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大幅上升,极大改变了农民行为方式和乡村治理格局。文章基于2022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使用扩展Probit回归、KHB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考察了互联网对不同类型农民的差别化效应。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可以促进农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且该结果具有很好的稳健性;互联网通过认知引导和社会资本提升来促进农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对于其他中介变量,环境认知和社会规范所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大;互联网对于普通农户分类行为的正向影响比干部户更强,对二兼农户的作用比一兼农户更大。因此,政府应重视互联网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借助互联网的宣传和影响,引导农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实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道路进程中,识别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作用,并从农户生计资源多元化配置视角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文章合并使用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构造衡量农户收入不平等程度的相对剥夺指数,采用面板Tobit模型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生计资源多元化配置视角考察其作用机制。结果 (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减缓农户的相对收入剥夺程度,进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上升1%,农户相对收入剥夺水平下降7.87%,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可信;(2)生计资源多元化是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机制,数字普惠金融缩差效应的11.85%可由该作用渠道来解释;(3)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缩减效应也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男性户主和45岁以下户主的农户、非农就业占比高和兼业化程度大的农户获得的数字普惠金融缩差“红利”更大。结论 作为新型金融供给方式,政府应大力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数字金融政策,鼓励农户生计资源多元化配置,多渠道应对风险提高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助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农业技术经济》2021,(8):105-118
本文对农村产业融合提高农户收入的机理进行分析,根据2019年入户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了产业融合与农户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可以使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提高收入,而且有利于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水平,减小与高收入水平农户之间的差距;产业融合引致的人力资本提升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过程中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但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并不会因为受教育程度或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变而有效缩小与处于高收入水平农户收入差距,但技能培训能有效缩小处在中等及以上收入水平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相比于传统农业,从事现代农业会显著促进处在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提高。本文建议根据异质性农村所具备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特点,因地制宜合理有效的进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户增收、农民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互联网采购和互联网销售参与两个方面表征互联网使用,依据陕西、宁夏和山东831户创业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探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绩效水平的影响效应,并采用Fields分解法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绩效差距的作用方向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参与互联网采购和互联网销售均显著提升了其创业绩效。基于反事实假设,参与互联网采购和互联网销售农户若未使用互联网采购及互联网销售,其创业绩效分别下降12.79%和4.54%;未参与互联网采购和互联网销售农户若使用互联网采购和互联网销售,其创业绩效分别提升44.15%和14.19%,即参与互联网采购对农户创业绩效水平的正向影响大于参与互联网销售的正向作用。研究进一步证实,互联网使用扩大了农户创业绩效差距,参与互联网采购和互联网销售对农户创业绩效差距的贡献率分别为5.51%和3.94%,即参与互联网采购对农户创业绩效差距的贡献率大于参与互联网销售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5.
根据辽宁省5个县3年农户数据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结果,判断出调查区农户收入差距在加大。文章运用Shapley值计算调查区农户收入结构对收入不平等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造成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非农工作以及农民的教育水平,林改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农户造林或是转出行为起作用的结果,林改为农户创造了较为公平的多样的收入渠道。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呈现扩大态势,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农村家庭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利用2012~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农村收入差距对农户创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发现,农村收入差距的扩大显著降低了农户创业的概率,基尼系数每提高0.1单位,农户创业的概率下降1.45%,这一数值约为农村地区创业比例的21%,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通过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滞后效应和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仍然稳健。研究还发现,农村收入差距的扩大显著降低了农户创业的参与人数、经营规模、经营绩效和新创企业的概率,并显著提高了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增加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和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概率。机制分析发现,农村收入差距的扩大提升了农户面临流动性约束的概率并降低了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抑制了农户创业。此外,异质性分析还发现,农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低教育水平、中低收入阶层和中西部地区家庭产生了更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为全面认识农村创业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视角,对更好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的贯彻实施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出发,基于农户行为的微观层面,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并利用湖北省628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居民村域环境治理的参与度总体不高。家庭主要劳动力在村时间越长,则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概率越高,即劳动力外流抑制了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此外,从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发现,家庭主要劳动力在村时间越长,则农户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越高,对农村环境改善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环境效益感知越强,且家庭劳动力对提升在村影响力的迫切性也越强,这进一步会促使农户积极参与村域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考察信息能力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生态认知对信息能力影响生态耕种采纳行为的中介作用,并检测农业收入占比对生态认知影响农户生态耕种行为采纳的调节效应。研究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方法。研究结果:(1)信息能力对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施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农膜回收行为的影响不显著。(2)生态认知在信息能力影响有机肥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和中高收入农户组的测土配方施肥过程中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而对低收入农户组的农膜回收行为有显著的负向中介作用。(3)农业收入占比在生态认知影响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和农膜回收行为过程中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影响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过程中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提高农户信息能力,利用信息化带动生态农业发展;加强农村生态耕种的宣传教育,提升农户生态认知;重视农业收入水平的提高,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农户有效参与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农户和地方政府的完全信息动态合作博弈模型,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对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农户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水平在<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且回归系数为正;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地块面积以及地块数量等4个因素中仅有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表现出对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以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对农户参与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在1%的显著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参与程度;农村是否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和地方政府部门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的程度等因素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个因素均以1%的显著水平通过检验,说明成立农村合作组织能有效促进农户参与规划设计阶段的程度.[结论]农户参与农地整治规划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与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村庄是否成立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地方政府部门是否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寻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农户有效参与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农户和地方政府的完全信息动态合作博弈模型,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对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农户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水平在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且回归系数为正;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地块面积以及地块数量等4个因素中仅有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表现出对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以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对农户参与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在1%的显著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参与程度;农村是否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和地方政府部门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的程度等因素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个因素均以1%的显著水平通过检验,说明成立农村合作组织能有效促进农户参与规划设计阶段的程度。[结论]农户参与农地整治规划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与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村庄是否成立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地方政府部门是否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户作为土地流转的主要参与人,其意愿与决策是土地流转的主要依据,因此,研究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对解决农地流转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江苏省典型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在农地流转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农地流转行为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与产权状况、参与主体状况;其中,人均承包地面积、人均非农收入、家庭农业人口数和受教育程度是主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7年对甘肃省15个贫困村1735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户家庭生活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有助于提高农户家庭的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特别有助于降低教育成本,增加农户家庭教育支出;互联网使用对贫困户消费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大于非贫困户,从而有助于缩小农村内部差距;互联网使用有助于降低西部贫困地区农户的交易成本,拓宽消费渠道,优化市场环境。因此,提高西部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贯彻落实"互联网+农村"的相关政策,普及互联网使用,是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是保障农村农地生产运作的重要屏障。"个体参与"模式下的农户经营响应决定着农田防护林建设成效,生态效益是否持续性产出取决于农户的经营行为。文章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利用新疆1106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构建农户农田防护林经营行为响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农田防护林经营行为响应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农田防护林经营行为响应遵循着计划行为理论"认知-意愿-行为"的逻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3个变量构成了农户认知,对行为意愿产生正向显著影响;(2)农户行为意愿受行为态度的影响程度最大,主观规范影响次之,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最小;(3)农户行为受认知的影响不显著,行为意愿在农户认知与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4)外部环境中的组织支持在农户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组织的支持力度成为农户参与经营的关注性因素;(5)农户的生态认知水平对其经营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邻里亲友的良性示范以及自身拥有充足的能力等因素有助于其响应农田防护林经营。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政府应当宣传号召农户参与农田防护林经营,提升个体生态认知水平,树立典型模范与优化政策环境来规制农户经营行为;设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培育农户营林技能以及发展复合型林产业来推进农户响应农田防护林经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方法 文章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利用甘肃省348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1)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行为意愿模型中,农户家庭禀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次之,交易费用和主观规范的影响力最小。(2)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的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参与行为。(3)感知绩效对小农户行为态度的影响强于感知风险;小农户对同伴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对上级政府和村集体的信任度;缔约条件对小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更有效,农户较为重视进入门槛高低;劳动力数量、农户受教育水平以及对收购产品中介的熟悉程度对小农户行为意愿均具有重要影响。(4)多群组分析得出不同类型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禀赋对自给型、兼业型和退出型农户的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发展型农户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变量对不同类型小农户参与意愿与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些变量在不同类型农户参与现代农业意愿与行为路径中具有调节效应。结论 要加强现代农业宣传力度,改善农户行为态度;积极营造社会氛围,发挥周围人群的示范效应;提供技术、资金以及市场信息支持,增强农户对现代农业的掌控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设计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借助地位关注理论解释收入差距对农户消费的作用机制,然后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2010~2014年调查数据构建平衡短面板做差分回归,通过区分当前和潜在社会资本,研究社会资本在收入差距影响农户消费中的作用。本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不论是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还是城乡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扩大均会显著挤压农户消费;(2)当前社会资本可能缓解城乡收入差距而非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户消费的挤压,引入地位性消费后仍然如此;(3)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农户积累潜在社会资本的必要性较高,农户消费受收入差距的挤压更为明显,地位性消费占比更高,从而改变农户消费结构。因此,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刺激居民消费,降低潜在社会资本存在的必要性有助于降低地位性消费,优化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6.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促进生态宜居和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调动农户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至关重要。而农村生活垃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方面和内容。因此,文章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为例,基于2021年CLES数据,采用Orderd Probit模型,通过中介效应,研究不同类型的群体规范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非正式规范中村规民约、邻里效应和名誉约束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正式规范中宣传教育、奖惩措施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显著;(2)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存在家庭收入水平和性别异质性;(3)环境认知在群体规范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据此,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性别的农户群体实行适宜的规范措施,以提高农户的生态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7.
由于其居住环境、社会发育程度等的特殊性,西南边疆民族村的农户行为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农户,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基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3个县(市)、223个村、2280户农户收入的微观数据,使用两水平农户收入函数模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结果发现,在农户资本要素禀赋中,农户生产性资本、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动力是否接受过培训对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户劳动力数量对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在农户生产经营结构中,种植结构对收入具有显著影响,而农户是否兼业及非农就业对收入的影响不显著;村庄的外部环境对农户收入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自觉行为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文章以农户的政策认知作为中介变量,信息获取能力为调节变量,探究收入质量对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作用路径。[方法]基于湖北省654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熵值法和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检验方法探讨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1)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比于收入质量较低的农户,拥有高水平收入质量的农户更加自觉地采纳秸秆还田技术;(2)在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影响过程中,政策认知发挥着正向中介作用,信息获取能力正向调节收入质量通过政策认知影响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间接效应。[结论]政府应该多措并举,促进农户收入水平高质量增长;强化政策宣传教育,提升农户生态环保认知;扩宽农户信息获取渠道,提高信息整合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快实现农民富和农村美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化肥长期过量低效利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严重威胁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农户实施减量化、有机化、精准化的绿色施肥行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方法 文章基于绿色农业建设先行区陕北宝塔区苹果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绿色施肥行为的关联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农户测土配方施肥行为与化肥减量化行为、有机肥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关联效应,农户化肥减量化行为与有机肥使用行为间关联效应不显著。(2)影响农户不同绿色施肥行为的因素具有异质性,农户化肥减量化行为主要受果园收入占比、社会技术培训、智能手机使用、政府技术支持、政策补贴的影响,农户有机肥使用行为主要受户主年龄、经营规模、果园收入占比、技术等级、合作社参与、智能手机使用、环境压力的影响,农户测土配方施肥行为主要受果园收入占比、政府技术支持、政策补贴的影响。结论 在绿色施肥推广普及过程中必须重视不同绿色施肥技术间的关联,优化绿色施肥技术推广机制,强化其互动互补功能;应依据绿色施肥行为影响因素的共性与异质性制定具体政策,推进农业由粗放化肥投入增长向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20.
解决好农户收入差距问题,是新时代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匹配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方法,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缓解了农户收入差距,此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理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涓滴效应”缩小了农户间的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差距,但是,由于“门槛效应”扩大了农户间的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均能缓解农户收入差距;数字信贷在缩小农户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的作用最大;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缩小西部地区的农户收入差距,但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