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最近有机会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者们讨论了日本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回顾日本当年广场协议以后日本经济经历的日元过度升值、资产泡沫破灭、多年零增长、十年经济衰退。面对中国今天人民币升值、资本快速流入、  相似文献   

2.
刘日红 《时代经贸》2011,(13):33-38
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呈现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双顺差"格局,由此带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增加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问题。战后日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曾经经历了收支失衡、日元升值、流动性过剩和泡沫经济等问题。日本处理这些问题的做法与经验,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宁  沈斌 《时代经贸》2007,5(7Z):59-60,62
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个长达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然而80年代日元的快速升值引发了日本经济的衰退。本文立足于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现状,通过分析日元升值的原因、日本的应对措施,探究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因素,提出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孙宁  沈斌 《时代经贸》2007,5(7):59-60
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个长达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然而80年代日元的快速升值引发了日本经济的衰退.本文立足于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现状,通过分析日元升值的原因、日本的应对措施,探究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因素,提出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 日本正在实施一项新的投资战略,即全方位对外投资。其目的有五:(一) 为其巨额外贸盈余和大量剩余资本寻求出路。近年来,日本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居世界之首,汇集的大量剩余资本需寻找出路,为给巨额剩余资本出路,把投资方向瞄向全球。(二)避免日元升值带来的困难。日元持续升值,给日本出口产业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亚洲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强力竞争,如南朝鲜的钢铁、汽车、造船、家用电器等产品紧紧追赶日本。日本企业界为保持在困际市场的竞争力,纷纷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汇率评估:日本经验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恶性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日元经历了两次急剧升值过程,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之后,第二次发生在80年代末期的泡沫经济之后。从此日本经济便陷入了长期萧条,即后来所谓的“失落的十年”。许多中国经济学家担心,如果人民币在短期内快速升值,中国将步日本之后尘。为了避免发生同样的状况,认真研究日本的经验并从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一国经济在崛起时期通常都会面临本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的日本和德国自然也不例外。然而,由于两国在应对日元和马克升值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政策组合,具体可概括为被动大幅升值与主动渐进升值的汇率政策、依附于汇率目标的货币政策与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依附于汇率目标的资本管制和放松资本管制以及政策搭配失误和政策组合有效四个方面,由此带来的不同政策效应也给我国当前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8.
简明非 《经济视角》2011,(10):65-67,62
《广场协议》是20世纪日本金融发展史上的大事,是日美间一系列政策博弈的结果。但是,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与长期萧条是因不当的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和国际投机资本造成的。目前,中国经济也面临与当年日本相似的情形,中国要适时调整经济结构,要掌握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9.
《广场协议》是20世纪日本金融发展史上的大事,是日美间一系列政策博弈的结果.但是,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与长期萧条是因不当的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和国际投机资本造成的.目前,中国经济也面临与当年日本相似的情形,中国要适时调整经济结构,要掌握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日元闹剧     
毫无疑问,日元升值让日本政府和民众伤透脑筋。日本已经经历了一个“失落的十年”,对于升值可能给日本现今微弱复苏带来的打击,日本感到恐惧,以至于日本当局在9月15入市干涉日本汇率,使美元兑曰元从1:83升至1:85.15。这是自2004年以来日本政府首次入市干涉日元汇率,此举大出市场意料。  相似文献   

11.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过程,与中国目前的情况何其相似。如今.在外部压力下,人民币稳步升值的预期被强化,资本加速流入.流动性严重过剩。股票市值20天增加3万亿,甚至出现一天一万亿的空前巨额增长;  相似文献   

12.
刘刚 《经济科学》2012,(3):61-72
一国经济崛起时期通常面临本币升值压力,虽然压力类型和特征不同,但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以及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都能解释压力形成的根源。从日德经济崛起与本币升值压力的历史回顾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滞后性、阶段性和诱发性特征。日本和德国在应对本币升值过程中实施的政策及其理念各异,具体可表述为主动渐进升值与被动大幅升值的汇率政策、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与依附于汇率目标的货币政策、放松资本管制和依附于汇率目标的资本管制、政策组合有效和政策搭配失误、一以贯之的社会市场经济和零打碎敲的国家干预经济理念五个方面,而由此带来的不同政策效应也给我国当前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以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3.
试论日本经济的抗冲击性──从日元升值看日本的软结构经济王凌云从1970年到现在,在20多年的时间里,日元已连续5次升值,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360日元兑1美元升为现在83日元左右兑1美元,升值333%。尽管每次升值后,从日本政界到企业界无不大呼“日本...  相似文献   

14.
论人民币汇制改革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垂龙 《经济纵横》2006,(11):32-34
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力显著,但不同的汇率制度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及效应却有所不同。人民币汇制改革的效应显示:汇率弹性有所凸现,但弹性仍较小,对游资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已成当务之急;人民币小幅升值,对我国FDI流入的影响较小,人民币升值的FDI效应取决于今后升值的幅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一) 技术革新促成日本走出日元升值困境。由于日元在短期内快速增值(1985年1美元=240日元,当中经历了180,160,140,一度曾达到120,现在基本稳定在135左右)。一些日本经济学家曾预言过日本的外向型产业构造要  相似文献   

16.
许多学者围绕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人民币升值会对产出、就业以及进出口不利。然而人民币升值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不明确。本文首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改的历程。然后,分析日元在20世纪80年代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最后,探讨日元升值对人民币的启示。一、人民币汇率改革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求,人民币经历了四次汇率改革。  相似文献   

17.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央行被迫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这使日元在投机资金的推动下连续大幅升值,加之货币政策的失误,最终导致了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巨额增加,经济长期低迷不振。日元升值和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过程启示我们,为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中国央行应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人民币升值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避免汇率大幅波动;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注意防范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和投机房地产市场;另外,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张明 《金融评论》2012,(2):12-25,124
本文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历史进程,剖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动力机制,并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无论从1994年汇率并轨还是从2005年央行重启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以及人民币有效汇率均经历了显著的升值过程。从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贸易余额与劳动生产率增速等短、中、长期维度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依然存在一定的升值动力。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取决于汇率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考虑到贸易顺差、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输入性通胀与外部压力等因素的消长,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有望显著放缓(由之前的年均5%~7%放缓至年均2%~3%),并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的明显放大。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日本因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导致美国发生贸易逆差,致使美国经济发展受阻,美国等国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日元升值使日本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给日本带来巨大损失,成为日本经济衰退的祸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美贸易摩擦加大,国际环境迫切要求人民币升值,这一现象隐藏着美国等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真正目的。日元升值对我国人民币升值问题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以来,由于日元升值,不但对日本经济有较大影响,而且对于与日本有密切贸易关系的我国也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日元升值趋势进行分析之后指出:日元升值将有利于我国改善中日贸易逆差状况,但是其所起的积极作用不能高估。为此本文提出我国对日贸易应该采取的策略应该是:提高我国对日进口价格需求弹性;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吸引日资来华投资;利用日元升值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