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罗勇  高爽 《工业技术经济》1900,38(12):41-50
本文将制造业细分为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引入泰尔指数和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作为产业结构优化衡量标准, 基于2004~ 2017年我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 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和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影响的计量模型, 进一步将地区分为东、 中、 西3个区域, 研究了区域差异。结果表明: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东部区域产业升级和西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促进作用, 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对东部区域产业升级有抑制作用, 对中、 西部区域产业升级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趋同已成为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特点.通过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产业分工专业化系数对珠江三角洲9个中心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珠三角制造业虽然结构相似程度较高,但已经出现产业分工协作的趋势,珠三角的产业同构实际上更多是区域内产品水平分工的表象,随着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未来珠三角产业将向着分工逐步深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   总被引:121,自引:2,他引:121  
本研究从产业经济和市场体制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各次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产生的原因 ,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过分夸大这一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需要重视的是由产业同构所反映出来的制度问题 ,即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问题。而这正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所在。进而以浙江为例 ,认为必须从长三角正在形成的广域产业集聚和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客观现实出发 ,在长三角次区域实行“趋同”的产业发展定位 ,进而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包括产业规模比率、区位熵等在内的主要产业识别指标体系,以2003~2012年我国31个地区的工业主要产业为研究样本,统计出各产业在地区之间的同构程度,进而研究了区域产业同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同构与产业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经过分类之后的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产业,其地区同构程度与其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并探讨了各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可以划分成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和落后区这样四大类型,进入本世纪以来四大类区域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均在逐年提高,但区域之间呈现出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发展思路与相关制度不完善、区域间经济与技术基础存在差异、产业生态化实施内容和路径上的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造成的差异等,区域产业生态化水平差异将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上述研究结论可为我国实施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刊提示: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变可以定义为: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需求、贸易、生产和要素使用结构的全面变化。当前对需求结构变化、投融资改革、全球竞争的不适应,以及企业改革滞后,区域产业不合理都成为产业结...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近代工业产生以来总共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呈现了特有的规律特征。作为区域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既有正面的积极效应,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以及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正在酝酿之中,未来的区域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跨国公司在华战略将因此面临诸多调整,这对于许多地区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本文考察了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市场战略、区域战略以及价值链体系的调整,分析这些调整对江苏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而对江苏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各项因素进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了解区域经济关系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区域间产业经贸利益得失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把握区域间各产业在区际经贸交流活动中相互获利水平的状况,从而可以为调整规划各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建立良好的区际经济关系服务。由于缺乏有效的研究工具,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区域经济的研究中一直未能确切地从实证角度出发来揭示我国区域间各产业在区际经贸交流中相互获益的情况。为了能切实揭示我国各区域在区际产业经贸交流中的这种利益分享状况,本文在我国首次研制了地区间投入产出联结模型,并通过这一模型的研制成果,从实证的角度全面分析和比较了区域间各产业在区际经贸交流活动中经贸利益得失的分配情形。  相似文献   

10.
网络经济环境下产业结构演进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的市场结构--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在信息产业中出现了,这种市场结构大大地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又对传统产业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演进。本文对网络经济环境下产业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物流产业的作用日益突出, 物流产业依托技术进步的调节效应, 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并且更能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本文截取我国 2005~2015 年的空间面板数据, 借助Durbin 模型, 将技术进步作为调节因素, 考察物流产业专业化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区域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不均衡, 在其作用下全国以及东、 中、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 除了东部地区外, 物流产业专业化对本省和临近省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呈现鲜明的杠杆效应, 尤其是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较显著; 技术进步具备了明显的调节作用, 其对东、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 中、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正向辐射效应明显大于其本地效应。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面临的转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当前存在的矛盾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路。作者认为,1986年初工业增长速度减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产业结构矛盾激化。这标志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在经历了初步工业化阶段、主层次均衡化阶段之后,正面临着转折,必须进入结构改造新阶段。下决心实施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和进一步均衡化改造,才是推动工业持续增长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借助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中心城市的出现、城市群的形成以及区域“圈层”经济形态演变的研究。本文将一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涉及的“微观主体”、“中观层面”和“宏观整体”融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并得出如下结论:一国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应在区域“圈层”经济内部实现产业企业的合理转移、分工和技术扩散来提升“圈层”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再通过产业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合理布局实现不同“圈层”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协同升级。并最终达到提升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差异逐渐扩大。本文认为引起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则是其主要原因。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分为9种类型,分析了每一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并指出产业结构的变动仍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SSA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以辽宁省作为参照研究区域,利用1998-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产业竞争能力正逐步增强,同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城市群中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同构化是目前国内各大经济区产业升级优化和彼此合作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对川渝合作区产业结构特征及结构相似性程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运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两地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对两地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基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因此深入研究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对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东北三省合并后23个工业产业2001~2014年的工业总产值数据,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以及β趋同系数多角度分析东北三省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从发展方向看,我国东北三省合并后23个工业产业相似系数最高的是辽宁和黑龙江省,最低的是吉林和黑龙江省,从专业化水平及总量和发展速度关系看,东北三省工业产业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形成了区域优势,但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低端的开采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还存在不同程度趋同,并提出东北三省工业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应当重点发展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等产业,避免产业间的低端雷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测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对于探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对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与布局政策以及确立产业发展方向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给出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同时,着重对第二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本文从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入手,把我国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比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经济规模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区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而在经济发展处于中游的中部地区,主要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不明显 。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碳排放约束视角出发,实证考察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差异性和产业智能化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机制。研究表明,产业智能化对缩小全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省域间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进一步考虑碳排放约束,发现碳排放约束正向调节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正向效应,西部地区由于自身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抑制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正向效应;最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两个子维度在产业智能化和区域经济差距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且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