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满霖 《南方农村》2003,(4):35-38,48
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企业通过权力制衡,监督管理者的绩效,保证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利,已被现代金融组织日益重视。作为支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已充分暴露出来,其中产权关系扭曲而导致弱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已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其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清晰的产权关系为基础,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进行描述,剖析了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权主体虚置、制衡机制失灵、激励约束机制无效三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股权结构以解决产权主体虚置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完善制衡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对策,以力求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正在深入进行统一法人、转换机制的改革试点,并就信用社领导体制提出理事长、主任分任。该省灌南县联社自今年初在连云港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实行理事长、主任分任试点,在运作期间逐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权力制约机制,并在深化内部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本文仅就如何规范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谈一些浅见。   一、基本做法   在市中心支行的直接领导下,对该县联社领导体制实行理事长、主任分任改革试点,通过该县农村信用社第三届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选举产生了理事长 1名,聘任主任 1名,副主任…  相似文献   

4.
高旸 《农村经济》2007,(6):64-65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2003年以来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但时至今日,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仍很不完善;股权设置不合理,"三会"制度形同虚设,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省级联社和市级联社(办事处)的行政干预使基层信用社缺乏经营自主权,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机制尚未取得根本性转变.反思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构建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忽视了治理结构与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与农村社会经济环境适应性的基础上重构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重要的组织形态,是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在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发展动力的驱动下,面向社会筹措资本的课题破土而出,法人治理结构工作也随之提上议事日程,成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一项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6.
齐齐哈尔市农村信用联社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后,按照合作制要求,严格实行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立,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充分发挥新型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势,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挥好“三项职能”作用是前提——坚持集体决策,充分发挥理事会决策职能作用。每月初,该社都由理事长召集全体理事、县联社主任及理事长指定的有关人员召开例会。例会内容包括:各基层社主任向理事会汇报上月工作,提出当月工作计划及措施;联社主任结合上级下达的任务,布置当前工作;审议通过联社主任(或职能部门)提…  相似文献   

7.
1998年以来,温州市有86家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合作制规范,占总数的61%。从五年的实际运行来看,合作制的模式仅停留在理想化阶段,实质上仍是行政主导型的合作金融组织。一是产权不明晰,社员的利益没有保障。农村信用社股本很少,又因为成立时间较长,且经历几次制度变迁,产权关系复杂,虽然已经过多次的清扩股工作,但并未涉及历年积累,这部分积累没有与社员股份挂钩。而农村信用社社员入股的动机不外乎有两种:一是获得贷款便利;二是参与分红。既然与切身利益关系不大,他们就不会也不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参与信用社的经…  相似文献   

8.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及作用   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构成农村信用社企业法人可持续、有效运行的内部组织体制和保障组织体制发挥作用的管理制度的总称。包括:法人企业的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等职能机构;支撑职能机构运行的各项基本管理制度;为适应客观形势变化而适时调整组织机构、修订管理制度的操作性与程序性的保障制度。具体表现为:一是维护企业法人自身运行所必须的组织保障体系,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组成的内部组织体系。二是确保企业法人内部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各项基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法人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官办色彩浓厚,管理混乱,风险增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造步伐,是亟待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在按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通过制订《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来形成的。它的运行模式是:设立社员代表大会,作为信用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是其执行机构,信用社主任由理事会提名报上级批准后由理事会聘任。理事长可兼任信用社主任;设立监事会,负责监督信用社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0.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由社员代表大会(统一法人的县市联社为社员代表大会、农村合作银行为股东代表大会、市地联社和省联社为社员大会,以下统称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农村合作银行为董事会,以下统称理事会)、主任管理层(农村合作银行为行长管理层,以下统称主任管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是为了处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而产生的信托、代理关系,即社员与信托人(理事会)之间的关系、理事会与代理人(主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和人总行《意见》精神,农村信用社深入细致地开展了以清产核资、扩股增资、强化民主管理、规范服务方向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规范管理工作,进一步摸清了自己的真实家底和风险状况,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加强内部经营和民主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了为“三农”服务的办社方向,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明确产权问题,而产权关系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也就元从谈起。朱■基总理去年12月份在江苏、浙江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农村信用社在深化改革中,特别要注意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  相似文献   

12.
农村信用社(简称“农信社”)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但在股权设置、法人治理机制建设,特别是内部组织结构的完善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利用交易成拳、制度的供给、需求与均衡等理论对农信社内部治理结构中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探究。最后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优化农信社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型制度设计——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过渡时期,如何合理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建设,增强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是亟待解决的实质性关键问题,笔者结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际情况,谈农村信用社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西方国家法律体系对法人的定义与划分在西方国家里,研究企业财产制度通常是离不开法的。法人概念的确立比公司(企业)的历史长得多。早在罗马奴隶时期“法人”一词就已出现,那时的法人是以地方自治团体为主要形式;中世纪封建制时期法人又以教会、寺院作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其中产权关系的扭曲已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的重新安排,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形成激励相容的经营机制与产权约束机制,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高效的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 2000年下半年,人民银行总行在部分地区推行基层农村信用社与县 (市 )联社统一合并为一级法人的改革试点工作,这对于增强农村信用社防范风险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县 (市 )联社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分级核算、单独考核”新体制后,如何进一步规范运作,仍需作一些思考,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核心,建立和完善一级法人治理结构。过去县 (市 )联社与基层信用社…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用社法人体制改革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农村信用社自50年代初按照行政区划“一乡一社”建社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村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984年农村信用社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明确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同时提出每个县均...  相似文献   

18.
一、目的和原则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主要目的是:明晰信用社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信用社经营机制转换;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减少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韶关市农村信用社成立于1952年,经过50年的风风雨雨、几经周折,由小到大,尤其是在1996年行、社脱钩之后,各项业务得到迅速发展。2001年全市农信社经营效益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剔除工资调整增加开支和因应收利息核算方法调整这两个因素外,全市盈余127万元,其中,有五个联社首次实现当年扭亏为盈。虽然业务有了迅猛发展,但沉重的历史包袱,仍严重危及着农信社的生存与发展。究其原因,既有人员素质及管理上的原因,也有受所处经济环境的制约,但困扰农信社发展的长期性根本原因:一是农信社的产权不明晰,所有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