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争夺市场制高点专利战略如何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正经受缺乏足够自主知识产权之痛:先是由飞利浦、索尼和先锋三大技术开发商联盟组成的3C发难,导致中国DVD在欧盟海关被扣,后有6C迫使中国企业向其支付每台4美元左右的专利使用费,再加上其他国际DVD专利收费大军的进逼,导致DVD产品的出口价格上升,出口增长势头受阻。最近,中日摩托专利又起纠纷。竞争利器从最近发生的数起知识产权和专利纠纷案不难看出,外国企业正在加紧实施针对中国企业的专利战略,专利正在成为他们遏制中国企业及其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的利器。知识产权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主导形式…  相似文献   

2.
一、DVD专利侵权事件简介 2002年3月,约100家中国企业DVD出口欧盟被当地海关扣押,其原因是中国企业没有获得DVD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所有者的专利许可,拉开了在国内众说纷坛的DVD事件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备受关注的中国彩电企业应对出口专利壁垒有了新的突破.经过与众多国外专利权利人近两年的接触谈判,彩电出口交纳专利费用问题有了较大程度缓和,彻底扭转了DVD时代在专利问题上的被动局面,困扰中国彩电企业的这一头疼难题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19日,我国电子音响协会与“6C联盟”进行DVD谈判。我国企业每生产一台DVD就必须向“6C联盟”支付4美元的专利使用费。这次DVD谈判给中国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  相似文献   

5.
建军 《企业导报》2002,(10):22-23
<正> 今年4月19日,我国电子音响协会与"6C联盟"进行DVD谈判。我国企业每生产一台DVD就必须向"6C联盟"支付4美元的专利使用费。这次DVD谈判给中国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努力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有三种模式: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自主创新的优点: 1.自主创新有助于企业保持技术  相似文献   

6.
近一时期以来,欧美、日韩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申请专利的同时,还将核心技术集中在我国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上,逐步形成对中国企业的专利“包围圈”。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遭遇国外企业知识产权“围城”,专利封锁愈演愈烈。今年2月,日韩和欧盟等9家企业组成蓝光光盘联盟,推出单张容量16GB蓝光DVD光盘,并开始对其他企业技术专利使用授权。这就使得中国企业于2002年卷入的DVD知识产权之争尚未平息后,国外企业又竖起了新的知识产权壁垒。日前,美国思科公司状告中国深圳华为公司产品专利侵权,美方企业抡起知识产权法律大锤意在阻…  相似文献   

7.
一起知识产权侵权案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扬 《现代企业》2004,(8):69-69,63
前一阵子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DVD6C许可联合体与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长达两年的DVD专利侵权案己告一段落,最终中国的DVD生产商不得不向DVD6C许可联合体赔偿约数十亿美元的专利赔偿费;去年年初,美国思科系统有限公司又对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提出了诉讼,指控华为非法复制其操作软件,并要求法律禁止华为对其知识产权的继续侵犯并弥补由此所带来  相似文献   

8.
日韩企业专利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后,我国企业由于缺乏专利保护知识和应对专利诉讼的经验,致使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在全球性的“专利大战”中陷于被动,“中国制造”不断陷入发达国家的“专利围剿”中。从DVD行业遭受重创,到索尼状告比亚迪公司锂离子电池侵犯专利案;从奥林巴斯数码相机事件,到丰田诉吉利侵权案……围绕专利、商标等所引发的国际纠纷此起彼伏。仅DVD事件一项,中国企业就被迫支付了几亿元的“专利学习费”。有专家指出,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专利战略布局基本结束,国内专利大战一触即发,发达国家专利大棒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电子技术水平正在迅速提高的中国。  相似文献   

9.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03年标准与专利北京国际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提醒中国数码相机企业说:“日本欲就数码相机向中国收取专利费”。 这个令人揪心的消息让人很自然地回想起去年发生的DVD专利交费风波:当中国本土DVD制造企业靠薄利多销  相似文献   

10.
挑战知识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以“知识产权”之名,行“知识霸权”之实,使我国相关行业与企业蒙受了不公正待遇及巨大损失。一、我国DVD产业“专利之痛”虽然我国DVD产业在1997年才刚刚起步,但发展却异常迅速。据统计,2001年全年总销售量达到2598万台,出口总量达到了1050万台,成为世界基于MPEG2标准DVD设备的最大生产国。但我们必须认识到,DVD的核心技术和标准都由外国公司所掌握,很多核心元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在国内进行的只是简单的组装。在我国D V D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外国DVD专利技术的拥有者相继组成若干联盟,主要包括6C(由东芝、三菱、日立…  相似文献   

11.
在2002年年初,持有DVD技术专利的六家国外厂家向中国DVD厂家索要高额专利许可费,否则将拒绝中国DVD产品出口。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这场纠纷最终还是以中国DVD厂家缴纳专利费而告终。事实上,中国DVD企业并不甘心任人宰割,他们早在三年之前,就酝酿联合研发一种新的技术以取代现在的DVD,由15家中国企业联合研发的这种技术的名字叫做EVD“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EnhancedVersatileDisc,简称EVD),并于2002年7月15日正式向市场推介自行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有望取代DVD系统的EVD,使我国开…  相似文献   

12.
一、DVD专利之争到标准之争 彩电竞争梦被击碎之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目光转向了蓬勃发展的DVD行业,试图通过仿制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然而,DVD行业同样是国外厂商的技术禁地,缺乏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一触便是雷区。2002年1月9日,深圳普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运往英国的3864台DVD被飞利浦公司通过当地海关扣押。2002年3月底,索尼公司将销售中国产DVD的美国企业作为对象,以生产该产品的中国厂家没有支付专利使用费为由在美国提起诉讼,要求禁止进口和销售该产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我国DVD生产企业因遭遇国际6C联盟的技术壁垒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教训和华为以市场为导向,在技术创新中产生大量专利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入手,提出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作为企业创新的切入点,以产品的关键技术及所形成的专利和标准作为创新突破口的观点,并就专利与标准的关系及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专利,超一流的企业卖标准!"DVD专利费事件"让我们记忆犹新,参与制定DVD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5.
柳春 《上海企业》2007,(4):19-22
自3C和6C向我DVD企业收取专利费用起,入“世”五年来,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此起彼伏,“思科诉华为”、“颈量诉南孚”、“英特尔诉深圳东进”……我国已提前进入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高发期,“比预测提前了5-10年”。  相似文献   

16.
《企业研究报告》2005,(10):26-38
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我国虽然是DVD激光视盘机生产大国,但因不掌握核心技术,每出口一台价格40美元的DVD视盘机,就要向外国公司交纳专利使用费20美元。我国已成为PC机生产和消费大国,但CPU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两大核心技术却掌握在Intel和微软手中。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的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垄断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科技实力。这是因为,谁拥有专利,谁就等于拥有了该产品市场的独占权。反之.就意味放弃了该市场。因此,在全球经济竞争中,都把拥有知识产权作为衡量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有了专利,可以制止他人制造、使用、销售与其相同或相近似的产品,包括使用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否则,不仅失去市场份额.还有可能被他人抢先申请专利,受到侵权的指控。我国出口的DVD等,当初只是关注研发生产,忽略了知识产权保护,国外申请专利后,却向我国索取专利使用费,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DVD等事件,揭示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推出了国际知识产权新规则,即“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对中国企业实施不公平的技术垄断。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作者在对这一新的游戏规则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调整自身知识产权战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陈瑜 《企业技术开发》2013,(13):107-109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的技术标准适用怎样的专利政策,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DVD标准、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DMB-TH)、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AVS)在推广过程中采取的不同专利政策及推广效果,探讨了对于国内企业标准需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专利政策:企业通过采取产业联盟的方式组成专利联盟,对标准制定采取合理的专利许可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专利不仅仅是衡量企业能否长期获益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根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新公布的数据,我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首次跃居全球前十名,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很多企业对国际专利都有切肤之痛。由于没有申请国际专利,我国的DVD企业每年要支付230亿元人民币给国外的专利持有企业,一些厂家不堪重负,被迫转型;我国摩托车企业也因遭到日本企业的专利权发难,丢失了大片海外市场……国际专利仍是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道关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