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从地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出发,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做出初步探索,介绍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并对应用型地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目前面临金融行业向量化投资迈进的新趋势.考虑到与重点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客观差距,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不言而喻.本文阐述了地方高校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新要求,结合当下教学现状,提出了三点教改对策,以期促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对于创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重要,也是未来学员从事化工技术工作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本文针对六盘水师范学院现存实验室安全问题,拟提出较为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举措。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时代中,社会和市场对地方性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进行会计实践教学建设时,应把实验课做为主导内容,明确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验教材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更能和互联网相融合,更好把握应用互联网+技术,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互联网思维,以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动手动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李前兵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9,(10):41-45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岗位津贴制度改革的动因包括三个方面: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学校自身发展因素。改革的目标是增强高校效率和促进内外部的公平。影响教师岗位津贴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教师的行为绩效,包括职称、学历、年龄;另一类是结果绩效,包含教学工作、科研成果发表、科研工作以及教学科研获奖。其中,行为绩效对教师津贴的影响应当大于结果绩效。津贴水平的定位取决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岗位价值评估的方法设置不同的岗位级别。制定津贴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充分重视与教师的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本文在研究山东服装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快速发展背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根据省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山东由服装大省向服装强省转变,确立“鲁派服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办学体制的运行机制,是我国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校企双向、互补互利、共建共进的双引擎校企合作机制是实现应用型人才规模化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染料化学》是面向轻化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的专业平台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轻化工程专业的学生获得与纺织品染色印花直接相关的染料相关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染整工艺原理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纺织品生产加工等相关的科研和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从培养实践应用型轻化专业人才目标出发,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具体措施,通过课程教改的实施,将有助于更好符合现代化染整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从不同服装结构构成方法的原理、结构基础、应用优劣等方面分析比较,探讨了不同服装结构构成方法科学性,提出在实践中应将不同服装结构构成方法优势互补,灵活运用,形成服装构成方法实践运用的新思路,以突破发达国家设置的服装技术壁垒,改变我国服装贸易中的低附加值产品竞争的现状,创建民族服装品牌。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传统出口支柱产业的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着国际市场保护贸易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市场订单锐减的严峻挑战。2010年中国对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出口额同比上升23.59%,其中纺织品出口同比上升26.23%,服装出口同比上升22.79%,增幅分别比上年扩大了37.08和28.72个百分点,仍保持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的地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反倾销"仍是中欧纺织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要抓住纺织服装产业战略调整的机会,努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推动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最直观的数字角度,对近年来中国-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中国-欧盟之间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现状及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19.
基于对新技术EL冷光技术的了解,从服装的视觉、传播及警示安全灯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研究EL冷光技术对服装功能性设计的影响,提出了新型技术的融入对服装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及重大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源有效使用是当今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人才整体开发就是将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和员工职业发展需要两方面有机结合,培养并有效发挥人才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人才强企”的战略理念是基础,从战略发展需要上认识人力资源需求,系统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为人才成长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是人才整体开发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