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要素市场扭曲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分析,以期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要素市场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严重扭曲的事实,利用1997—2018年中国28个省( 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结果 中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度比较高,同时呈现显著地区差异;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技术进步驱动为主,大多数省份的技术效率不高,同时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不平衡特点;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论 考虑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当前不断深化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所引发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加大涉农政策调整,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金融资源投入,逐步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张馨 《山西农经》2022,(3):187-189
我国是农业大国,即使在工业化建设已取得新成果的今天,农业仍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农民群体增收提供了稳定的渠道。虽然国家对农业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农业发展不先进、不精细等问题。文章从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从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结论方面,阐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促进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出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数据包络模型测算2013-2018年我国31个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剖析其时空分布演进特征,在测算结果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2013-2018年全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明显;本省农业科技创新显著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其辐射作用阻碍了周边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结果对于深化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提升农业科技教育水平、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代表性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基于广东省2011—2020年市级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协调发展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结构异质性、区域异质性和网络覆盖异质性,即在覆盖广度、欠发达地区和网络覆盖低水平地区更明显;(3)资本要素资源提升效应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因此,须持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以提升省际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断凸显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着力培育欠发达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增长极,全面构建金融线上服务平台,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发挥资本要素资源提升效应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以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狭义的农户兼业化出发,基于生产要素投入变化的视角,系统归纳了农户兼业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DEA-Tobit两阶段法构建面板Tobit模型,就农户兼业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总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化不仅会直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而且还会通过土地中介效应间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从影响效果看,农户兼业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显著为负,土地中介效应和资本中介效应为正,但资本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农户兼业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影响主要通过土地中介效应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由于农业的特殊属性,许多金融机构面对农户或农业企业始终存在惜贷少贷的心态,导致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资金缺口。因此,本文立足于普惠金融的视角,对现代农业融资模式的创新发展路径展开讨论。通过对普惠金融与现代农业相关理论的梳理可以发现,普惠金融有助于创造现代农业价值,提高现代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现代农业抵风险能力,因此能够有效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基于普惠金融视角,提出了现代农业融资模式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测算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38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其次运用fsQCA分析方法,探究5个前因条件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结果 (1)显示自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持续性,技术进步呈现退化趋势,但效率改善明显,技术进步与效率内部出现波动性特征,且增长驱动模式具有地域性特性。(2)长江经济带具有2条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H1:财政支持—信息对称—结构合理驱动型,H2:财政支持—交通便捷驱动型,同时明确3条非提升路径。结论 提出增强财政支农力度,重视农业劳动力外流现象,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政策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2—2016年27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粮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各地级市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揭示农业服务业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与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农业服务业占比升高有利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农业服务业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非线性的影响,即随着人均种植规模的扩大,农业服务业占比提高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逐渐递增的特点;农业服务业发展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技术效率途径实现,技术进步途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SBM-GML指数法测算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6—2020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能够产生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够提升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经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以人均土地规模为门槛变量,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够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单一门槛效应,跨越门槛值后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加强各地区间的农业交流并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底色。在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基于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金融的数字经济是否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促进作用?其影响效果和路径值得进一步探讨。文章从绿色技术创新视角出发,基于2011—2019年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技术创新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和绿色技术创新均能够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使用工具变量与双重差分DID后,结论依旧成立。(2)绿色技术创新存在单一门槛值,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驱动显著增强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3)绿色技术创新作为数字经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存在中介效应,且高强度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更优。(4)区分城市规模来看,数字经济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仅促进了大型、中型、小型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因此,推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需要全方位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构建绿色创新研发体系,根据城市特点合理规划我国城市绿色转型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农垦已经成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我国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态势、区域差异及主要限制因素,提出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策建议。[方法]采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利用全国30个垦区投入产出数据,评价分析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平均值为1.104,技术进步变化平均值为1.160,技术效率变化平均值为0.953;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快的区域为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和新疆地区,增长相对较慢的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西南喀斯特地区和东南山地丘陵区等。[结论]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是其主要抑制因素,农垦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而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仍然相对较粗放;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将全国垦区划分为高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低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和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4种类型。建议通过完善农垦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建立农垦现代企业用人制度和新型垦农关系、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推进农垦农业经营管理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2.
冀子萱 《山西农经》2023,(6):186-188+192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工作。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都离不开数字普惠金融下农业价值链的完善。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下,农业价值链作为农业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领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章从农业发展的研究背景和影响因素出发,分析和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价值链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针对性策略,确保我国农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2005—2017年31个省域的平衡面板数据,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能否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方法 文章以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为准实验,使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 (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2)该政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农业绿色技术效率的提升上。(3)该政策对低分位点、东部及西部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提升高分位点和中部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均会产生显著正影响。(4)该政策能够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和种植结构调整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影响。结论 在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政策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强化其在节约农业用水、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等方面的作用,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组合拳”,实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从经济基础、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等4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基于2001—2021年的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我国285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动态面板平滑转移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 (1)样本期间,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呈增长趋势。(2)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3)新型城镇化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规模以及不同粮食功能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结论 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要想在推动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必须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扶持力度等多个方面同时入手。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时期,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掌握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河北省农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熵值法测算河北省农业产业链综合发展水平,分析了河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河北省农业产业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还处于较低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应重点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综合发展之间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趋势。据此,提出加快优化布局数字普惠金融、延伸拓展产业链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构建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字农业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由于触达范围有限、效率低、普惠性不足等缺点的存在,已无法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崭新的金融业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可以降低服务成本、触达更多农村客户,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无抵押品问题,有效解决数字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此外,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模式、基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模式和基于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综合模式等一系列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模式的出现,在助力纾解数字农业融资困境同时也助推了数字农业的高效发展。为了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数字农业发展,文章提出应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1999-2006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通过Malmqujst指数的分解,分析了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动力.结果表明,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使河南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用不明显.通过分析,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针对河南农业主产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提出了应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以提高规模效率,最终促进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切实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2001—2019年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情况,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贡献,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部分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得以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和影响路径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初期主要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升来推动生产效率增长,后续则表现为规模效应和专业化效应的共同影响。结论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未来应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适度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使用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中国农业TFP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下降是阻碍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效率普遍恶化,而技术进步增长速度显著;农业金融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TFP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农业TFP则产生了阻碍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则对农业TFP产生的正效应不显著。[结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省份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剖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化和现代化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1998—2018年中国省域农业发展数据,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 (1)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2)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财政支农、工业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 应把握省域农业空间关联规律,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并从财政支持、城镇化、工业化、自然灾害和农业开放水平等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