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股指期货是国际资本市场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市场的投、融资功能日益得到发挥。文章从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性和股指期赁市场与股指波动性两个方面回顾了股指期赁交易与现货市场的关系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宫 《经济》2012,(3):109
2月13日国债期货开始在部分金融机构进行仿真交易,这表明国债期货的研究已经就绪,正式进入到上市前的测试和完善工作.国债期货恢复上市后将成为中国第二个金融期货品种,在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3.27事件的教训 谈到国债期货会使不少老金融人感到心有余悸,1995年“3·27”国债事件仍令大家记忆犹新.当年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风险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当时的政策环境不够透明.财政部通过保值贴息的方式对国债持有人进行保护,由于信息并不公开透明,没有起到合理影响投资者预期的效果,从而导致对赌行为的发生;其二是当时国债期货上市的基础并不稳固.当年“3·27”国债对应的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的发行总量仅为240亿元人民币,这样少的数量无法为期货市场交易和交割提供充足的标的产品,容易造成逼仓情况的发生;其三,当年国债期货风险管理制度尚不完善.“3·27”事件的主角之一由管金生领导的万国证券在没有足够保证金的情况下大量开仓,最终导致巨额亏损,这样的情况在目前的期货市场中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6月6日进行国债期货合约交易结算测试,本次测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各单位的软件系统在国债期货合约的交易、结算、行情等方面能够正常运行。此举意味着,国债期货将进入到实战阶段,作为重要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为标的的金融衍生工具,阔别17年的国债期货再次向我们走来。我国曾于1992年推出国债期货交易,但是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4.
财经大事     
《经济》2000,(7)
5月20日,台湾陈水扁就任“总统”后,台湾股市加权指数收市时下跌3.3%,收于8820.35点。 5月21日,总额为140亿元的2000年记帐式(四期)国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进行了承销投标。这是财政部今年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的第一期国债,也是首次在交易所发行的浮动利率债券; 5月24日,受美联储进一步提息影响,股价波动,半导体巨人英特尔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点,并逐渐形成以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国债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债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发行和交易的前提条件是金融机构的建立、金融体系的健全,并通过金融发展渠道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国债政策的实施情况,对国债政策通过金融渠道发挥经济增长效应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为我国1998年以来积极的国债政策提供了经验支持,表明“国债政策一金融发展一经济增长”这条渠道对我国经济增长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国债期货交易是规避国债利率风险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于1976年起源于美国。中国的国债期货交易是1992年12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推出的,由于当时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风波不断,于1995年5月17日被迫关闭。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具有必要性,但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国债现货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当前应完善国债现货市场,为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暂闭国债期货市场引出的思考谈如何建立和发展我国金融期货市场朱向东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国债期货市场试点。至此,作为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国债期货市场,经过两年的试点,终因过度投机被暂时关闭。作为试验,国债期货市场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乃至...  相似文献   

8.
<正>依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将向外资全面开放。随着这一日期的临近,金融开放所引发的“利益之争”、“国家金融安全”之争已成为舆论的焦点。尽管近期国有银行海内外上市热潮滚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消息频频,但业内外都明显地感受到外资介入中国金融市场的进程开始受到阻碍。中国的金融开放实际上已经度过了改革的突破期,进入到了胶着状态。《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是政府及中资银行保护者态度的一个缩影。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  相似文献   

9.
黄钦 《资本市场》2005,(5):76-77
<正>以信托之名,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之实,“联信·宝利”推出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离真正的房地产基金已经越来越近了2005年3月11日,国内首只“准”房地产投资基金——“联信·宝利”中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一期公开发售。原定30天的推介期,提前于3月25日便发行结束,投资者认购金额达8515万元。  相似文献   

10.
趋势     
《资本市场》2006,(6):12-13
<正>股指期货首推落定中国证监会期货部副主任黄运成在20日举行的“2006中国期货市场高层论坛”上表示,作为金融期货品种的“领头羊”,股指期货将率先推出已无悬念,金融期货推出的首个品种将是股指期货。已实施的新《证券法》,为金融衍生品的推出确立了法律依据;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渐近尾声,市场的制度性障碍正在进一步消除;紧锣密鼓筹备中的金融期货交易所,将为股指期货推出提供“场地”;中证沪深100股票指数  相似文献   

11.
1.国债期货合约的制度建议。(1)交易品种建议以10年期长期国债为主。10年期国债由于期限长、利率波动风险大,已成为世界各国长期国债期货品种的代表,我国近几年长期国债的推出为其做好了物质准备。(2)交易地点建议选在上海期货交易所。(3)保证金支付可采取行政限定,确定在10%左右。(4)交割品种选择上,可借鉴国外做法,引进“转换因子”,通过确定交割券与标准券的转换系数,来确定实际交割的现券和现金。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规模可能会在2006年600亿元的基础上缩减100亿元左右。而对于中国经济2007年的走势.国外的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势头难消.恐怕很难实现“软着陆”:而国内的经济学家及舆论则均认为.国家宏观调控已经发挥了作用.2007年中国经济将进入平稳期。稳健的财政政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双减”.即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规模。自2005年中国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开始.稳健财政政策已实施两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亦逐年缩减。2005年国债发行规模为800亿元.比2004年减少300亿元.2006年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减至600亿元。  相似文献   

13.
钱亮 《经济问题》1993,(12):6-7
1991年我国国债从发行方式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首次采用了当今国际上通用的国债发行方式——承购包销,由58家金融机构组成的国债承销团(各大专业银行均有参加),直接向财政部承购了25亿元国债,这是一次很好的改革契机,可惜未被及时抓住。两年之后,国债券作为“金边债券”的呼声仅存余音,1993年上半年国债发行仍依靠行政强制分配和金融机制整顿的调控,才部分实现国债的发行任务。专业银行能否参与国债承购包销是专业银行向企业化运营机制转变和我国国债市场发展中的一大难题。笔者试图从剖析银行参与国债承购包销业务的利弊出发,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已连续5年实施国债投资政策,2002年以来,要求以国债投资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呼声较以往年份有所增高,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展了2003年国债政策研究。 一、2003年的国民经济运行仍然需要国债投资  相似文献   

15.
无套利定价是现代金融投资定价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根据该原理 ,国债期货价格等于国债现货价格加上融资成本减去国债票面利息收入。我国过去的国债期货交易自始至终违背了这一基本规律 ,整个市场沦为一个投机的场所 ,“暂停”是其必然的结局。目前 ,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正在逐渐成熟。因此 ,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规范发展国债现货市场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 ,以推动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恢复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姚静 《经济导刊》2011,(6):82-83
近年来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而给市场交易者带来巨大风险及其严重后果的案例比比皆是,国外比较大的事件如1995年的巴林银行倒闭、2007年的法国兴业银行的危机以及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发生都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的“3.27”国债事件等也都和交易者不当操作衍生品交易有关。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国债的市场化进程必然会遇到很大阻力。通过与本文发达国家高度市场化的国债市场相比会发现,除云外部金融环境的因素,我们的国债市场自身也存在很多缺陷。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完善国债市场自身的角度,通过比较借鉴,提出了推进国债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认为自1981年我国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它的变化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认为“九五”时期国债的理论规模保持在2200亿元到2800亿元是可行的。文章在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财政收支角度看,我国的财政债务规模已明显偏大,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力;但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看,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却十分可观。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比重”过低,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振兴财政”。本文拟对中国的国债规模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阐释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济视角》2008,(10):3-4
10月3日,美国国会批准了一项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以阻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这项计划给予美国政府在未来两年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广泛权力,同时还将美国国债最高法定上限提升至11.3万亿美元。专家指出,这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救市方案。  相似文献   

20.
国债规模两面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杰长 《资本市场》2000,(12):17-18
<正> 国债规模陷入了“财政债务重负和国民应债能力宽松”悖论之中“九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极为特殊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国债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自恢复发行国债以来,1998年国家首次采取主动扩张赤字、增发国债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使得国债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