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识赖大益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是一个非常“地道”的“农民形象”,一是“形似”:一副削瘦的身板,黛黑的面庞,两眼炯炯有神,身板儿非常硬朗;二是“神似”,平时话语不多,对大多事总是少说多干或先干再说,做人做事刚毅沉稳,平日里也像大多数中国农民一样爱抽点“黄烟”。  相似文献   

2.
“吃”与“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人曰:“民以食为天”,实际就是民以“吃”为天。“吃”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不论做任何工作,干任何事业的人都要吃饭。“亏”本文专指“亏损”,即是经济的支出超过收入。在现实生活中,“吃’与“亏”却往往连在一起,吃公款,亏利润。当前,在一些企业的亏损中,部分因素来源于“吃”。吃的频率高,吃的名目多,吃的数额大。请来吃、敲着吃、邀约吃、拖欠吃、变通吃、骗着吃,或业务往来,或人情事故,三天一小吃,五天一大吃,吃得自己颠三倒四,吃得群众怨声四起。中央虽三令五申,公款吃喝仍屡禁…  相似文献   

3.
吴思 《中国改革》2005,(3):29-31
香港嘉利来案的起点,是两个较小的主体斗法:一方是香港嘉利来公司,这个主体很单纯,他们价值十来亿人民币的股权被人家剥夺了。但抢他们的是谁?这一方就不那么容易说清楚。嘉利来的总裁穆军把对手称为“一伙人”,这“一伙人”到底是谁?穆军提到了原北京市经贸委(现商务局)和北京市工商局的“个别公务员”,以及北京市二商集团参与该项目的两个负责人。  相似文献   

4.
杨德祥,是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埠里信用社主任,农民称他为财神爷,每年经他手发放的贷款就达好几百万。因此,他很吃香,成了一些单位、个体经商户竞相追逐的目标,人们都想方设法与他套近乎,送礼、请吃、塞红包。在这被一些人认为“肥缺”的岗位上,他的黑眼珠能见得白银子吗? 去年3月的一天,有一个单位从信用社借了3万元贷款,手续办妥后,那单位为了表示谢意,用一个口袋装了半袋酒送给杨德祥,他坚辞不收。送礼人“开导”说:“现在收烟收酒很正常,没事。”杨德祥就是“不开窍”。7月份,一位熟人借了2万  相似文献   

5.
中央发出"八项规定"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号召以来,从大环境上看,公款吃喝、奢侈浪费之风已有明显改善。但从小范围上看,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对中央规定却视若无睹,仍在顶风作案,只不过是吃喝地点的选择、报账方式等比过去变得更隐蔽而已。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有效遏制公款吃喝,对一些苗头性问题,还必须注意"四防":一防"由明转暗"。  相似文献   

6.
在2004年淳安县人民政府表彰的“林业先进大户”的名单中,有一位名字叫方注钢,是临岐镇先丰村人。就是他创办了“淳安千岛湖大自然贸易商行”,并建有180亩无公害山核桃基地,兴办了1家炒货厂,注册了“常香果”牌山核桃商标,走出了一条发展山核桃产业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而当今也有那么一些人,则把“拖”看作了一门学问,以此作为应付一切工作的“上上策”。凡事先“拖”再说。只要稍加留意,这种不良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便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的身边。有的人对待日常工作是“拖”;贯彻党的方针路线也是“拖”;对待麻烦棘手的事还是“拖”;自然对待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有待解决的困难就更是大“拖”而特“拖”了!为何对这个“拖”字这般“情有独钟”呢?原来在于“拖”有它无穷的“妙处”!其一,“拖”可以巧妙地应付上级。在善“拖”者的眼中,对于上级要求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8.
“数字先空着’这是一些秘书写总结、汇报时常听到的一句交代话。即便不用交代,许多秘书写材料时也有这个习惯。 数字为何先空着?一是数字还没有统计出来,得空着;二是数字已出来了,但应如何上报还拿不准,有待“研究”确定。若是前者,倒无可厚非;若是后者,就值得议一议了。  相似文献   

9.
控制经费支出,各单位财务部门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常用方法可归纳如下:1.管住“一张嘴”。就是管住公款吃喝消费风,现在已经到了非综合治理不可的地步。党中央三令五申强调廉洁问题,可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招...  相似文献   

10.
时下有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一些信用社同志每天无所事事,忙于一些客户来往应酬,真正深入实际工作的时间实在太少。或整日一张报纸一杯茶,悠闲办公桌;或餐餐脸红脖子赤,应酬饭桌;或白天黑夜颠倒,迷恋扑克麻将桌。显而易见,如此“桌风”于农村信用社的形象无益,离“三农”服务宗旨的要求相距甚远。沉醉于“桌风”虽然有客观原因,如工作难度大,面对农村千家万户等,但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所致。他们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公仆意识淡薄,群众观念不强,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游戏人生。若此风日盛,必将影响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  相似文献   

11.
近日,股市上刮起一轮“土地流转概念股”炒作之风,诸如海南橡胶、北大荒、亚盛集团、罗牛山等一些拥有农地资源的股票,其股价表现十分抢眼,不免让人错愕与不解。  相似文献   

12.
益都镇推出“防腐”新举措各单位名目繁多的"小金库"是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如何杜绝这笔资金管理失控带来的危害呢?山东省青州市益都镇对有收入的科室实行预算外资金代管的办法,克服了过去多发补助、多领福利、用公款吃喝送礼等向来不受财政约束和监督的现象。这个镇...  相似文献   

13.
农产品价格下跌 ,使农民增收减缓 ,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下降。为了缓解这一局面 ,有的农户想出了一条生财之道———办“喜事”。其后是争相仿效 ,风起云涌。庆寿从一岁到七八十岁 ,喜酒是初一摆到十五。祝寿、乔迁、结婚、升学、开业、参军等等 ,喜事的名称五花八门 ,办事的时间随心所欲。有的一件事分几处办 ,有的三天办两件喜事。有的人有事儿可办 ,有的人没事儿绞尽脑汁想着事儿办。有的全家老少上阵吃请还忙不过来。为什么要这么办呢?农民朋友如是说 :“人家办事请吃 ,碍于面子不吃请不行。只吃请 ,不请吃 ,我就亏了。”吃请的投入 ,只…  相似文献   

14.
民间有一种认识,认为只要“补”就好。其实,“补”是很有科学性的,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体质差异、病理状况都不一样,盲目进补不利于健康,还会产生“记忆效应”。 何谓“记忆效应”呢?移动电话中的高性能充电电池,在每次充电前要彻底放电。若放电不完全就充电,会损伤电池的内部结构,无法使用,充电电池的这种现象就称为“记忆效应”,发生了记忆效应,电池充电电量就会下降,缩短使用时间。人体从某种意义上看,就如电池,人体要吐  相似文献   

15.
从前,有一户人家,夫妻两个人生活。一天早上,丈夫出门干活去了,老婆到街上去买肉,付钱时才发现忘了带钱,只好对卖肉的说:“对不起,我忘了带钱,肉我先拿回去,等会儿送钱来。”她把肉拿到家后,洗来洗去,水面浮起了一层油,她就用这一锅水煮饭吃,那块肉仍旧退给了卖主。中午,丈夫回来吃饭时觉得奇怪:“今天的饭怎么这么香?你放了什么东西?”丈夫话音刚落,老婆就眉飞色舞地把买肉的事讲了出来。谁知她丈夫听到一半,抓住老婆的头发举拳就打,嘴里还骂个不停:“亏你这傻婆娘还讲得出口,你怎么不把肥肉拿到水缸里去洗呢?假若放到水缸里去洗,不就有好…  相似文献   

16.
入夏以来,南宁一些街头和市场有不少商贩公然利用旧塑料瓶装茶水和食用油出售,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健康。南宁人把这些回收后再利用的旧塑料瓶称为“翻生瓶”。记者在一些街头巷尾的茶摊上见到,一些贴有“可乐”、“雪碧”等商标的饮料瓶装有多种中草药茶。在有些农贸市场,一些商贩利用“农夫山泉”等矿泉水瓶装食用油出售。由于这些“瓶装油(茶)”携带方便,且大多在街头闹市和粮油市场上出售,为了方便,消费者购买时没有想到食品卫生问题。据了解,大部分“翻生瓶”是商贩从废物回收摊点上购买来的。商贩们将买回的旧瓶用清洁剂洗一…  相似文献   

17.
振华 《中国改革》2003,(5):49-51
“公款吃喝”一词是官方件上的提法,老百姓的说法叫“干部吃饭不交钱”。狠刹公款吃喝凤这个话题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纪检监察部门不知订了多少制度、发了多少件,采取了多少措施,可就是难见明显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公款吃喝费用由起初的每年百亿元左右,迅速攀升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与外地一位农民朋友侃“三农”问题,他举例说出现代“幸灾”不“乐祸”的一种社会现象,听后耐人寻味,总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那位农友说,他家门前有条河,几年前涨洪水,河堤;中虚了一处堤基,他的田坎也垮了一个壑口,便马上补修了田坎,并向有关部门报告了河堤安全隐患,估计只需几包水泥就可以解决问题。上头来人视察后,说他大惊小怪,谎报灾情?第二年又涨洪水,那处隐患河堤被冲成小缺口,犬牙交错,但末成大灾。那位农民又马上报告,并说只需几百元资金就可修复。上头人是来了,说是不够报灾立项标准,上级不拨款,补修垮壑钱谁出?第三年那段河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执法、执纪活动中,人们向来好“杀鸡给猴看”。如果说起初杀“鸡”,“猴”看着还是有些恐慌和收敛,但到后来,“鸡”杀多了,“猴”看多了,“猴”也就不害怕了。这是因为,尽管杀“鸡”让它闻到了些血腥味,但这终究没有动它一根猴毛。于是,“猴”每逃过一劫,其道数便会增加一筹,疯狂程度就会加高一码。倒是让众“鸡”们产生了愤愤不平:我们为何总是牺牲品、替罪羊 ?  既然“鸡”们不服气,杀“鸡”不足以让“猴”们变色,不妨杀“猴”给“鸡”看 ?当然,杀“猴”比起杀“鸡”来要困难得多、危险得多,因为“鸡”是不足以对…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发现自己家乡的农村有许多初中毕业生接到了某些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或“录取”电话,有的人甚至同时接到几个此类的“录取”信息。其实,这种骗局早几年就已经出现,只不过今年手法变得更加诱人罢了。这些子虚乌有的“学校”,大多是跟当地的一些人勾结行骗。当这些“学校”得到有人提供的中考成绩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