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构建中国特色福利制度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需要国家福利、企业福利等各种福利形式合力发挥作用。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快速加深、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收支压力、劳资关系的紧张等都对企业年金提出了巨大需求,但实践中发展并不理想。基于企业年金市场化性质的分析,本文认为与企业实力、税收优惠政策相比,运行机制是今后一个时期影响企业年金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成为制度政策的着力点。围绕完善企业年金运行机制,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划清相关当事人的责任界限、加快配套制度的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社会保险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主动为在职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为员工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福利保障。从短期上看,虽然社会保险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但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这些保障能够有效防范人力资源方面的风险,分担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突发或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且能够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3.
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相对贫困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未来较长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重点议题。本文基于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数据、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及中国城市统计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概率,这一影响是通过减少流动人口家庭在本地的社会参与实现的。家庭人力资本水平低、社会保险缺乏加深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户籍、流入东部地区、金融监管较弱地区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较大。为缓解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营造健康安全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流动人口的知识技能水平;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度。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险费正处于连续5年的降费过程之中,此次新冠肺炎不期而至,为鼓励企业复工复产,社会保险费再次"叠加"实施阶段性减免。从本质上讲,社会保险降费的过程就是降低"税收楔子"的过程。经过与OECD成员国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税收楔子"恰好处于平均水平,但低于欧洲福利国家水平,明显高于日本和英国等国家水平。为此,本文提出三个政策建议:既然社会保险降费已呈常态化,应适时予以制度化;制度化之后,"轻税型"社会保险制度应着重制度基础建设;未来我国企业仍将面临降低"税收楔子"的压力,欧洲福利国家模式将不是我国未来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5.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最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其服务管理,尤其是社会保障管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的流动人口较之早期流动人口出现了诸多个性化的需求特征,形成了"三低"局面。一是收入水平低。目前流动人口群体中低收入阶层依然占据较大比重,4.5%的流动人口家庭人均收入低于500元,27%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二是参保率低。在就业的流动人口中,52%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以农业流动人口为例,其医疗保险平均参保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老龄化浪潮的来临,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加快,政府加快了福利政策的推进。福利政策的瞄准偏差影响着福利效率,传统的瞄准研究从技术分析视角、政治过程视角、文化视角三个视角出发进行研究,而文化视角侧重于文化特殊性与福利污名化关系的研究。调查发现甘肃东部农村存在与文化特殊性相关的价值理性,这种价值理性构成了不同于福利污名化的另一个面向新农合政策瞄准的影响。而该价值理性主导的行为选择所形成的新农合政策瞄准偏差的缩小,不仅需要农村地区关于"孝"、"享福"与"善终"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而在个体行为上实现以对患病高龄老人进行及时治疗,而非将大额金钱用于丧事消费;同时制度层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高龄患病老人对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实行的失业保险制度未能将人数众多的中低层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失业保险制度中。面对这一现状,应从法律制度、劳资关系、灵活就业人员特征、政府及社保机构等多方面分析其原因,进一步提出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的一些思路和措施,为切实维护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险权益,推动我国灵活就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探讨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保险企业员工忠诚包括情感忠诚、态度忠诚与行为忠诚等方面。借助分析软件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保险企业员工忠诚度受发展空间、兴趣能力、感情归属、企业前景、薪酬福利、企业文化、工作氛围、公平认可、外部机会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影响居前的因素是薪酬福利与发展空间。各影响因素可以分成心理情感类、共同发展类和回报预期类三大类。此外,业内工作年限、所在企业类别、工作职务等员工个人特征因素对员工忠诚度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保险企业在经营管理特别是员工忠诚度管理中应全面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梁家春 《时代金融》2013,(5):179-182
近年来由于城中村的迅速发展,其房屋出租较市区便宜,故成为了外来流动人口的聚居地。而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率大,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及户籍壁垒的作用,使流动人口在工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没能享受到和城市户籍人口相同的待遇。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影响的因素多而且复杂,与经济体制、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立法等诸多因素有关。广西南宁市陈东村是一个典型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中村。因此,通过对陈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及分析,了解其社会保障情况现状,探讨影响城中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因素,对于寻找解决城中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有效政策方案,妥善处理城中村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覆盖城乡居民的以财政补贴为主要筹资来源的老年收入保障制度。一方面,财政补贴机制体现了政府职能,体现了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缺失的补偿,适应了低收入群体的低缴费能力,也是与旧农保的重要区别,是维持此项制度运转的关键;另一方面,此项制度的财政补贴机制也存在不可持续、道德风险、逆向再分配、效率低下等问题。追本溯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定位不清,"强福利"和"弱保险"的嫁接模糊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制度边界,产生了福利化的倾向。老年收入保障不能寄希望于单一制度模式。应剥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保险要素,将其改革为普惠制老年津贴制度,提高财政补贴的合理性及其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湖北省枣阳市为例探索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决策影响因素及制度。根据实地企业调研分析影响企业及职工参与养老保险的主要制约因素,从收支两条线、企业和职工双重视角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实地调研以湖北省枣阳市相关企业为基础,分别涉及对相关企业的问卷调查、主要负责人的访谈以及对调查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在数据搜集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职工学历、婚姻状况、家庭总人口数、家庭老人数、对养老保险了解程度、是否签订合同、单位性质、职业特征等变量均与其是否参与企业养老保险存在显著的关系。最后,通过对枣阳市养老保险风险评估及在微观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参保缴费基数不宜过高、避免"五保合一"造成小保险拖累大保险、经办机构应进一步科学设置等政策建议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经典理论假设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行为及保险需求,并基于2007年武汉市的调研数据,通过计量模型对样本地区农民工财富积累水平与保险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农民工城市融合过程中存在保险需求悖论:随着融合阶段的推进,农民工对保险的需求随财富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还发现,收入水平有限、制度认知不足、权力意识的缺乏与制度设计不合理是造成融合初期农民工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现行城乡非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比较"心理是导致融合后期农民工社会保险需求仍然较强的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2014),实证分析流动人口工会的“收入溢价”效应。研究发现:工会能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收入,但工会的“收入溢价”效应具有异质性,城城流动人口高于乡城流动人口、签订合同者高于未签订合同者,个体私营企业的表现要优于国有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分位数水平的上升,流动人口工会的收入效应呈倒“U”型,对中等收入者的作用最大,其次是低收入者,对高收入者的作用最小;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解决自选择问题,发现我国流动人口仍存在明显的工会“收入溢价”效应。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我国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碎片化试点"等特征。建立健全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相结合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路径和实现步骤主要包括:将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制度由现收现付模式改革为"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固定工作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整合为城乡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大新农保、城居保制度的整合力度,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运作;在此基础上,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公务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为国民养老金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九十五条"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有了法律依据,但是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定,构建独立运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在个人账户制度下,农民工养老保险是看得见、可积累、可转移的养老权益,既可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接,又可以与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接.依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12年武汉市调研数据,对样本地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对其城市融合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伤保险对城市融合的作用根据个人的经历而变化,实际上只有那些遭遇过工伤事故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对城市融合的正向影响才显著。另外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因素,结果发现,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概率变大;相对于制造业和零售、住宿餐饮业而言,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概率更低;在个体私营企业从业的农民工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概率更低。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文章对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覆盖率,从而加强其城市融合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工伤保险是当前农民工职业病最主要的保险补偿方式,然而制度设计上偏重普通职业伤害、忽视职业病患者特殊需求的现实,导致大部分农民工职业病患者都无法从工伤保险中得到足额的赔偿金来维持自身及家庭的正常生活。为保障农民工职业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缓解因职业病而导致的致贫现象,建议根据当前外出务工农民的现实保险需求,完善这一群体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引入商业保险参与农民工职业病患者的保险补偿,构建以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雇主责任保险为补充的多元保险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民工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新农保"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实质上是解决人口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职业之间流动所产生的问题,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实质上是新制度如何增强失去传统保障形式的特殊群体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9.
损失补偿原则的规范功能具有"二元性",即禁止被保险人不当得利和充分填补被保险人的损失。但在传统保险法理论和实践中,为了达到防范道德风险的功能,损失补偿原则完全被禁止不当得利原则所取代。随着保险技术与保险观念的进步,传统理论下的保险制度难以满足被保险人充分补偿需求并容易造成保险合同效率的低下,因此损失补偿原则规范之重心应完成从"禁止得利"向"充分补偿"的转变。在制度设计及保险合同中,应恰当缩减合同条款对补偿金额的限制、重视发展重置成本保险、重复保险中应完成分摊中按份责任向连带责任之转变、优先实现被保险人的剩余损害赔偿请求权,以更全面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调查数据,运用截面双重差分法研究《社会保险法》实施对外出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在非公共部门就业的外出农民工(2011年时16~25岁)的社会保险参保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保险法》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外出农民工以及市内跨县并在非公共部门就业的外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参保率的影响更显著。建议政府为农民工继续教育设立畅通渠道,提高其人力资本素质。本文有利于帮助政府科学明确就业保护法规的保护对象,为进一步完善就业保护法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