乘方便快捷等方面的需求背景,提出客流组织仿真的关键因素是车站设备配置布局方案、客流到发规律、列车开行方案或其他交通方式的运营方案和旅客特性参数,并对大型铁路客运站客流组织仿真的关键技术:仿真评估流程、参数调研技术、流线分配技术和评估优化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铁路客运站工作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建立铁路客运站工作质量评价模型过程及方法的研究,提出客运站工作质量评价模型,为不断改进车站整体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其特点,对轨道线路引入既有铁路客运站的影响进行分析。将换乘旅客分为两种类型,从旅客站内停留时间方面对站内聚集人数的正负效应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铁路客运站候车客流的影响公式,说明平均停留时间与通过轨道交通换乘的旅客流量、铁路售票的信息化程度,以及车站的发车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遵循服务导向的原则,从铁路客运站门户网站目标顾客的角度出发,针对信息服务、互动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等方面,构建了一个具有二级30项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8个铁路客运站作为样本网站,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各样本网站的评价指标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为铁路客运站门户网站的继续改进和后续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铁路客运站导向标识系统是为旅客提供导向和信息服务的载体,同时也是为旅客提供自助服务、提高车站客流组织水平的信息服务系统。结合沈阳南站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沈阳南站现有进出站流线及流线标识系统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建立导向标识空间位置布点选择的优化模型,并用Lingo软件对其进行求解,将求解结果与沈阳南站实际情况相比较,验证改进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导向标识的位置布点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铁路客运站管理中,需要提前预防和及时应对火灾、列车晚点、行车事故等突发状况,以及在突发情况下发生的恶性事故,避免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在阐述铁路客运站应急设备联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搭建客运站应急管理子系统,对客运组织、票务、设备及列车到发等信息进行深度集成,并提出设备级的突发事件处理和应急联动策略,确保车站应急信息的畅通、应急调度的及时及应急疏散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7.
基于OpenTrack软件的仿真原理及流程,针对可控的列流结构因素,分析动车组列车、普速列车、始发终到普速列车3种列流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各种列流组合方案的仿真,说明机车换挂作业对到发线、车站咽喉、出入段线能力影响最大.应用该软件对若干大型铁路客运站进行列车技术作业过程仿真试验,可以为优化车站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站为例,通过对铁路客运站设计模式的分析,对比德国铁路车站的交通组织及客流疏散等管理理念,提出车站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人流疏散方式,为使车站旅客能快速疏散,应在客运站设计中充分利用地下、地面和地上空间设置大运量交通,做到无缝换乘,并加强站台的分区组织,以及多方式的售票组织,以减少车站的人流聚集.  相似文献   

19.
铁路客运枢纽作为客流聚集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合理的商业经营模式将会大幅提升铁路服务品质。通过分析韩国铁路车站商业经营情况,从车站商业融资、特色售票服务、特色联程服务、车站经营开发等方面,剖析韩国铁路车站的商业经营开发及服务,提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车站商业经营、铁路车站融入城市交通系统、铁路车站商业功能与周边融为一体和站车商业经营服务一体化等启示,为我国铁路车站商业资源经营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铁路客运站售票窗口及自动售票机设置优化能有效提高售票效率。以沪杭高铁嘉兴南站为例,结合铁路现有客票销售模式及票种结构特点,分析车站的客流分布规律和售票系统人机配置,应用排队理论和建模方法,探讨车站售票窗口和自动售票机设置优化问题,以提高售票效率和减少旅客购票时间,缓解大客流对车站售票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