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重庆市38个区县建立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各地区在整体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市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地区不均衡状况,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庆市应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各区域的区位优势谋求共同发展;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增加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第三、四类落后区域加大扶持力度,将区域差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跃升至全国经济发展第一梯队,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显现,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从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概况出发,分析了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差异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因素,以武汉市和恩施州为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武汉发展的显著性因素,第一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是决定恩施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促进湖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原地区是联结中国东西部与南北部经济发展的节点与纽带。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既有利于本地区的战略性发展,又可以促进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当前,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内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等诸多不协调现象。文章在分析当前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探究了影响中原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区域合作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张爽 《商业科技》2014,(19):147-147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非常多,但鲜有针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均指标(比如人均GDP)进行因素分析.本文通过构建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模型,对2000年与2009年广东省经济发展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流动不均衡,这一结果可以为我国协调区域均衡发展的工作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应当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解决区域经济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文章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简要阐述,提出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给予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通过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调控机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涛  时涛 《商展经济》2023,(7):142-144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因素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地理学以及经济学领域交叉研究的重点。探讨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及各县域为研究对象,搜集泰安市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各县域人口数据、普查年份的各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数据,分析2010—2020年泰安市及各县域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状况,探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区域均衡发展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寻求促进泰安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指标,对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区域差异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是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河南省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育各区域经济增长极;要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促进产业转移与整合,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由于区位因素、要素禀赋、历史性因素、制度性因素的存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原有资源枯竭、集聚效应消退、区位优势消失等严重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存在问题入手,尝试提出一些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以期各地在发展经济时能结合本地区特点,扬长避短、相互借鉴和学习,实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唯物史观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和战略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并就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上层建筑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期望通过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引入区域经济问题的分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并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占俄罗斯领土面积约1/3的西伯利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科技实力以及明显的地缘优势,然而该地区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俄西部发达地区,成为制约全俄经济均衡发展和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立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探讨该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俄联邦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为进一步深化我国与俄东部地区经贸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党的领导人历来重视区域发展问题,1949年以来,从区域不均衡发展、区域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的阶段性变化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以推动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必经的黄金路段。目前,河西走廊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文化传承创新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通过梳理党的历代领导人区域发展思想,分析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演变,据此,从促进区域合作、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探索河西走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近几年政府越来越重视工业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促进工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各地区在经济、基础设施、自然条件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等方法存在差异,所以工业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逐渐扩大,这就大大影响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探讨影响我国工业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因素,从而为我国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度量方法改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如何减少区域经济差异度量方法的主观性入手,初步探讨能更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区域经济差异度量方法.利用城市趋同的测定和城市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分析,探讨度量城市及城市群经济差异的方法.进一步从灵敏度分析、政策的冲击作用、多目标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差异度量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朱美美 《商》2012,(19):143-143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湖南省作为中部大省,在其市场以及政策作用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大幅发展,但是其内部经济发展仍不平衡。本文以湖南省14市州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发展状态为基本参照,探讨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的振兴和有效发展是推动我国社会良好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然而当前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均衡,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会导致社会发展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健全的财政政策体系,推动各个区域经济实现均衡发展。本文针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区域协调发展财政政策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回溯区域发展均衡和不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进行了梳理,指出协调发展的本质是效率和公平的结合,并通过以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的科技合作模型的分析,提出了通过区域科技合作实现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理论在中国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中国现实对区域差异发展理论作出比较与评述,分析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认为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从发散到收敛,从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虽几经变化,新兴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局面并未改变,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心",虽然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区域经济差距正在缩小,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旧存在。本文研究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同发展阶段,讨论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并且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各区域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但差距过大,则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造成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江苏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阶梯性和不平衡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江苏省整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复杂问题,因此,需要人们采用一个超越"纯经济学"的视角进行解决,而共生理论正是有效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工具。基于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研究切入点,在全面分析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基础上,应用共生理论剖析了各区域单元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实现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