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东文 《上海房地》2022,(10):38-41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基层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治理领域的重点。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新兴领域。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有着深刻的逻辑理路。这种模式的理论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鲜明的人民性,历史逻辑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现实逻辑来源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再下沉”。当前,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存在一些现实偏差,例如小区党组织组织力有待提升、制度供给体系有待完善、多元共治主体内生动力有待增强。面对产生的现实偏差,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的实践进路主要包括以提升组织力为核心加强小区党组织建设、以模式创新为核心强化制度体系供给、以组织嵌入为核心激发多元共治主体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其核心主旨包括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道路转变和价值目标等三个方面。当今世界,全球化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诉求强烈,主要表现在“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诉求、应对新冠疫情的国际合作诉求、倡导新型国际关系的全球治理诉求等三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今历史进程的全新特点与趋势,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其中,共生共赢的发展理念、包容互鉴的新型发展道路、现实型国际社会等三个方面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最根本、最核心的范畴,研究实践并了解其丰富内涵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意义.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要随着时代的需要,界定好"实践"的范畴,对实践的内涵进行新的阐释和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时代里,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现实中的社会实践.在不同的维度里,实践的范畴有新的内涵,精神生产实践和间接实践都是实践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述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这一命题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机制、 存在方式、 发展方式及客观基础,说明了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意味着包括一切社会关系在内的事物、 现实、 对象、 客体,都需要并只能从实践中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更将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并以解放初期我国在运用唯物史观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和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例,论述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我国运用和实践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翟楠 《活力》2022,(20):19-21
在整个世界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历史跨度和厚度是鲜有能与之匹及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党,已经走过了100年。而这100年的辉煌也正是因为人们对唯物史观的不断认识、运用和实践。本文通过分析唯物史观在学党史强作风中的必要性、方法论,探索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实践要求,坚定理想信念,严守纪律制度,抓好关键少数,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加以梳理,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进一步学好党的历史,推进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并以解放初期我国在运用唯物史观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和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例,论述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我国运用和实践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富强。而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农民,发动农民,改变农民,塑造现代新型农民来带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本文从历史经验、现实选择和实践要求三个方面来论证发挥农民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熊雪军 《企业导报》2014,(23):183+185
作为唯物史观构成部分的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发展的起点,科学阐释了"现实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间的关系,揭示了个人由"片面"向"全面"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为正确认识目前中国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唯物史观一个重要理论“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出发 ,进一步阐述生产力的主导作用 ,而江总书记提出的“先进生产力”,则把生产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先进”目标上 ,这是与时俱进 ,是一个新发展 ,新突破 ;唯物史观提出 ,在社会大系统结构中 ,除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政治结构外 ,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结构。江总书记提出的“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教育人 ,把先进文化发展要求提高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巨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高度 ,是对唯物史观“文化结构”理论的创新 ;江总书记提出“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一个重大突破 ,是对唯物史观理论的新贡献。总之 ,“三个代表”是唯物史观理论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则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资源整合能力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它直接关系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效性问题。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资源整合能力,不仅是健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效能、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运行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从合作治理理论的视角来看,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关键在于以党政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自治组织、公民个体等多元参与主体构成的社会治理行动体系为基础,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信任、互利、合作、有序的治理关系和治理秩序。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资源整合既要重视对人、财、物等有形资源的整合,同时也要重视对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文化传统等无形资源的整合。一是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资源整合的组织架构;二是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资源整合的运行机制;三是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资源整合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一般性规律、中国传统治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忽视的约束条件和治理资源。中国国家治理具有理论体系上的复合性、价值取向上的多维性、主体结构上的层次性特征,正确回应现代国家治理的一般观念和历史惯性下现实中国的特殊国情,将社会和市场有机地纳入政党领导与政府主导的治理框架,构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政党—政府—市场—社会”激励相容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正>一、深入群众,实现社会治理理念人性化社会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把社会治理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深入群众是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的前提,在贴近群众、深入群众中达到思想观念的更新。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观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创新服务群众方式、创新民生优先措施、增强群众幸福感,让群众真正从社会治理中享  相似文献   

15.
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以政府为主导保障、以社区为运作基础、以社会组织为运作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作为运作支撑,是创新社会治理和完善社会服务的有力切入点,是做好群众工作和保持稳定团结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形势下开展实践探索的产物.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现期,通过加快推进"三社联动",促进多元参与、合作共治,构建民生保障服务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和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16.
陆昱 《企业导报》2010,(2):264-266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实践运用,并在新时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宏观背景下,如何理解存在于当前与历史中的各种乡村建设实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乡村建设者的视角,对中国乡村建设实践展开类型学考察,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政府主导型乡村建设、农民内生型乡村建设和社会援助型乡村建设,并从乡村建设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对各类型乡村建设的特征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类型乡村建设的历史发展情况及现实发展面临的挑战,指出未来应走向一种合作治理的乡村建设模式,鼓励政府、农民和社会的相互合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在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全局所提出的,是根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中的新理论,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全新理论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尤其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了创新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健康问题是我国居民通往美好生活道路上的绊脚石。社区是社会的构成单位,社区健康治理是社会健康治理方式变革的关键一环。研究超大城市社区发现,当前我国超大社区健康治理存在社区样态多样化、社区治理主体缺失、信息技术应用不够普及等问题,文章结合社区健康治理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等逻辑基点,提出了社区健康精细化治理的推进路线:对不同社区样态进行精细化治理,建设基于主动健康观念的支持环境,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提升社区健康精细化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贫困治理观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反贫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贫困治理观主要内容包括贫困治理的价值诉求、目标导向、根本保障和路径方法等多个维度,且蕴含着系统严谨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整体逻辑,对指导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也为世界性的减贫脱贫工作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