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内蒙古农牧业全面升级、农村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当前,乡村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乡村产业羸弱、乡村治理弱化、乡土文化衰落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重要因素.实现内蒙古乡村振兴要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加快改革创新,加强统筹设计,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汇聚全社会各类要素,共同支撑乡村振兴和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时期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与减贫治理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志雄  王瑜 《改革》2021,(11):62-70
立足于中国"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乡村基层治理需适应全面脱贫后的减贫治理新要求,及时形成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治理支撑.伴随减贫目标和任务的变化,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在支撑常态化减贫方面存在短板制约,集中表现为脱贫地区的乡村治理资源匮乏、组织力量薄弱、公共资源瞄准偏差等问题."十四五"时期,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对常态化减贫和乡村振兴的治理承载力,实现乡村基层由"代理"向主体性"治理"的跃迁,应激活内源性的多种治理资源,提升乡村资源与国家资源下乡的合力;创新乡村基层治理模式,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组织融合优化组织效能;善用信息化治理手段,克服信息不对称引致的治理资源耗散问题.  相似文献   

3.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牧区一切问题的前提.在总结"十三五"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十四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马英 《走向世界》2021,(1):44-47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贫困村变成富裕村,脱贫攻坚战不但让贫困村拔掉了穷根,也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山东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5.
双宝 《北方经济》2018,(6):28-30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总要求中,"治理有效"不是为经济振兴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乡村建设的基础保障.人口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区域结构的深刻变动,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弱化"区域",突出"产业"。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多元、村庄靓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重要途径。基于新时代下肥西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瓶颈,从以点带面全域融合、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挖掘特色亮点增加吸引力等方面提出肥西县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从而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7.
"村霸"现象的出现是我国传统乡村治理失灵的重要体现.本文从社会文化与制度设计角度对"村霸"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两方面提出对策:一是宏观制度体系与结构方面,如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制度的完善以及新型乡村治理结构的建立.二是对于"村霸"与宗族恶势力的打击与综合治理,不仅要多部门参与,还要坚持群众路线、长效治理.  相似文献   

8.
新发展理念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点.然而,当前一些地方乡村产业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特色产业不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融合程度不深等诸多问题.因此,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思考出路,才能保障农业农村发展沿着高质量、可持续之路前行.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社区体育的发展与治理是通过解决乡村社区体育面临的问题,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动态过程.要全面深入分析和理解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社区体育发展与治理的实现,就不得不深入分析研究其内隐的社会体育情绪.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全面升级,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开拓投融资渠道,使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文章通过对贵州省G县农商银行"黔农村村通"现状进行调查,对适应农村所需、农民所求,为农商银行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究,并提出党建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迈出新步伐,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模式不断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东北现象"是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工业出现的"东北现象"而言的.面对国际农产品竞争,东北玉米、大豆等农产品近来大量积压,逐步丢掉了市场份额,经济界人士称之为"新东北现象"."新东北现象"是我国农业结构、管理体制和农产品质量等领域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为从根本上改变"新东北现象",必须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广农业科技,加快农业信息化,成立专业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突破城镇管理困境,提升城镇综合治理水平,都兰县结合县域实际,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综合借鉴先进经验,创新优化管理模式,按照"全覆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思路,积极构建"1325"治理框架,全面推行"街长制"治理体系,全力打造城镇精细化治理"新样板",着力推动城镇美化、绿化、亮化、文化.本文对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全面推行"街长制"的具体实践进行阶段总结和客观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构建城镇精细化治理的相关经验启示,为高原地区城镇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拥有多样性、差异化经济生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我国产业发展工业强基工程和制造强国建设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今,江苏省中小企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专精特新"更是江苏省中小企业的重要特色.文章对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问题所在:欠缺专业的管理模式;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缺少充足的资金来源、全面信息...  相似文献   

14.
张晶 《北方经济》2021,(2):53-55
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是关键.吉林省抓住新动能这个牛鼻子,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为吉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活力.如何更好的培育新动能,应继续采取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做大做强"新基建"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吉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董志勇  李成明 《改革》2021,(10):1-11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稳定器和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后,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更是提到了新的高度.现阶段,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主要表现为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应用基础研究服务能力弱、数字化转型面临"数字鸿沟"、创新生态体系中主体间协作活力不足.未来我国应重点从体制机制、基础投入、营商环境和数字赋能四方面着力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要强化政策支持,夯实创新发展制度保障;强化平台建设,形成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强化产权保护,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强化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企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6.
《发展》2020,(1):26-26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空间和基础。"十三五"期间,卓尼把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突出"本土化、特色化、民族化",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使乡村旅游成为全县旅游产业的新业态和群众增收的支撑点,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宁波文艺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总目标,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努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参与村容村貌改造升级描绘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曾经的乡村在艺术家笔下炊烟袅袅、牧笛悠扬,  相似文献   

18.
徐宁  黄跃昊 《科技和产业》2021,21(3):131-134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是解决好中国乡村"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缩小西北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差距,促进西北地区城市与乡村均衡协调发展的前提.以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产业发展为例,运用实地调研法、类比法、文献查阅等方法,以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背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前提基础,探究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乡村产业多元蓬勃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落实十九大精神,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总结部分省区和张掖市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路径是: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和服务机制;构建常抓不懈的农村党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乡镇政权建设与创新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按照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20.
<正>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对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发展、保障农民权益、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海曙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增区域多为农村区域,健全和深化"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民心所向,意义重大。海曙区应以"更快一步、更进一步"的责任担当,凝心聚力构建"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积极顺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区域发展的新态势和农村群众的新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