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在当前经济社会诚信缺失的背景下,面对地方各类信用信息孤岛和信用信息征集不全等问题,建设地方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十分必要。从总体上设计地方公共联合征信系统架构,从信用数据库建设、信用信息采集和整合、信用信息发布和查询、信用评价等方面探讨公共联合征信系统的主要内容,提出联合征信系统实施的建议,从而为地方联合征信系统的建设提供较为完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是征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征信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有助于矫正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重复博弈机制,提高经济效率和优化信用资源配置。目前,我国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法律法规缺失、信用信息分散、标准化建设欠缺以及监管缺位等。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征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我们需要从加强立法、整合资源、制订技术标准、加强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等方面着手,建立科学的信用信息开放与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企业的失信行为集中表现在旅游合同交易上的信用缺失、服务质量方面的信用缺失、旅游购物方面的信用缺失、旅游资本信用与旅游促销信用方面的失信及旅游价格政策制定方面的信用缺失等。旅游企业行为失信现象的出现并非无缘无故,产权制度特征、市场因素的影响、旅游合同的不完全以及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强化对旅游企业信用行为的管理,积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以及信用评价体系无疑有着相当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信用评级业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但信用评级业本身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复杂性、公共性、规模递增性等信息困境,造成信用评级的监管困难、道德风险加大,使信用评级业成为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一。为了提高中国信用评级业的绩效,应采取提高信用评级的透明度、建立专业化的监管机构、培育自己的评级机构、改革收费制度、维持适当的行业竞争结构等有效措施来治理信息困境。  相似文献   

5.
以江西省为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中小企业自身缺陷明显、金融机构制度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信用信息服务的各参与方难以协调等。为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建设,应加快推出相关法规,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有效整合信贷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6.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征信体系的建设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需要建立一个发达的征信市场,让市场化的征信机构起主导作用。政府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推动政务信用信息的公开尤其是负面信息的公开,推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与信用信息共享,推动信息的应用,实现联合惩戒和推动完善信用法制体系等方面。市场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发展中国征信业市场、积极利用新技术条件发展新业态征信、推动征信机构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依法推进征信市场对外开放和加强征信业监管等方面。在征信业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借贷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从银行内部的信用缺失、企业拖欠银行贷款和逃废银行债务、商业信用筹资陷入误区和企业滥用商业信用等三方面分析了借贷市场中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然后从产权不清晰、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方面分析借贷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建立中国社会信用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解决农村信息不对称、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其建设模式存在工作机制的连续性缺陷、信用工具的市场性缺陷、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缺陷、信息采集与共享的制度性缺陷.农民合作社市场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农民合作社信用建设是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石.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在设计农民合作社信用建设方案时,应重点解决好信用主体培植、信用市场环境建设、信用工具创造、信用信息采集共享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者之间复杂的契约关系,从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视角分析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者之间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行为,揭示信用衍生产品在分离、管理信用风险过程中对交易者造成的一些影响。据此提出增强信用风险的分离与管理能力、大力培育信用风险接收机构和转出机构、强力约束信贷市场借款企业等对策,为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提供契约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公共信用信息开放面临着政府不能为征信产品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社会各系统缺乏对信用信息的价值认同,管理手段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今后,应通过利益补偿机制体现信用信息价值,选择恰当的信用信息公开形式,政府要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规范公共信息管理等,以促进公共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  相似文献   

11.
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支撑,而目前我国征信业尚未立法。因此,加强征信业立法研究,建立起能为我国征信市场规范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征信法律体系,是当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2.
完善的征信体系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信用缺失问题的重要举措。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征信体系,尤以美国最为发达。总结美国征信体系的征信法律体系健全、征信监管框架完备、运作机制市场化、信用评分模型先进等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模式:坚持公共征信模式,依托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完备的征信业监管框架,采用使用方付费的征信付费方式,采取适度垄断的发展方式并引入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对我国现行征信模式下的征信制度效用进行预测,得出:对失信农户过度的市场惩戒是现行农户征信制度绩效低下和农户贷款交易不足的主要原因;对正负信息全面征信为最优农户征信制度安排;在农村信贷市场,法律惩戒较市场惩戒更优。要充分发挥农户征信制度效用,需满足如下条件:继续强化法律惩戒手段,进一步加大诚信激励力度,尽快提高信用信息质量和信息共享的程度与范围。  相似文献   

14.
信用权立法的缺失及其信用法律体系的缺陷是导致目前中国失信行为泛滥的重要原因。信用权作为信用法律体系的重要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信用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征信立法以及对信息利用的监督,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尚未确立信用权。借鉴国外信用立法的先进经验,为我国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些思路。中国的信用法律体系建设必然以信用权的确立为起点,并以征信立法的完善以及对有关信用信息的应用的规制完善作为重点。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的建立必将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为法治国家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信贷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已严重阻碍了消费借贷的健康发展。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房价和车价的下降致使部分消费者“断供”,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和瑕疵,抵押物变现困难,消费贷款市场竞争不规范,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法规体系不完善等。为促进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消费信贷评价模型,逐步完善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体系、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以及消费贷款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16.
英国是单一私营征信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有100多年的私营征信体系实践经验,以完全商业化的征信市场来迎合各种征信需求。英国至今仍然致力于建设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全面的监管组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组织体系,确保征信行业在法律约束和市场监管下有序经营。英国模式可为我国推进征信行业发展和完善征信市场监管提供独特的范例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的演进过程中产生了普遍的“匿名交易”制度,而匿名交易的存在又与信用伦理发生了冲突。为了维护正常的信用秩序,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是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一个核心环节。基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在转轨的现实,应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模式的优势,坚持企业征信体系与个人征信体系的协调发展,推进信用法制建设与提升信用伦理道德水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从美国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公司、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有效的信用行业监管等方面,揭示现代征信业的发展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征信体系发展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开放、透明和公平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培育和鼓励市场化运作的征信企业的发展,强化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   

19.
当前,随着征信活动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征信内涵与外延的认识逐渐清晰,征信活动市场细分格局逐步明朗,金融征信渐趋成熟,监管征信体系悄然构建。然而,中国征信行业目前还存在着全国征信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市场结构与产业布局没有形成、法律法规全面性与应用指导性不够、商业征信步履蹒跚、市场发育尚未成熟等问题。今后,应制定征信法律体系规划,加快政府信息共享与开放,构建新型行政信用监管机制,打造自主经营的征信航母机构,并多层次、多角度地加强征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信用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市场化运作的各类信用服务公司、市场对信用产品的巨大需求。报告详细地介绍了此三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并对美国信用体系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