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促进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是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文章采用改进的赫芬达尔指数法测算2005~2015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融合度,发现2005~2011年林业产业融合度持续上升,2011~2015年基本保持稳定,产业融合水平较高,并从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角度出发,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政府管制等方面选取了10个影响林业产业融合度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级技术人员比重、森林公园数量及其投入资金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对林业产业融合度的影响较大,并根据结果提出了提升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融合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取泰尔指数作为衡量指标对我国31个省区2013—2018年期间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就产业结构优化对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对地区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此提出了提高林业产业技术投入、强化林业产业间衔接与加强林业产业合理化监测和引导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熵权TOPSIS法分别测度了2011—2020年省际数字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采用耦合协调函数测算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选取工具变量与更换估计方法的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升级和促进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两方面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基于以上结论,提出深度利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数字平台来激发城乡产业资源潜力并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定量分析安徽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和耦合态势,并结合区域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两系统相互影响模式。[方法]文章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从全省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结果](1) 2005—2020年全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指数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农业经济系统表现为逐年增加,农业生态系统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一级指标中仅生态压力指数表现为下降趋势,生态条件、产业发展、产业效益3指标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耦合度由中度耦合向极度耦合发展,协调度从低度协调向中度协调过渡。协调类型则从农业经济系统极度滞后向农业生态系统严重滞后转变。(2) 2005—2020年各地级市农业生态系统综合指数年际变化较小,且区域差异小;农业经济系统年际变化大,且区域差异明显;区域耦合类型,2010年以前大部分区域处于农业经济滞后阶段,2011—2020年全区域农业经济滞后类型相对减少,滞后程度减低,农业生态滞后类型开始加重;其中,经济滞后类型主要集中在安徽西部的六安市、阜阳市、淮北市和亳州市,生态滞后类型主要集中在安徽南部和东部,包括黄山...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文章以中国30个省份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用熵值法测算了数字经济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回归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间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线性影响,影响程度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因此,应加大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各地区资源要素的配置和联动,加快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江苏省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为了解江苏省各地绿色食品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16—2020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测度江苏省各市的绿色食品产业集聚水平,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江苏省绿色食品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具有空间异质性。苏北的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形势较好,发展潜力也较大;苏中的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实力较强,但是发展速度有所减缓;苏南的绿色食品产业集聚潜力较大。(2)技术优势、市场需求、人力资本和产业规模对江苏省绿色食品产业集聚有积极正向的作用,自然条件对江苏省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呈现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问题已日益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任务,其核心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基于2000—2010年江苏省13个市的统计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江苏省13个市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时间序列发展情况,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江苏省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横向纵向分析,并重点分析了2001年、2005年和2010年江苏省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同时借助空间相关性分析中的Moran指数研究了江苏省13个市水资源效率在空间上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年江苏省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呈倒U形发展趋势,11年来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衰退趋势,13个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明显。对此,江苏省各市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下,中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推动乡村发展,为中国实现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与农业大省,论证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影响方面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测算了2011—2020年山东省16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并采用同期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建立相应的面板模型和门槛模型。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确实可以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在不同的互联网接入水平下,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会有所变化,当互联网接入水平达到特定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会有小幅下降。  相似文献   

9.
张瀚丹  李娅 《林业经济》2023,(11):50-72
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关键力量。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比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2011-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为11.16%,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仅为3.05%。二者相互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也较高。(2)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从2011年的0.32提高到2021年的0.46,且在空间上存在“从北到南,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地区异质性,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存在正向溢出效应。相对发展类型由数字经济滞后型向林业高质量发展滞后型转变。(3)低水平的林业经济增长、数字产业化、数字创新发展是阻碍两大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系统把握了我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现状、地区差异及空间相关性,建立了数字经济系统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系统的耦合作用机制,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二者的耦合机理与评价维度。基于研究结论,得出政策启示:应大力提升数字经济与林...  相似文献   

10.
收集中国西部12省(区、市)2009—2020年的统计面板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从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就业拉动、智力帮扶等4个维度,建立林业生态扶贫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研究林业生态扶贫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林业生态扶贫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当林业生态扶贫变化1%时,将带动农民收入提高1.92%,且存在长期效应;林业产业结构在林业生态扶贫对农民收入影响中具有显著调节效应。为了林业生态扶贫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生态补偿机制、协调“政府主导”和“市场活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重底线模式,运用组合赋权法构建包含环境责任指标的较完整的林业上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以40家林业上市企业2016—2021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对比分析经济、社会、环境三种责任的履行情况。结果显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整体水平偏低,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基于三重底线模式的评价体系指标间界限相对清晰,运用组合赋权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一赋权法的局限性和错误率,因此,能有效助力企业履行相关责任,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区位熵和产业集聚指数两个指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黑龙江省的林业产业集聚程度和发展动态进行测度。研究显示2009~2013年间,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的专业水平始终略高于全国,但近几年林业产业向黑龙江省集聚动态不明显。依据研究提出明确宏观调控的大方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技术水平;重视品牌的建立与扩大;延长产业链条;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对江苏省工业内部不同行业用地集约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主要工业行业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指标反映的行业间差距明显(;2)江苏省的土地投入和产出水平均低于上海,具有提升空间(;3)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为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结论:将工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能够实现产业的优化调整与布局,有利于发挥地区产业比较优势,促进江苏生态大省的建设,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林业产业关联和结构升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市投入产出表和北京市林业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产业关联指标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Moore结构变化值法,分析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北京市三大产业与林业产业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北京市林业产业停留在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2007—2016年,北京市林业三大产业发生较大的结构性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渐趋于稳定。针对北京市林业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应当继续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林下经济;其次要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有必要加大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三、一、二"转变;最后要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增强林业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省级层面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文章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与东北与西部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在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效率关系之间存在正向的调节效应与单一门槛效应。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加速缩小“数字鸿沟”、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与监管体系,以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马克思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为基础,从融合的基础设施条件、融合发展的主体和环境以及融合发展的过程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的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1-2020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层次分析法与CRITIC权重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测算与分解、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分析等方法,对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的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空演化以及空间关联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逐步提升,但整体水平较低;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在四大经济区域和三大粮食功能区存在明显差异;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的基础设施条件、融合发展的过程、融合发展的主体和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递减,且融合发展的过程维度的指数值增速最大;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区域总体差异存在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区域内大部分省份之间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但极化现象明显减弱;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该特征仅在东...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渠道机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业竞争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降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因企业产权性质、代理成本、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数字经济也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持有价值。据此,提出加大数字基础建设投资,“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依据2003~2015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区位商法和产业集聚指数法,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测度了云南省林产业的集群水平。测度结果表明:整体上云南省已经形成了林业产业集群的态势,但林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还存在集群水平不稳定、各亚类产业集群水平不均衡、集群产业层次较低、各地区集群水平集群化差异较大等问题。最后,针对林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提升云南林业产业集群水平,增强林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运用熵权法、SBM-Undesirable窗式分析法评估了2005—2016年江苏省农地集约与规模经营特征及其环境效率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农地经营综合指数、集约度与规模度呈稳步增加的态势,综合指数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环境效率先降低后逐步上升,各投入指标与农业面源污染标排放量的缩减潜势总体呈"凸"字形特征,宿迁市、连云港市与淮安市是农业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总量控制的重点区域;将江苏省13个地级市划分为4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研究成果可为江苏省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改善农区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以安阳为例,构建安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和TOPSIS法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安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和绩效指数均逐年增长。TOPSIS评价值在2016—2020年逐年增加,表明安阳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安阳仍需创新措施,包括拓延产业链、开发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