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2001~2011年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财政支出及生均教育财政支出进行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均等化程度进行测度分析并得出结论——不论是教育财政支出总额还是生均教育财政支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生均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性都比区域间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性更大。其原因是教育财政支出总额存在差异,各地区学生人数也存在差异。为促进生均教育财政支出均等化,应继续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差别地加大各地区的教育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2.
运用双变量泰尔指数方法,本文从区域和城乡两个维度对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均等化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从1997年至2009年,基础教育服务总的不均等程度并没有缩小,反而呈现扩大的趋势;尽管区域间的不均等化程度有所下降,但区域内的不均等化程度仍然不断上升,并且城乡内部的不均等是影响最大的因子。基于这些事实,文章提出了实现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一些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缩小因地区差异导致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距,对我国统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异化的现实,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对中国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均等化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区域虽然非均等化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但近几年地区之间的差异总体上有所缩小.并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为构建公共卫生资源在地区间的和谐分配、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战略提供一个理论和政策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基于泰尔指数分解的城乡收入差距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运用泰尔指数对1999~2008年间云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城乡之间的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变动情况,得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影响云南省城乡总体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期望能够为缩小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带来一些政策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采用GE指数分解法,对1994-2006年的我国财政支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财政支出的总体差异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呈现相反的变动趋势,东部地区内的差异是导致地区内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居民消费公平直接影响社会公平与经济公平的实现,对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财政分类支出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在1980~2010年期间,经济建设支出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居民消费差距;共享发展支出长期不均衡发展扩大了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消费差距;行政服务支出只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与地区间消费差距的形成无关。因此,需进一步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从而实现消费公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新疆是一个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大省,区域金融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对新疆各地州金融发展差异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新疆金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娜 《财政监督》2022,(9):84-88
我国基本教育服务的均等化的逐步实现对解决目前教育结构不合理、区域教育质量差异较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经费配置的公平直接决定了基本教育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法对财政分权体制下五档区域31个省份,2015—2019年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配置很不均等。第一档区域的义务教育经费的配置是五档区域中最不均等的,小学阶段的不均等程度高于初中阶段。根据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有效性、相关性、独立性、可比性原则的指导下,以机会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为评价维度,构建了河北省城乡社会救助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合成了社会救助公共服务综合发展指数。本文使用泰尔指数对河北省城市内部、农村内部及城乡间均等化的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河北省城市内部、农村内部均等化泰尔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但城市内部的社会救助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较快,农村内部均等化程度低于城镇内部,农村内部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城乡间泰尔指数较为稳定,但城乡间差异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自2011年开始,城乡间差异成为河北省整体泰尔指数差异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11.
以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地方财政支出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差异对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作用是显著的,当迁入地的财政支出增加时迁入人数也会增加,中部省份的财政支出对人口迁入的作用要大于东、西部地区;另外,相对于地方政府基本建设支出,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统计一般描述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量与相对量进行分析,得出内蒙古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量总体上是增长的,但增长速度相对不稳定;财政支农支出相对量逐年下降。根据这一现象提出提高财政对农牧业投入强度、灵活利用农业财政投融资手段扩大支农资金投入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财政农业救济、农业其它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独立直接效应,农业生产性支出、农业科技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溢出直接效应.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独立直接效应与溢出直接效应呈现非同向性、多样性、非对称性与动态性发展规律,并受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社会投资的约束效应、财政非农支出的间接效应、农业各税冲销效应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2~2011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对我国房价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影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时滞效应;短期内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作用效果并无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但就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东部与西部地区仍以地方财政支出影响为主,而中部地区的情况却出现了逆转,土地出让收入对房价的刺激作用要显著大于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15.
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状差异为着眼点,从政策制度、实施强度、效果评价等三个层次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对2007-2011年全国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进程进行测度,认为农村低保相对水平优于城市,而绝对水平低于城市。最后,提出促进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持久性减税可能对地方财政造成动态冲击,合理施策有利于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为此,选取我国2010—2019年251个地级市数据,使用熵值法从财源结构、支出效益、治理目标和区域协调四个方面构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指标,系统考察持久性减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短期与长期动态效应。研究发现:持久性减税短期内不利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但从长期来看,将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短期内减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负向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财政自给率更高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更强的地级市更明显,因此要更加注意施策力度。  相似文献   

1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中国的实施已经10多年,在对这一领域的诸多讨论中,有一个问题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城市低保家庭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城市居民家庭潜在风险是什么?本文试图引进脆弱性作为贫困分析的总体框架,通过一个全国性调查样本的分析,来定量考察城市低保家庭整体性的贫困。实证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低保家庭脆弱性表现在:从业上的不利;由于收入和支出上的劣势导致的生存脆弱性;教育投入和子女营养的双重不足的发展脆弱性;城市低保家庭存在多种潜在风险;低保家庭父辈和子辈在收入、就业、职业和社会资本方面有很强的传递性。为此,本文还探讨了城市低保家庭长期贫困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加强低保家庭的分类管理和个案管理,开展长期性和临时救助计划,提供全面救助服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2年各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和1995~2013年省级层面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差分 GMM 和系统 GMM 模型,考量人口流出比例、老年人口抚养比、财政支出刚性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流出比例越高、老年人口抚养比越高,财政支出刚性越高,地方政府负债率越高。鉴此,应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改变以户籍为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财税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采用较为前沿的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1998~2011年我国25个省,283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一般预算支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会通过省区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及空间溢出机制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产生时空效应,即上一期和相邻省份的财政支出均会对本地区内部的经济增长差距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美国CRA法案的考核评价方法,提出完善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考核评价的相关建议: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数据的系统支持和共享机制;建立分区域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考核评价机制;根据被监管机构规模分类制定考核评价内容:增强对被监管对象考核评价的软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