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区域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浙江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资源和生产要素利用分散,企业布局分散、基础设施投资分散,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差距有所扩大等问题。从长远看.浙扛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化为导向.走按城市圈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在我国经济最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浦东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新苏南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本文对江浙沪三地开放模式进行比较,认为江苏在“引进来”方面有优势,浙江在“走出去”方面有特色,而上海则在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领先全国;同时,三种模式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应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打造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陈建军 《浙江经济》2002,(23):24-25
浙江经济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讲,浙江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因素:(1)由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结构决定的企业家资源的相对丰盈,对转型经济来说非常重要;(2)在国际国内分工体系中,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3)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邻近中国经济中心上海的地理位置。这三点概括起来就是浙江的资源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4.
<正>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两个在所有制上绝然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个是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模式",一个是以温州为中心的"温州模式"。作为两省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已经成为两省经济发展的符号。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产生、发展、更新中,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江浙经济发展的环境差异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5.
在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 ,本文结合区域特色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用途 ,建议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论观点来弥补经济学对经济发展思路研究的不足 ,同时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 ,指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根源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内外力作用的不协调。本文还介绍了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情况 ,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个特点 ,这对西部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文章最后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从系统内外力协调作用的角度 ,就实现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路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发展的要素耦合模式是一种效益兼顾、协调发展的优化模式,锦州市作为辽宁五点一线战略一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目前还没有起到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而经济—环境—旅游耦合模式是其实现诸要素良性互动,相互支持,破解发展瓶颈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带(或称集聚带)是一种较为完善的经济空间结构,它是按“点—轴—集聚带”的顺序逐渐演进的.研究湖南点轴开发,确定重点开发轴线,形成集聚带,对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具重大意义.一、点轴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点轴开发,就是在全省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条件的地区间、地市间及城市间已有的线型基础设施(现代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等)为轴线,并对轴线上若干个点、(城市区、工业区——发展中心)予以重点发展;或将线型基础设施进行在空间集中成束的建设布局,形成发展轴线,并使产业和人口向这一轴线地带集聚,城市也沿这一轴线方向发展.随着全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便逐渐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线和发展中心上.与此同时,发展轴线逐步向欠发达地区延伸(包括发达地区内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非"极"均衡发展城市组团发展趋势下,多中心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纵观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在大的区域经济体中,总有多个城市群带动和多个经济实力强的中心城市支撑.尽管这些城市群和核心城市在规模、水平上有差别,但都在支撑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以来,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大,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浙江以县域经济为特色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推出了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都市区经济要求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密切合作、科学分工、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当前,浙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不强,首位度不高,竞争力偏弱。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必须进一步做强中心城市,大力发展设区市本级经济。  相似文献   

10.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浙江经济发展的主线。而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自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发展新型城市经济以来,浙江新型城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产业业态、经营模式和发展载体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1.
张才方 《浙江经济》2006,(21):30-32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边界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理性竞争阶段。借鉴江苏的新经验,浙江应在临沪、临苏地方选择重点区域进行重点开发,构建发展大平台,发展边界经济,使边界地区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增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海洋经济的发展逐渐得到重视,国务院于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产业结构既是区域经济的主要内容,又是国家产业结构的一部分,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石浦渔港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蓝色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是浙江镇域渔港经济发展的典型。文章基于实地调查,以三大产业为立足点,对渔港产业发展略作阐述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总部经济形成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多样,国内企业总部迁移中心城市是我国目前比较典型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表现在国内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迁移至中心城市,而生产基地仍留在原区域继续担当生产制造功能。这种模式是总部经济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总部的迁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总部迁移模式对于中心城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对保持城市的持续发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重力模型的环青海湖区域规划与开发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环青海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运用重力模型计算该地区各县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据此确定环青海湖区域经济中心并提出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战略措施:(1)将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相结合,培育区域增长极。(2)依托交通轴线,实施点轴开发,完善城镇等级体系。(3)走新型城镇化道路。(4)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流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浙江是一个“三农”问题解决的比较好的省份。2002年浙江省农村居民纯收入为4940元,实际增长8.4%,水平列居全国第三位,农民收入12年居全国前茅。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关键得益于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我国“三农”问题整体相对严峻的今天,考察浙江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对解决我国普遍存在农村经济发展迟缓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笔者考察了浙江工业发展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发展型,是指以发展工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浙江大部分地区都属于这种类型。但根据发展力量的不同,可以分为技术种…  相似文献   

16.
郑吉昌 《浙江经济》2009,(13):18-18
浙江应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走出一条服务业与工农业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浙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服务业发展必须重视三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两省一市”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离不开其合适的发展机制。长三角“两省一市”发展模式具有特殊涵义:以浦东开发开放为特征的上海经济模式;以“温州模式”为特征的浙江民营经济模式;以“苏南模式”到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江苏发展模式;这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给当地经济注入活力,突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使经济圈内富有效率地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被证明为是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区位和交通状况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区位和交通状况影响了产业结构,从而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县域经济,以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为具体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了交通状况、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证实了交通状况对于产业结构变化的推动作用,同时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趋同的特征,但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差距却有扩大的趋势。从发展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通过改善交通条件、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等是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总部经济形成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多样,国内企业总部迁移中心城市是我国目前比较典型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表现在国内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迁移至中心城市,而生产基地仍留在原区域继续担当生产制造功能.这种模式是总部经济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总部的迁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总部迁移模式对于中心城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对保持城市的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济活动的空间状态及其内在关系是当今区域经济学等关注的重点。从研究的视角与范式看,对于经济空间性理论检讨的学科主要是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学。而从实证研究中可知,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水平和中心城市发展水平都存在空间差异。开发区、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区域经济网络格局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几种重要空间形态。在未来,长三角经济增长是否会趋缓、经济增长机制和模式是否会趋同、多中心的区域格局是否会形成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实现等问题应引起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